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初体验系列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四选三择,多元成长”选择性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在“先体验、后选择”选择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相关者视角为课程开发逻辑而制定的。这为浙江省选择性课改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选择性 课程改革 专业初体验
一、课程开发缘起
1.“选择性”课改大背景
2014年11月12日,浙江省教育厅启动了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要求:中职学校要建设“核心课程”和“自选课程”两大体系,其中“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选修,属于校本课程。而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是全省首批35所试点学校之一。
2.学生专业和发展方向选择实况
在深刻理解省课改《方案》精神基础上,对笔者学校2014级1369名学生组织了问卷调查。其中在“入学志愿填报决定因素”一项的问卷调查中发现:33%学生表示是“家长的要求”或“跟从同学”; 56%学生是“自己选择”;还有9%学生选择“其他因素”。在随后针对“自己选择”学生的抽样访谈调查中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当时选择的专业及以后的职业情况了解甚少,主要还是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对今后工作岗位的粗浅了解,决定了专业选择。
3.学校“选择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学校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汽车应用与维修”和“工艺美术”两个专业的选择性教学经验——“专业基础 技能方向”,提出了构建价值多元的“专业体验 主修职业技能 辅修职业技能”的选择性专业课程结构。其中专业体验模块是实践“点亮学生兴趣、信心之灯”课改思想的重要举措,包括“专业体验包”和“专业方向项目”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自选课程模块”。
二、课程开发目的
第一,根据相关者视角,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专业、职业启蒙体验,了解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能力要求、求职岗位、升学方向和发展机遇等,减少选择的盲目性。
第二,通过零基础技术训练项目、实理一体方向项目学习,加深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认知能力的了解,提高专业学习兴趣、能力的匹配度。
第三,通过体验后填写三联式“反馈-评价-交流”表,为成长导师工作提供翔实的切入口。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提高专业和发展方向选择能力,增加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课程内容
专业初体验系列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四选三择,多元成长”选择性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在“先体验、后选择”选择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相关者视角为课程开发逻辑而制定的(如下表)。
学校将一个非常朴素的教育问题——“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一个专业才是合理全面的” 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学校根据职业能力倾向性和专业联系紧密性将23个专业整合为7个专业大类。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能对专业学习内容、专业技能要求和对应职业素养、职业岗位等有相对全面地认知,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专业兴趣、自我能力的判断作为本课程教学实施的预期目标。
每门课程都分为“始于体验”和“把握方向”两个篇章。“始于体验”下设有2个专业体验包,每个体验包以专业认知广度作为教学项目设计的主线,均开发四个项目:专业启蒙——专业学习内容介绍;专业体验——仪器仪表、专业工具认知;职业启蒙——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讲座;职业体验——职业现场(企业、市场和职业体验馆等)学习。“把握方向”下设有2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以专业认知深度作为教学项目设计的主线,均开发四个相对独立的零基础技术训练项目或实理一体教学项目。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
中职高一新生。
2.课时计划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两个阶段,高一刚入学时,需16个半天,每半天3课时,共48课时;高一第二学期开学时,需16个半天,每半天3课时,共48课时。校内教学项目,一般可安排教师独立授课;校外教学项目,一般要求安排2位教师和若干位企业人员合作授课。
3.设备要求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在多媒体教室、专业技能实训室和校外职业现场(企业、市场、职业体验馆)等场合进行学习。
4.教材要求
自编校本教材。
5.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本系列课程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与相关者接触,以“访谈、聆听、观察、实践、咨询”为主要的体验形式。每个教学项目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者以“亲身经历、积极参与”的体验式教学过程完成学习内容,最终又以学生感悟、导师交流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体验式教学中,始终坚持体验的过程不是兴趣培养的过程,而是兴趣的判断、寻找过程;体验的过程,不是专业技能培养、形成的过程,而是自我能力的分析、判断过程;体验的过程不是直接选择的过程,而是学会选择的过程。
职业访谈: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从业者进行访问调查,真实了解工作内容、岗位特点、能力要求、薪资报酬、发展空间,听取职业规划建议等,在访谈对象的帮助、指导下,达到初步了解职业的目的。
专业介绍: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的始业教育,让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核心技能项目、职业技能考级、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教学组织等进行全面的介绍,在专业教师的详细介绍下,达到初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考核形式要求的目的。
