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早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持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就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现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政策;认知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情况
(一)对政策来源的认知
第一,来源于媒体报道。经调查统计,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得知主要来源于各类媒体,其中通过手机终端获得信息的最多,通过报纸杂志获得信息的最少。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因为手机自动推送相关信息而浏览了相关文字或视频,获取信息类型属于被动型和偶然型。因此,他们对相关政策的细则大多不甚明确,只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关注创新创业。此外,有意愿开展创新创业的学生是主动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政策并仔细研读了其中条款。
第二,来源于创业课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比如,创业基础课程,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创新创业法规和政策内容的章节。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了解相关政策。
第三,来源于他人介绍。有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来自家庭成员或熟人介绍,这些家庭成员或熟人大多是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意愿的人,对相关政策比较熟悉。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的介绍而得知(高职院校一些教师有企业工作的经历,有时会在案例选择中提取有借鉴意义的、贴合政策的案例)。还有的学生收听、收看了一些创新创业人士的经历或创新创业赛事经历,从中了解到一些创新创业政策。
(二)对政策内容的认知
第一,对微观政策内容的认知。经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和创新创业直接相关的政策比较感兴趣,如创业补贴申领、众创空间准入、创新创业大赛规则、创业课程的学分设置和取得等。这些政策与学生短期利益正相关,而且属于在校期间就能起到效应的政策,因此学生的关注度较高。
第二,对宏观政策内容的认知。对于指导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宏观政策,学生大多不甚关心或无从体会其意义,如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这些政策虽都与学生有关,但大多是由高校管理者执行的参照标准或政策依据,并不在学生的认知层面上,因此学生的关注度较低。
(三)对政策学习的认知
第一,对政策学习途径的认知。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设置了专职负责创新创业的部门和岗位,对入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做到了全覆盖。从入校教育到创业课程,从实习实训环节到创业大赛,从校企合作到创客培养,从精准帮扶到行业对接,在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学生都可以接触并学习到相应的政策。但这些都不是强制的,需要学生主动学习了解。
第二,对政策学习过程的认知。高职院校学生在政策学习过程中,认知偏于表面化,他们大多对理论性内容不感兴趣,对系统化的创业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是将其当作众多课程中的一门来对待。他们更喜欢鲜活的创业案例和创业者的个人经验分享,这种情况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创业政策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就政策本身的制定来说,在教育主管部门针对高校“双创”制定的具体方案和细则中,政策往往针对的是普遍本科院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之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基本都是参照本科院校的,容易忽视高职学生和教育的特点。這就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政策本身的不适用,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度有限。
其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大多是直接面向基层普通劳动岗位的,这些工作没有创新创业的价值。他们没有认清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行为本身的关系,没有把这种能力当作自身必备的生存能力,因此对创新创业存在不主动、不关心的现象。
再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在短期内迅速普及的,很多高职院校在创业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使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不透彻、宣传不到位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
最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对创新创业工作重建设轻管理、重制度轻落实、重考核轻培养、重少数轻多数的现象,将创业中心建设、创新创业制度建设、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等量化考核项目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没有把政策落实到真正的人才培养上去。因此,学生会觉得创新创业是学校的事,致使其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出现偏差。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加强自身对创新创业的认识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吃透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推进“双创”的政策,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办学优势,完成重点突破,形成典型示范效应。只有高职院校管理者找准方向,创新创业工作才能不浮于表面,学校学生才能感受到创新创业带给自身发展的机会,从而形成主动学习、认知创新创业政策的氛围。
(二)创业教育应体现差异化
目前,创业教育刚刚全方位开展,还处于前期的基础知识普及化阶段。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差异性。大学生的创业分为“机会型”和“生存型”,对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产品或业态的创新,注重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强调高精尖、行业引领。而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创新的难度较大,他们更多选择的是“生存型”创业,如创立小微企业、网店等门槛低但市场需求量大的服务类行业。随着国家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计划的出炉,未来将会有更多需要继续教育、创业教育的人群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因此,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高职创业教育的方向和定位,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度。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各院校要抓紧实施,从企业一线聘请教师,对各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优秀高职毕业生,也可以突破学历障碍聘请到高职院校当教师,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让教育者本身先受教育,让创业教育的教师先参与创业,形成一支由创业通识教育师资团队、创新创业问题专家团队和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
(四)改革管理制度支持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要改革管理制度,以支持创新创业。比如:“1+X”证书制度的启动,就是鼓励高职院校学生积极考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自身就业创业的能力;学分银行制度,其实是朝着建设开放性大学和提供终身教育的方向进行的一次革新与尝试,对学习者塑造自身创新意识和创业基因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充满弹性的制度,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没有理由不去了解和认知的。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是国家推动“双创”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主动作为,积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双创”政策的认知度,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参考文献:
[1]高美兰,白树全,丁振波,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认识现状调查和对策探究[J].科技风,2016,(24).
