“老+D”结构之功能解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ye8879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尝试对“老+D”结构进行穷尽性的描写,进而解释其结构自身能否成说,成说后语义虚化不同的具体成因。研究发现,“老+D”表现出种种不对称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具体动物名词,如“虎、狗、蚊子”等的主观认知度不同。这一主观认知内部大致呈现出一个多层语义过滤网络,而其根源在于人类的文化结构左右了语言层面具体结构语义的解读。
  关键词:“老+D” 人类文化结构 功能
  一般认为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老”是一个典型的词缀,如“老虎”“老鼠”“老刘”等。然而,根据董秀芳(2004)的研究来看,通过其周遍性考察,“老”作为前缀的典型只有“老+单音节姓氏”,如“老张、老李、老王”,而其他如“老虎”“老鼠”等不具有周遍性,如“﹡老猪、﹡老鹿、﹡老鸡”等。此类可以概括为“老+D”类,通过研究发现“老+D”类如果冲破词缀语义的限制,仅从能否成说这一角度来看,成说的具体组合有不同,如“老马”“老牛”“老虎”“﹡老虾”,它们所表达的语义又有不同。“老马”(注:这里的“马”指动物,非姓氏。“老牛”同理。)等于“老的马”,“老牛”并不完全等于“老的牛”,“老虎”则与“老的”没有一点关系,可以说“小老虎”“小老鼠”,而“老虾”本身就没有成说的可能。按照对“结构”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一是整体的外部功能;一是内部各要素的特点。无论是从内部着手还是从外部切入,我们都将始终以关注它们各自的“语义”变化为轴线。按照现在功能认知学派的理解,语言的各个层面都不是一个截然二分的体系,而是一个连续渐变的系统。这里的“语义”也是如此,其从基底的词汇意义出发经由语法意义最终汇集至认知语义。
  一、“老”字义历时简述
  《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足见“老”字的本义即为“人年岁之大”。汉语词在语音层面正在经历着双音化过程,现在大部分双音节词都是从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演变而来的,演变的结果就是原来具有独立句法功能的词变成了构词层面的一个不可独立的成分,一般称之为“词素”或者“语素”。
  “老”也无一例外地成了一个不具有句法地位的词缀。如:
  (1)老夫灌灌,小子跤跤。(《诗经·大雅板》)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老”字皆为“七十曰老”之“老”义,属形容词词性。今天的“老”已经不再独立活动,变成了一个“词缀”,如“老张、老李、老王”。必须强调的是,“老”的词缀化并不彻底。根据董秀芳的周遍性原则,只有“老张”类是彻底的词缀化,其他几类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试与“阿”比较,如“阿姨、阿爸、阿妈、阿猫、阿狗”等,这里的“阿”不能游离于词结构之外独立实现句法功能,如“﹡你阿来吗?”(注:有些方言可以这样说)不知所云。可以肯定的是,“老”的这一初始义正是“老”得以进入词法与句法结构的基础。关于“老张”类的成因,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解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老+姓氏”类也不具有彻底的周遍性,如“老欧阳、老上官”,即便以能否成说为标准,其也不具有合法性。已有学者对其作出初步解释,“老+姓氏”类中,只有单音节的姓氏可以进入这个结构,双音节姓氏则不可。这似乎可以从汉语双音化的角度来解释,节律层面制约了语义层面进而制约了语符层面的表现。然而,有意思的是在“老+D”结构里却有违反这一制约原则事例的出现,如“一匹又瘦又乏的老骆驼”。我们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论述。大多数的观点认为,“老”之“七十之老”经由人们主观的转化,进而成为具有尊他义的前缀。这个解释是符合情理的,我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者为尊”“老人是一本厚厚的书”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观念——“尊老”。值得注意的是,“老张”类中“老”并没有明显的“尊他”之义。说“老”有了尊他义,是针对“张老、王老、李老”这类结构而言,古语有“乡老,二乡则公一人”,这恐怕就是“张老”类结构的源头。只有“老师”一例可说明,作为前缀的“老”具有是“尊他”义。我们不打算深究“张老”与“老张”语义差异的原因,而把精力集中在对“老+D”类做深入的探究。
  二、“老+D”类结构周遍性的缺失及成因探讨
  (一)LD结构周遍性缺失考察
  为了行文方便,约定“老+D”类简称为LD。LD周遍性的缺失甚为严重,其结构无法类推至全体动物类成员。如“﹡老狮”“﹡老豹”“﹡老狐”“﹡老蛙”“﹡老苍蝇”。这类结构本身无法成立。还有一类则游离于“老虎”类与“﹡老豹”类之间,如“老马”“老牛”“老猫”“老狗”。它们在结构上是合法的,但是似乎应该将其看作词组更为合适。因为这里的“老”具有实际意义,这就是区分词与短语的一般方法——插入法。然而,有学者认为将其看作词更好,理由是它们扩展后所具有的功能与之前是不一样的,其举例为“象牙”与“象的牙”,比较:这是象牙的筷子——这是象的牙的筷子,当说成“这是象的牙——这是象牙”时就没有了分别。这也是长期以来语法词与词汇词纠缠不清的原因所在。我们先不在成说上纠缠,而是通过对LD类尽可能详细的考察,分析其内部组合的机制。现将所能收集到的动物名词实录如下:
