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前在青岛的创作生活使我焦虑,踌躇满志。北京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我创作的《马关条约》和《三合板上的海蛎子》在北京售出。说来是巧合,中环房地产老板何小明先生与我在琉璃厂偶遇,我俩都在闲溜达,他看到我背着画筒,就与我聊了起来,打开画筒后2分钟就跟我说这几张画,他都要了。
2003年春节后,我把青岛的房子出租后就义无反顾地来到北京,现在回想那时是多么盲目,没有目标,又是多么的富有激情,充满挑战性。我的梦想在那一刻开始起航了,就是这种感觉!由于当时青岛的房租足以维持我在北京的生活,也就少了很多的压力。老婆在丈母娘那里我挺放心的。当我在距离北京火车站不远的砖厂胡同住下时,再重新打量北京,还是由于它的大,使我无从入手,在那时我还不知道宋庄。4月份非典来了,北京就像一座空城,我相约的人大多都不愿出门见面,我也只好和大多数人一样仓惶回青躲避,我失落极了,一次短暂的与北京的亲密接触就这样无果而终。
2004年与万里雅相识,他说在宋庄建了一个陶艺工作室,揽了个活,给友谊宾馆画壁画,我很高兴。就这样8月份,我来到了宋庄。大概很多时候,不是人在做决定,而是被动的随势而为。
当时宋庄我所接触到的范围,玩世现实主义一枝独秀。方力钧、岳敏君、刘炜是为众多艺术家所膜拜效仿的。自此,我在青岛摸索创作的那一篇彻底翻了过去。
宋庄艺术家很多都是圆明园画家聚集区搬来的,由于不了解,使我无法接受他们的创作方法与观念,“这完全就是一帮不会画画的嘛!”这是我的第一印象。不管怎样,我还是被激活了。“观念”这个词,开始占据我的创作思维(在此之前没有那么清晰),我又不想放弃此前我对架上绘画的认识和认同。在这种矛盾的思想作用下画了《村妓》系列。说来有趣,我刚到宋庄住的是大杂院,一院四户,宋庄村主任的房,邻居是河南厨师,他打工的小店有小姐脱光了陪客人喝酒。这是他茶余饭后在大杂院的谈资,听着听着就有了《村妓》这个系列。当时吃住画都整合在九平方的小屋,画的都是小画。《水》系列也是在那一年,有点儿随大流儿,那年还画了一堆纸上的东西。
2005年入驻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为方便画点儿大画,工作尽量避免打扰,便打算与朋友合租个院子,但房租水涨船高,花几千上万租个院儿对于我们那时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于是燕郊成为我的不二选择,到宋庄骑车四十几分钟,还有公交,还能埋头工作,就这样我在燕郊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七十几平方,画2米之内的画没问题,也就是在这一年我的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潮。《纳兰霍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开始,这幅画还原了一个现场,画面中他标志性的沙滩,死兔子,成为我对他创作理念的诠释。自《对话》开始,杨少斌对我的影响就出现在画面中,对我而言,画面冲击力是我所要考虑进去的,现在看来是一个很外在的学习过程,但还是有意义的。
之后不断有各行各业的进驻宋庄,回想起来那一年应该是市场趋热,进而大爆发的开始。《同处一室》在798的3+3画廊展出,刚开展即卖出。当年作为实验性题材,还画了《追捧》《捕获天使》。周围朋友越来越多谈论的不是绘画本身的问题,而是整天都摆出一副被凌辱的表情,什么“文化入侵”,什么“贪腐”等社会焦点啦,忧国忧民……,我夹杂其中,绘画的入手点不自觉的调整着,浸入了一些话题的概念,这时我架上的活还是第一要务,包括《美人鱼》《旅游者》《新思想者造像》《艺术家工作室》,是对传统的一如既往的尊重与追随。
由于市场的持续火热,我的两个系列《追捧》《捕获天使》也成为我持续创作的主线。
2006年《追捧》系列在法国LASES画廊推动下持续热卖,当时画廊老板鼓励我多画,我渐渐有点儿烦,因为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点”我想作,包括《911》反应城市危机的,我还与草场地一画廊老板聊过,他们很感兴趣,我抽空搞了几张 ,《画架上的911》,再有,陈逸飞的去世画了一张《褪色的玉堂春暖》,再次印证了我的传统情结。
在绘画上,社会性与绘画性的结合,这事困扰着我。时间上,工作赚钱与艺术实践煎熬着我。另外画廊是希望在一个点上,或者说是在一个符号上做足,就这样2007年我随大流儿做了毛泽东这个题材。由于新加坡客艺廊画廊的主推,“毛”是我那一年的主要创作内容。“毛”这个题材我在2005年实验性的搞过一张《一个雕塑家的日常生活》。但这张的角度与之后的完全不同。2007年结合自身的经历,加之对历史的认识,画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样板戏》,作为对强权的讽刺与剖析。对“毛”这个符号的呈现,画了《云端》系列与《祭坛》系列。对一个大家长的调侃我画了《唐人街的陌生人》与《自审》系列等等。由于当时急于赶活,以至于这个阶段放松了对绘画性的探索,但也勉强可以看看。