项目教学:专业教师利用学校实训资源开发的零基础技术训练项目或实理一体化教学项目积极开展体验教学。即以实训场室中工具、仪表、设备等的简单使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通过工具、实训环境的观摩思考、操作尝试,甚至理论探索等过程,引导学生完成基于专业能力、专业兴趣的职业能力性向体验。
专家讲座:以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为原形,开发职业认识、生涯规划的励志讲座。通过榜样的影响力,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意识。
现场学习:在企业现场,由企业生产主管带领,对企业中相关岗位的工作环境、岗位职责、职业技能、工作过程进行参观和咨询,真实了解企业职工的工作现状。随后,通过企业人事主管的介绍,初步了解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发展机遇和相关岗位的薪资报酬等。通过现场学习,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形成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反馈-评价-指导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把学生体验后的有效反馈、项目实施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和成长导师的及时交流指导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课程开发时,为了将学生、教师和导师三个对象在同一个体验项目中的信息作有效传递,均在每个体验项目后都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三联式“反馈—评价—指导”表——即学生反馈联、教师评价联和导师指导联。
1.学生的学习反馈
主要包括封闭式提问的“参与”“体验”两部分,还有半开放式或全开放式提问的“感悟”部分。通过学生的反馈,初步可以了解学生参与体验的基本状况和效果。特别是通过引导性、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专业、职业和自我进行重新思考,并表露出来,从而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提升。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了自己要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需求,才有可能作出合理地选择。这个过程,不仅为项目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成长导师的介入提供了切入口。
2.教师的过程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体验过程中的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体验感知暴露等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这对学生既是一个成绩评定,同时也是一个行为引导。
3.导师的及时指导
为了提高体验教学项目的教育价值,在每个项目结束后成长导师都要跟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参与体验项目的反馈和项目实施教师的评价,对成长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来说都是有效的据点。
(作者单位: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词:选择性 课程改革 专业初体验
一、课程开发缘起
1.“选择性”课改大背景
2014年11月12日,浙江省教育厅启动了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要求:中职学校要建设“核心课程”和“自选课程”两大体系,其中“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选修,属于校本课程。而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是全省首批35所试点学校之一。
2.学生专业和发展方向选择实况
在深刻理解省课改《方案》精神基础上,对笔者学校2014级1369名学生组织了问卷调查。其中在“入学志愿填报决定因素”一项的问卷调查中发现:33%学生表示是“家长的要求”或“跟从同学”; 56%学生是“自己选择”;还有9%学生选择“其他因素”。在随后针对“自己选择”学生的抽样访谈调查中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当时选择的专业及以后的职业情况了解甚少,主要还是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对今后工作岗位的粗浅了解,决定了专业选择。
3.学校“选择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学校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汽车应用与维修”和“工艺美术”两个专业的选择性教学经验——“专业基础 技能方向”,提出了构建价值多元的“专业体验 主修职业技能 辅修职业技能”的选择性专业课程结构。其中专业体验模块是实践“点亮学生兴趣、信心之灯”课改思想的重要举措,包括“专业体验包”和“专业方向项目”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自选课程模块”。
二、课程开发目的
第一,根据相关者视角,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专业、职业启蒙体验,了解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能力要求、求职岗位、升学方向和发展机遇等,减少选择的盲目性。
第二,通过零基础技术训练项目、实理一体方向项目学习,加深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认知能力的了解,提高专业学习兴趣、能力的匹配度。
第三,通过体验后填写三联式“反馈-评价-交流”表,为成长导师工作提供翔实的切入口。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提高专业和发展方向选择能力,增加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课程内容
专业初体验系列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四选三择,多元成长”选择性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在“先体验、后选择”选择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相关者视角为课程开发逻辑而制定的(如下表)。