  虎、鼠、鹰
  牛、马、羊、猪、狗、猫
  鸡、鸭、(大)鹅
  鱼、虾、乌龟、青蛙、蛤蟆
  狼、(大)象、猴、猩猩、豹子、狮子、兔子、长颈鹿、骆驼
  苍蝇、蚊子、蜘蛛、蚯蚓
  将“老”与上面所列的动物名词依次搭配,并在北京大学语料库里进行检索,其大致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老
  虎 鼠 鹰 牛 马 羊 猪 狗 鸡 鸭子 大鹅 鱼 虾 乌龟 青蛙 蛤蟆 狼 大象 猴
  子
  猩猩 豹子 狮子 兔子 长颈鹿 苍蝇 蚊子 蜘蛛 蚯蚓   总 2
  6
  6
  1 2
  8
  9
  1 4
  7
  4 2
  4
  9 7
  5
  4 8
  0 9 1
  1
  3 9 单
  2
  双
  1 1 2 2 10 1 1 85 0 单
  5
  双
  5 0 单
  5
  双
  2 单
  0
  双
  3
  0 单
  0
  双
  1 单
  1
  3
  三
  0 0 0 1
  2 0
  类
  词
  缀
  义 2
  6
  6
  1 2
  8
  9
  1 4
  7
  4 2
  4
  6 6 0 8 1
  0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 0
  语
  素
  义 0 0 0 3 7 4 1 7 9 3 1 2 0 1 1 0 5
  3 0 1
  0 0 7 3
  0 1 8 0 0 0 0
  对上表我们作出以下几点说明:
  1.表中的“类、词缀义”表明有些“老+D”结构中的“老”正在词缀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彻底成为词缀,如“老狗”一方面可以是“老的狗”还可以表达憎恨的感情色彩,如“李贤风这老狗何尝不想把咱们消灭”。可以看出,但凡具有感情色彩义的动物名词都处于词缀化的过程中。与“﹡老鸡”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明确。但是,怎么解释“老虎”这种结构呢?“虎”也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虎虎生威”“龙虎精神”。这里涉及人们对某一动物认知的程度、动物自身的特点,以及对人的影响。将动物自身的特点称为“自持性”,将其对人的影响称为“及人性”。
  2.“单、双、三”是针对音节而言的,如“老狮”“老狮子”“老长颈鹿”。
  3.由于北京大学语料库是一个生语料库,所以必须在其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内省,进而验证以上具体数据的合理性。本文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研究对象,有些在现代汉语层面没有出现的结构却出现在其他方言中也是可能的。我们认为各个语言出现不同的具体事例不会影响人们对人类认知共性的讨论。可以想见所有的制约条件一定会服从于“及人性”这条核心标准。
  4.“及人性”用马清华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有用性”,“有用性”一般总是激活人们正面的认知,对于动物类如“鸡、鸭、猪、鹅、狗、牛、马”,有的是为人提供食料的,有的是为人提供畜力的,有的是为人看家护院的。但是,对于“虎、鼠、鹰”,其正面的“有用性”就大打折扣,反而是负面的“无用性”更加凸显。所以,我们用“及人性”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再具体分类。
  上表具体事例在言语中出现的比例基本符合语感。下面以“老”词缀化程度高低为经线,以具体事例出现数量多少为纬线,图示如下:
  图1
  (二)LD结构周遍性缺失成因
  通过对上面的具体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但凡“老”为词缀的LD结构中,“D”一定是单音节的,如“老虎”“老鹰”等。但不等于说但凡单音节“D”能够进入LD结构一定是词缀化的,如“老牛”“老马”等。
  2.但凡“老”贡献语素义的LD结构中,其单音节“D”占绝对比例,个别例外,如“老骆驼”“老乌龟”等。
  3.但凡不能构成LD结构的,其双音节“D”占绝对比例,个别例外,如“老象”“老虾”等。
  以上只是对LD结构所做的具体描写,并没有解释三条具体现象的成因。对初级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上面的描写还是可以利用的。至少从形式上便于把握。然而,对其“所以然”的进一步追问则是语言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所以,本文尝试以马清华先生“概念与观念的相互关系”为指导,对其作进一步的解释。“为把语义学范畴的义素嫁接到人类文化和心理的研究中,并区别于概念,我们把单项义素所反映的思想范畴叫观念。”(马清华,2000)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尝试从义素分析法入手,进而展现动物概念观念化的多样性。而如何选取观念则依据人类的文化结构,“促使观念形成的动力源泉是人类的基本文化结构,包括生活方式、文化秩序和价值标准”。(马清华,2000)下面从A、B、C三类结构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个词项“虎、牛、象、骆驼、鼠、乌龟、蚊子”,并分别对其进行义素分析:
  虎[+体大,+命长,-厌人,+袭人,±有用]
  牛[+体大,+命长,-厌人,-袭人,+有用]
  象[+体大,+命长,-厌人,-袭人,±有用]
  骆驼[+体大,+命长,-厌人,-袭人,±有用]
  鼠[±体大,±命长,+厌人,-袭人,-有用]