[2]刘丁慧,刘喜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政策;认知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情况
(一)对政策来源的认知
第一,来源于媒体报道。经调查统计,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得知主要来源于各类媒体,其中通过手机终端获得信息的最多,通过报纸杂志获得信息的最少。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因为手机自动推送相关信息而浏览了相关文字或视频,获取信息类型属于被动型和偶然型。因此,他们对相关政策的细则大多不甚明确,只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关注创新创业。此外,有意愿开展创新创业的学生是主动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政策并仔细研读了其中条款。
第二,来源于创业课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比如,创业基础课程,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创新创业法规和政策内容的章节。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了解相关政策。
第三,来源于他人介绍。有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来自家庭成员或熟人介绍,这些家庭成员或熟人大多是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意愿的人,对相关政策比较熟悉。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的介绍而得知(高职院校一些教师有企业工作的经历,有时会在案例选择中提取有借鉴意义的、贴合政策的案例)。还有的学生收听、收看了一些创新创业人士的经历或创新创业赛事经历,从中了解到一些创新创业政策。
(二)对政策内容的认知
第一,对微观政策内容的认知。经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和创新创业直接相关的政策比较感兴趣,如创业补贴申领、众创空间准入、创新创业大赛规则、创业课程的学分设置和取得等。这些政策与学生短期利益正相关,而且属于在校期间就能起到效应的政策,因此学生的关注度较高。
第二,对宏观政策内容的认知。对于指导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宏观政策,学生大多不甚关心或无从体会其意义,如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这些政策虽都与学生有关,但大多是由高校管理者执行的参照标准或政策依据,并不在学生的认知层面上,因此学生的关注度较低。
(三)对政策学习的认知
第一,对政策学习途径的认知。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设置了专职负责创新创业的部门和岗位,对入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做到了全覆盖。从入校教育到创业课程,从实习实训环节到创业大赛,从校企合作到创客培养,从精准帮扶到行业对接,在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学生都可以接触并学习到相应的政策。但这些都不是强制的,需要学生主动学习了解。
第二,对政策学习过程的认知。高职院校学生在政策学习过程中,认知偏于表面化,他们大多对理论性内容不感兴趣,对系统化的创业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是将其当作众多课程中的一门来对待。他们更喜欢鲜活的创业案例和创业者的个人经验分享,这种情况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创业政策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就政策本身的制定来说,在教育主管部门针对高校“双创”制定的具体方案和细则中,政策往往针对的是普遍本科院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之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基本都是参照本科院校的,容易忽视高职学生和教育的特点。這就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政策本身的不适用,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度有限。
其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大多是直接面向基层普通劳动岗位的,这些工作没有创新创业的价值。他们没有认清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行为本身的关系,没有把这种能力当作自身必备的生存能力,因此对创新创业存在不主动、不关心的现象。
再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在短期内迅速普及的,很多高职院校在创业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使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不透彻、宣传不到位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
最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对创新创业工作重建设轻管理、重制度轻落实、重考核轻培养、重少数轻多数的现象,将创业中心建设、创新创业制度建设、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等量化考核项目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没有把政策落实到真正的人才培养上去。因此,学生会觉得创新创业是学校的事,致使其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出现偏差。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加强自身对创新创业的认识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吃透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推进“双创”的政策,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办学优势,完成重点突破,形成典型示范效应。只有高职院校管理者找准方向,创新创业工作才能不浮于表面,学校学生才能感受到创新创业带给自身发展的机会,从而形成主动学习、认知创新创业政策的氛围。
(二)创业教育应体现差异化
目前,创业教育刚刚全方位开展,还处于前期的基础知识普及化阶段。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差异性。大学生的创业分为“机会型”和“生存型”,对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产品或业态的创新,注重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强调高精尖、行业引领。而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创新的难度较大,他们更多选择的是“生存型”创业,如创立小微企业、网店等门槛低但市场需求量大的服务类行业。随着国家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计划的出炉,未来将会有更多需要继续教育、创业教育的人群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因此,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高职创业教育的方向和定位,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度。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各院校要抓紧实施,从企业一线聘请教师,对各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优秀高职毕业生,也可以突破学历障碍聘请到高职院校当教师,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让教育者本身先受教育,让创业教育的教师先参与创业,形成一支由创业通识教育师资团队、创新创业问题专家团队和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
(四)改革管理制度支持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要改革管理制度,以支持创新创业。比如:“1+X”证书制度的启动,就是鼓励高职院校学生积极考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自身就业创业的能力;学分银行制度,其实是朝着建设开放性大学和提供终身教育的方向进行的一次革新与尝试,对学习者塑造自身创新意识和创业基因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充满弹性的制度,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没有理由不去了解和认知的。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是国家推动“双创”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主动作为,积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双创”政策的认知度,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参考文献:
[1]高美兰,白树全,丁振波,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认识现状调查和对策探究[J].科技风,2016,(24).
[2]刘丁慧,刘喜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