2008年,我搬回宋庄喇嘛庄村鸭场画家区。在那里计划准备《T26》系列。由于在京多年,每年过年回家面对汹涌的人潮,总想说点儿什么。这个大迁徙中隐含着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城乡差距、留守儿童、社会治安、耕地闲置等等”。《T26》作为一个起点,后面可以继续延展,是个大题目!但由于次贷危机的到来,资方出现了资金问题,我这方面由于表达角度的不确定,也就此搁置了。
2008年后我的创作上是个休眠期,虽在观念上变得成熟起来,但没有一个可靠的、立的住的形式,只得停留在想法层面上。
2009年8月,一次大火中我拍了一些东西让我很兴奋。一大堆烂木头不知怎么就着了,被浇灭后焦糊味弥漫在空气中,热浪与乌黑的木炭灰混杂在一起。正午的太阳烘烤着干燥的大地,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恐怖又陌生的环境,周围的生机顿然消失,一片树上的绿叶飘到烧焦的地面上特别耀目刺眼。当年我就搬回燕郊,离开空荡的大工作室回到小画室,心里感觉特别踏实。
2011年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我用卫生纸制作了一些《焦土》系列装置绘画。
由于多年与画廊的合作,创作慢慢变滑了。我再次要求自己从中摆脱。这次我很主动,同时也很艰难。大量的创作使我在经验上有一定积累,加上我自上小学就开始画连环画,白描成为我的主要基本功之一,对线条美感及韵律的把握也是我的特点。所以2011年至今就在这方面特别注重。俄罗斯油画我初中时临过的第一张画是希施金的《造船用松林》,画后没干就被我表哥要走了。之后又画了好多,当时也很得意。我想白描与俄罗斯绘画已经成为追溯自我的很重要的线索。
2013年《箫》、《今夕是何年》系列使我在方向上更加明确。
姜勃简历
1972年 生于山东青岛
2003年 入驻北京
2004年 当代艺术百人展-----千景画廊 北京
2005年 “触摸”三国联展-----3+3画廊 北京
2006年 第三届权冲展----上上美术馆 北京
新动力展------宋庄壹号 北京
签约新加坡客艺廊
2007年 新加坡艺术博览会 新加坡
米兰艺术博览会 米兰
2008年 巴黎春季艺术博览会 巴黎
ART北京艺术博览会 北京
2009年 香港艺术博览会 香港
群落,群落 宋庄 北京
2010年 意象三人联展 PEAK画廊 香港
2003年春节后,我把青岛的房子出租后就义无反顾地来到北京,现在回想那时是多么盲目,没有目标,又是多么的富有激情,充满挑战性。我的梦想在那一刻开始起航了,就是这种感觉!由于当时青岛的房租足以维持我在北京的生活,也就少了很多的压力。老婆在丈母娘那里我挺放心的。当我在距离北京火车站不远的砖厂胡同住下时,再重新打量北京,还是由于它的大,使我无从入手,在那时我还不知道宋庄。4月份非典来了,北京就像一座空城,我相约的人大多都不愿出门见面,我也只好和大多数人一样仓惶回青躲避,我失落极了,一次短暂的与北京的亲密接触就这样无果而终。
2004年与万里雅相识,他说在宋庄建了一个陶艺工作室,揽了个活,给友谊宾馆画壁画,我很高兴。就这样8月份,我来到了宋庄。大概很多时候,不是人在做决定,而是被动的随势而为。
当时宋庄我所接触到的范围,玩世现实主义一枝独秀。方力钧、岳敏君、刘炜是为众多艺术家所膜拜效仿的。自此,我在青岛摸索创作的那一篇彻底翻了过去。
宋庄艺术家很多都是圆明园画家聚集区搬来的,由于不了解,使我无法接受他们的创作方法与观念,“这完全就是一帮不会画画的嘛!”这是我的第一印象。不管怎样,我还是被激活了。“观念”这个词,开始占据我的创作思维(在此之前没有那么清晰),我又不想放弃此前我对架上绘画的认识和认同。在这种矛盾的思想作用下画了《村妓》系列。说来有趣,我刚到宋庄住的是大杂院,一院四户,宋庄村主任的房,邻居是河南厨师,他打工的小店有小姐脱光了陪客人喝酒。这是他茶余饭后在大杂院的谈资,听着听着就有了《村妓》这个系列。当时吃住画都整合在九平方的小屋,画的都是小画。《水》系列也是在那一年,有点儿随大流儿,那年还画了一堆纸上的东西。
2005年入驻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为方便画点儿大画,工作尽量避免打扰,便打算与朋友合租个院子,但房租水涨船高,花几千上万租个院儿对于我们那时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于是燕郊成为我的不二选择,到宋庄骑车四十几分钟,还有公交,还能埋头工作,就这样我在燕郊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七十几平方,画2米之内的画没问题,也就是在这一年我的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潮。《纳兰霍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开始,这幅画还原了一个现场,画面中他标志性的沙滩,死兔子,成为我对他创作理念的诠释。自《对话》开始,杨少斌对我的影响就出现在画面中,对我而言,画面冲击力是我所要考虑进去的,现在看来是一个很外在的学习过程,但还是有意义的。
