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近20余年来,随着影像学(B型超声、CT及MRI等)检查的普及,在自然人群中,胆石症的发病率达10%左右,国内尸检结果报告,胆石症的发生率为7%。随着国人的生活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胆石症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关键词】胆石症;分类;成因;发病年龄;诱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R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33-02
1 胆结石的分类
1.1 按胆石内所含成份可分三类:
1.1.1 胆固醇结石:由于胆汁中所含的胆固醇过多,溶解不掉而逐渐沉积。单发者居多,质地坚硬、呈圆形或椭圆形,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外观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表面光滑,光彩很好看,切面有放射状线纹。也有多发结石呈多面或粒状,X线平片不显影。
1.1.2 胆色素结石: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结石。形状不定,质软易碎,剖面无核心或分层,称“ 东方型结石”。结石由胆色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的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黄豆大小,外表为黑色或棕红色,数目较多,体积较小,常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成为胆总管结石。
1.1.3 混合性结石:不论是胆色素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在结石形成后,又可以在原来的结石外面,再有胆固醇或胆色素、钙盐的沉积,从而形成胆色素胆固醇混合性胆石。由于所含成份比例不同,可表现各种颜色和形状,一般多见的为球形或多面形,颜色有灰白色、黄色、棕色、黄绿色、黑色,剖面为层状,各层色调不一,X线平片常可显影。
1.1.4 我国的胆结石根据各地报道,混合性结石最多,胆色素结石次之,胆固醇结石最少。由于胆石可堵塞各种不同部位,所以引起胆石症的症状也各不相同。这与胆石的大小、位置、有无炎症有很大关系。
1.2 按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总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三种:
1.2.1 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和混合性结石。胆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黄疸,也不产生绞痛( 除非卡住了胆囊管)。患者平时偶有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饱闷感,有时有嗳气、嗳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吃油腻食物后,症状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终身没有症状。
1.2.2 总胆管结石:多见于胆红素结石。胆石可以原发于总胆管,也可以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当胆石在总胆管内卡住时,病人出现疼痛,常有黄疸、寒战、发热,大便呈灰色,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一样。如此时又有总胆管炎症时,就能导致高热、昏迷等严重征象。当胆石移动位置或从胆道口排到十二指肠内,病人的黄疸及炎症症状都可趋向消退。
1.2.3 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占胆石症的15%左右。由于胆石较小,呈泥沙样,容易往下流动,因此多数同时有总胆管结石。病人常从幼年时就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发冷、发热、黄疸等病史。这是由于胆石阻塞了胆汁的流通,胆汁被阻塞不能排出,就转而进入血液中,这时病人的眼睛、皮肤就会发黄。医生把这种现象叫作“梗阻性黄疸”。也因为胆道被阻塞,时间一长,讨厌的细菌就乘机在胆道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胆道炎。还能进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神志淡漠、白血球超过20.0×109/L,体温达39℃以上,医学界把这种现象叫“重症胆管炎”。其他还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内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2 胆结石成因及过程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2.1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的分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此外,目前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胆囊前列腺素合成的变化和胆汁中钙离子浓度的过高也可能促发胆石形成。在部分患者中,胆石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胆泥生成。所谓胆泥,是由含胆固醇晶体的粘滞的糖蛋白组成。这种胆泥在超声下可以查见,并且可能是胆绞痛、胰腺炎或胆管炎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所能发现的唯一异常处。
2.2 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3 胆结石的发病年龄
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育龄妇女与同龄男性的患病比率超过3:1,而七十岁以后则下降到2:1。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另外,人种因素亦与发病相关,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过75%,是全球胆石最高发的人群。
4 胆结石的十大诱发因素
据科学家研究,胆结石有以下十大诱发因素:
4.1 经常喜欢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
4.2 患胆道寄生虫病者,如蛔虫、肝吸虫病等。
4.3 女性激素增高者。
4.4 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者。
4.5 胆囊及胆道感染者。
4.6 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4.7 长期服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
4.8 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抑郁。
4.9 遗传。
4.10 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破坏了胆囊的排空功能;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引起胆盐的肝-肠循环障碍等。
5 胆石症的治疗