  乌龟[±体大,+命长,-厌人,-袭人,±有用]
  蚊子[±体大,-命长,+厌人,+袭人,-有用]
  长期以来,义素分析法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固有的分析模式,其中对义素的选取更是主观随意。上面这种用加减号来表示“有无”的方式也不能很好地显示义素内部的连续性。马清华先生的“概念”与“观念”的区分很好地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首先,词汇离散的义素正是观念离散的具体表现,而通过人类基本文化结构的制约又能很好地使离散的观念具体化。如果说义素分析法是通过对概念的解读来析取离散的观念,那么我们尝试着通过离散观念的具体化来映射具体的概念。为了更好地彰显概念与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尝试借用“语义地图”的思想将其表示出来,在图示之前,将上面的义素分类整合为以下四个观念维度:1.生命度(生命度是人类主观认知的产物,不同于具体的“寿命”,如“蚊子”是有“寿命”的,然而,汉族人并不认为其是生命度高的“动物”);2.寿命;3.体积;4.及人性(分为有用、无用、有害三个节点)。具体如下图:   (注:1○虎、2●牛、3□象、4■骆驼、5△鼠、6▼乌龟、7☆蚊子)
  图2
  现在,我们来观察这个“语义地图”,就会对LD结构成立与否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可以看到LD结构能否成立(仅指实义类)与四层观念的累计数量有关,但凡累计数量低的都难于或不能成立,如“老鼠、老虎、老蚊子”,而累计量高的就易于成立,如“老牛、老骆驼”。那么,怎样解释“老虎、老鼠”的虚化呢?怎样解释“老象、老蚊子”的不成立呢?可以看到,但凡生命度低于中线的就难于进入实义LD结构,如“老蚊子、老苍蝇”等。而但凡能够进入虚化LD结构的,一定能进入实义LD结构,如“老鼠、老虎”等。而“老象”之所以难于成立,一方面与汉族人的生活方式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其自身的“体大”量级相关。在汉族人历史的生活圈内,“象”是一个很陌生的物种,它原初并不生活在汉族人生活的中心区域,也就不能建立起与“老”的联系,相比“老虎、老鼠、老鹰”就更加明确了。再者,尽管现在人们已经认识了“象”这个概念,但是,它首先映射在汉族人心里的观念却是“大”,而这个“大”很难与“老”建立联系。这说明决定一个动物名词能否进入LD结构的终极动因是其自身特点在人的认知域的投射,同时,这个认知域又要与“老”具备转喻或隐喻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就是观念。如“老猪”就很难进入实义的LD结构,从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来看,其四个维度观念的数量叠加是大量的,但是他却不能解读为“老的猪”,这是由汉族人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我们知道汉族人过年传统上有“杀年猪”这一习俗,一般一头猪养到一年就可以宰杀,所以我们说“年猪”。这个“年”指示猪的“寿命”只一年而已。人们集中关注动物的“有用性”,而猪的“有用性”是与宰杀(缩短寿命)相关的,就不会关注“寿命”了。同时,一头猪要是养了十几年才杀,是不符合汉族人的生活方式的。所以,汉语有“肥猪”“大肥猪”的说法,“老母猪”能成立也是“有用性”的一个佐证。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老+D”结构的多角度分析,试图解读“老”字词缀化的内在机理与“D”能否进入其结构的深层动因。从宏观的文化语义学入手,利用概念与观念的互动关系试图厘清义素分析层面的模糊现象。并尝试借用“语义地图”的思想从观念具化概念的反向路线绘制LD结构的认知图景。研究表明,人类对于言语词汇的语义解读更多地隐含着人类基本的文化结构。用马清华先生的话来讲就是“言语词汇的语义解读是人类文化语义的释放”。
  参考文献:
  [1]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7]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
  [9]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唐亮 刘明阳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潘婧妍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11604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考察了《说文解字》中与口齿及其病变相关的文字,据以分析这些文字所反映出的古人对于疾病的认识和医学发展的情况,揭示了《说文解字》在医学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说文解字 口齿 病变  一、表示口齿的字  《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口是个象形字。是甲骨文的形体,像嘴巴之形。“口”的本义是指人的嘴巴,是用来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段注》:“言语、饮食者,口之两大端。”口
建国以来,我国养羊业有了很大发展.羊肉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十分密切.在广大农村和牧区,发展肉羊业有着巨大潜力.我国为了加快肉用山羊业的发展,1995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