学校将一个非常朴素的教育问题——“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一个专业才是合理全面的” 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学校根据职业能力倾向性和专业联系紧密性将23个专业整合为7个专业大类。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能对专业学习内容、专业技能要求和对应职业素养、职业岗位等有相对全面地认知,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专业兴趣、自我能力的判断作为本课程教学实施的预期目标。
每门课程都分为“始于体验”和“把握方向”两个篇章。“始于体验”下设有2个专业体验包,每个体验包以专业认知广度作为教学项目设计的主线,均开发四个项目:专业启蒙——专业学习内容介绍;专业体验——仪器仪表、专业工具认知;职业启蒙——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讲座;职业体验——职业现场(企业、市场和职业体验馆等)学习。“把握方向”下设有2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以专业认知深度作为教学项目设计的主线,均开发四个相对独立的零基础技术训练项目或实理一体教学项目。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
中职高一新生。
2.课时计划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两个阶段,高一刚入学时,需16个半天,每半天3课时,共48课时;高一第二学期开学时,需16个半天,每半天3课时,共48课时。校内教学项目,一般可安排教师独立授课;校外教学项目,一般要求安排2位教师和若干位企业人员合作授课。
3.设备要求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在多媒体教室、专业技能实训室和校外职业现场(企业、市场、职业体验馆)等场合进行学习。
4.教材要求
自编校本教材。
5.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本系列课程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与相关者接触,以“访谈、聆听、观察、实践、咨询”为主要的体验形式。每个教学项目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者以“亲身经历、积极参与”的体验式教学过程完成学习内容,最终又以学生感悟、导师交流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体验式教学中,始终坚持体验的过程不是兴趣培养的过程,而是兴趣的判断、寻找过程;体验的过程,不是专业技能培养、形成的过程,而是自我能力的分析、判断过程;体验的过程不是直接选择的过程,而是学会选择的过程。
职业访谈: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从业者进行访问调查,真实了解工作内容、岗位特点、能力要求、薪资报酬、发展空间,听取职业规划建议等,在访谈对象的帮助、指导下,达到初步了解职业的目的。
专业介绍: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的始业教育,让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核心技能项目、职业技能考级、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教学组织等进行全面的介绍,在专业教师的详细介绍下,达到初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考核形式要求的目的。
项目教学:专业教师利用学校实训资源开发的零基础技术训练项目或实理一体化教学项目积极开展体验教学。即以实训场室中工具、仪表、设备等的简单使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通过工具、实训环境的观摩思考、操作尝试,甚至理论探索等过程,引导学生完成基于专业能力、专业兴趣的职业能力性向体验。
专家讲座:以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为原形,开发职业认识、生涯规划的励志讲座。通过榜样的影响力,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意识。
现场学习:在企业现场,由企业生产主管带领,对企业中相关岗位的工作环境、岗位职责、职业技能、工作过程进行参观和咨询,真实了解企业职工的工作现状。随后,通过企业人事主管的介绍,初步了解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发展机遇和相关岗位的薪资报酬等。通过现场学习,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形成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反馈-评价-指导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把学生体验后的有效反馈、项目实施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和成长导师的及时交流指导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课程开发时,为了将学生、教师和导师三个对象在同一个体验项目中的信息作有效传递,均在每个体验项目后都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三联式“反馈—评价—指导”表——即学生反馈联、教师评价联和导师指导联。
1.学生的学习反馈
主要包括封闭式提问的“参与”“体验”两部分,还有半开放式或全开放式提问的“感悟”部分。通过学生的反馈,初步可以了解学生参与体验的基本状况和效果。特别是通过引导性、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专业、职业和自我进行重新思考,并表露出来,从而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提升。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了自己要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需求,才有可能作出合理地选择。这个过程,不仅为项目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成长导师的介入提供了切入口。
2.教师的过程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体验过程中的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体验感知暴露等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这对学生既是一个成绩评定,同时也是一个行为引导。
3.导师的及时指导
为了提高体验教学项目的教育价值,在每个项目结束后成长导师都要跟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参与体验项目的反馈和项目实施教师的评价,对成长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来说都是有效的据点。
(作者单位: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