胆石症的治疗有多种多样,有的可用药物治疗,有的可用震波治疗,有的可作腹腔镜手术,有的则需剖腹手术治疗,应按医师的指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能防止胆结石的生成的因素,只要平时稍加重视,即可有效防治胆结石,使胆石症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作者单位:472143 三门峡市卫生学校
【关键词】胆石症;分类;成因;发病年龄;诱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R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33-02
1 胆结石的分类
1.1 按胆石内所含成份可分三类:
1.1.1 胆固醇结石:由于胆汁中所含的胆固醇过多,溶解不掉而逐渐沉积。单发者居多,质地坚硬、呈圆形或椭圆形,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外观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表面光滑,光彩很好看,切面有放射状线纹。也有多发结石呈多面或粒状,X线平片不显影。
1.1.2 胆色素结石: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结石。形状不定,质软易碎,剖面无核心或分层,称“ 东方型结石”。结石由胆色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的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黄豆大小,外表为黑色或棕红色,数目较多,体积较小,常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成为胆总管结石。
1.1.3 混合性结石:不论是胆色素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在结石形成后,又可以在原来的结石外面,再有胆固醇或胆色素、钙盐的沉积,从而形成胆色素胆固醇混合性胆石。由于所含成份比例不同,可表现各种颜色和形状,一般多见的为球形或多面形,颜色有灰白色、黄色、棕色、黄绿色、黑色,剖面为层状,各层色调不一,X线平片常可显影。
1.1.4 我国的胆结石根据各地报道,混合性结石最多,胆色素结石次之,胆固醇结石最少。由于胆石可堵塞各种不同部位,所以引起胆石症的症状也各不相同。这与胆石的大小、位置、有无炎症有很大关系。
1.2 按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总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三种:
1.2.1 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和混合性结石。胆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黄疸,也不产生绞痛( 除非卡住了胆囊管)。患者平时偶有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饱闷感,有时有嗳气、嗳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吃油腻食物后,症状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终身没有症状。
1.2.2 总胆管结石:多见于胆红素结石。胆石可以原发于总胆管,也可以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当胆石在总胆管内卡住时,病人出现疼痛,常有黄疸、寒战、发热,大便呈灰色,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一样。如此时又有总胆管炎症时,就能导致高热、昏迷等严重征象。当胆石移动位置或从胆道口排到十二指肠内,病人的黄疸及炎症症状都可趋向消退。
1.2.3 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占胆石症的15%左右。由于胆石较小,呈泥沙样,容易往下流动,因此多数同时有总胆管结石。病人常从幼年时就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发冷、发热、黄疸等病史。这是由于胆石阻塞了胆汁的流通,胆汁被阻塞不能排出,就转而进入血液中,这时病人的眼睛、皮肤就会发黄。医生把这种现象叫作“梗阻性黄疸”。也因为胆道被阻塞,时间一长,讨厌的细菌就乘机在胆道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胆道炎。还能进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神志淡漠、白血球超过20.0×109/L,体温达39℃以上,医学界把这种现象叫“重症胆管炎”。其他还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内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2 胆结石成因及过程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2.1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的分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此外,目前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胆囊前列腺素合成的变化和胆汁中钙离子浓度的过高也可能促发胆石形成。在部分患者中,胆石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胆泥生成。所谓胆泥,是由含胆固醇晶体的粘滞的糖蛋白组成。这种胆泥在超声下可以查见,并且可能是胆绞痛、胰腺炎或胆管炎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所能发现的唯一异常处。
2.2 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3 胆结石的发病年龄
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育龄妇女与同龄男性的患病比率超过3:1,而七十岁以后则下降到2:1。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另外,人种因素亦与发病相关,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过75%,是全球胆石最高发的人群。
4 胆结石的十大诱发因素
据科学家研究,胆结石有以下十大诱发因素:
4.1 经常喜欢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
4.2 患胆道寄生虫病者,如蛔虫、肝吸虫病等。
4.3 女性激素增高者。
4.4 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者。
4.5 胆囊及胆道感染者。
4.6 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4.7 长期服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
4.8 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抑郁。
4.9 遗传。
4.10 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破坏了胆囊的排空功能;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引起胆盐的肝-肠循环障碍等。
5 胆石症的治疗
胆石症的治疗有多种多样,有的可用药物治疗,有的可用震波治疗,有的可作腹腔镜手术,有的则需剖腹手术治疗,应按医师的指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能防止胆结石的生成的因素,只要平时稍加重视,即可有效防治胆结石,使胆石症患者免受手术之苦。
作者单位:472143 三门峡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