之后不断有各行各业的进驻宋庄,回想起来那一年应该是市场趋热,进而大爆发的开始。《同处一室》在798的3+3画廊展出,刚开展即卖出。当年作为实验性题材,还画了《追捧》《捕获天使》。周围朋友越来越多谈论的不是绘画本身的问题,而是整天都摆出一副被凌辱的表情,什么“文化入侵”,什么“贪腐”等社会焦点啦,忧国忧民……,我夹杂其中,绘画的入手点不自觉的调整着,浸入了一些话题的概念,这时我架上的活还是第一要务,包括《美人鱼》《旅游者》《新思想者造像》《艺术家工作室》,是对传统的一如既往的尊重与追随。
由于市场的持续火热,我的两个系列《追捧》《捕获天使》也成为我持续创作的主线。
2006年《追捧》系列在法国LASES画廊推动下持续热卖,当时画廊老板鼓励我多画,我渐渐有点儿烦,因为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点”我想作,包括《911》反应城市危机的,我还与草场地一画廊老板聊过,他们很感兴趣,我抽空搞了几张 ,《画架上的911》,再有,陈逸飞的去世画了一张《褪色的玉堂春暖》,再次印证了我的传统情结。
在绘画上,社会性与绘画性的结合,这事困扰着我。时间上,工作赚钱与艺术实践煎熬着我。另外画廊是希望在一个点上,或者说是在一个符号上做足,就这样2007年我随大流儿做了毛泽东这个题材。由于新加坡客艺廊画廊的主推,“毛”是我那一年的主要创作内容。“毛”这个题材我在2005年实验性的搞过一张《一个雕塑家的日常生活》。但这张的角度与之后的完全不同。2007年结合自身的经历,加之对历史的认识,画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样板戏》,作为对强权的讽刺与剖析。对“毛”这个符号的呈现,画了《云端》系列与《祭坛》系列。对一个大家长的调侃我画了《唐人街的陌生人》与《自审》系列等等。由于当时急于赶活,以至于这个阶段放松了对绘画性的探索,但也勉强可以看看。
2008年,我搬回宋庄喇嘛庄村鸭场画家区。在那里计划准备《T26》系列。由于在京多年,每年过年回家面对汹涌的人潮,总想说点儿什么。这个大迁徙中隐含着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城乡差距、留守儿童、社会治安、耕地闲置等等”。《T26》作为一个起点,后面可以继续延展,是个大题目!但由于次贷危机的到来,资方出现了资金问题,我这方面由于表达角度的不确定,也就此搁置了。
2008年后我的创作上是个休眠期,虽在观念上变得成熟起来,但没有一个可靠的、立的住的形式,只得停留在想法层面上。
2009年8月,一次大火中我拍了一些东西让我很兴奋。一大堆烂木头不知怎么就着了,被浇灭后焦糊味弥漫在空气中,热浪与乌黑的木炭灰混杂在一起。正午的太阳烘烤着干燥的大地,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恐怖又陌生的环境,周围的生机顿然消失,一片树上的绿叶飘到烧焦的地面上特别耀目刺眼。当年我就搬回燕郊,离开空荡的大工作室回到小画室,心里感觉特别踏实。
2011年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我用卫生纸制作了一些《焦土》系列装置绘画。
由于多年与画廊的合作,创作慢慢变滑了。我再次要求自己从中摆脱。这次我很主动,同时也很艰难。大量的创作使我在经验上有一定积累,加上我自上小学就开始画连环画,白描成为我的主要基本功之一,对线条美感及韵律的把握也是我的特点。所以2011年至今就在这方面特别注重。俄罗斯油画我初中时临过的第一张画是希施金的《造船用松林》,画后没干就被我表哥要走了。之后又画了好多,当时也很得意。我想白描与俄罗斯绘画已经成为追溯自我的很重要的线索。
2013年《箫》、《今夕是何年》系列使我在方向上更加明确。
姜勃简历
1972年 生于山东青岛
2003年 入驻北京
2004年 当代艺术百人展-----千景画廊 北京
2005年 “触摸”三国联展-----3+3画廊 北京
2006年 第三届权冲展----上上美术馆 北京
新动力展------宋庄壹号 北京
签约新加坡客艺廊
2007年 新加坡艺术博览会 新加坡
米兰艺术博览会 米兰
2008年 巴黎春季艺术博览会 巴黎
ART北京艺术博览会 北京
2009年 香港艺术博览会 香港
群落,群落 宋庄 北京
2010年 意象三人联展 PEAK画廊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