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是一种基于微视频的教学手段,具有短小精悍、展示性丰富等特点。文章以知识点“常数项无穷级数”为案例,探究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载体设计和组织课堂环节的策略,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微课展开,包含问题引入、微课展示、探讨分析、总结分享等环节,为学生展示数学微课教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建构可视化的教学课堂,对高等数学微课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微课;高等数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6-0015-0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衍生出了众多新颖的教学载体,微课便是其中的一类。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微课虽小,但涵盖的内容卻很多,且具有可视化、动态化、交互性强等特点,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本文所探讨的基于微课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便是微课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一个缩影。
一、高等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的要素
其一,了解学情。在应用微课组织教学前,教师应对教学班级的学情进行充分了解。具体来说,可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策略,对教学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层次、成绩、理论和实践认知等情况进行摸排,并应用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精准的结果,为微课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其二,掌握微课制作方法。微课制作的软件和应用的平台有很多,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掌握一种或多种微课制作软件的应用方法。例如,Camtasia Studio便是一种制作微课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教师可通过登录互联网查找该软件应用的教学视频,通过自主摸索、求教他人等途径,掌握该软件的应用方法,制作符合需要的微课视频。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可借助一个公共的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QQ群等,在课前将微课视频通过这些平台推送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课前预习。
其三,设计教学方案。基于微课载体设计高等数学教学方案,其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本文提出了“问题引入——微课展示——探究分析——总结分享”四步走教学方案: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其次,播放微课,向学生展示知识点的重难点;再次,划分小组,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探究分析;最后,进行在线或线下的总结分享,学生可向教师提出问题,或发表学习心得等。
二、“常数项无穷级数”微课教学案例设计
其一,问题引入。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先对教学班级进行初步调研,了解授课对象对“常数项无穷级数”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制定好教学目标,并制作微课,微课的重难点内容围绕“常数项无穷级数概念、定义和判断常数项级数的敛散性”展开,包括文字、动画、思考题等模块,共计9分钟。在授课时,首先借助“计算弹跳球上下距离”的案例,引入级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级数的认知;接着提出延伸性问题“如何计算无穷多项级数和”,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展开思考。
其二,微课展示。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思考,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课前制作好的微课,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了数学史上有关级数概念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有效了解“部分和数列”的发展和应用趋势。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基本能够明白“部分和数列极限”这一概念,并能够有效解决之前的思考题。在此基础上,微课中给出了“常数项级数和”的界定,并通过动画演示的形式求解了“计算弹跳球上下距离”。这样直观的微课展示,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概念,而且引导他们学会了求解问题的方法。
其三,探究分析。在接下来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将帮助学生加深对“常数项级数和”的应用性认知,通过划分小组进行组间探究的方法,引入“雪花曲线所围的面积有限”这一实际应用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思考,运用所学到的“常数项级数和”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智能手机实时拍下各小组探究思索的视频,在各小组解决应用性问题后,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雪花曲线,引导他们认知和欣赏常数项级数和的应用之美,激发他们的数学审美感知。
其四,总结分享。总结分享又分为两个环节。首先,课内总结。在课内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提问,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消化当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其次,课外分享。课外环节中,教师将课内各小组探究的视频发布到班级的微信群中,当所有同学观看到自己上课的视频后,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今后参与数学学习的能动性。同时,教师在微信群中推送作业,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也让整个授课过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三、结语
信息化视域下的高等数学微课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效果更为直观,能够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示知识的重难点,并可以构建以微课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高等数学教学工作者应在今后的授课中围绕微课教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杨小明.基于微课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12).
[2]郑雪静.基于微课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J].高等数学研究,2017(05).
[3]王强,王丽伟,徐尚文.高等数学微课教学模式效果初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05).
关键词:信息化;微课;高等数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6-0015-0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衍生出了众多新颖的教学载体,微课便是其中的一类。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微课虽小,但涵盖的内容卻很多,且具有可视化、动态化、交互性强等特点,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本文所探讨的基于微课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便是微课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一个缩影。
一、高等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的要素
其一,了解学情。在应用微课组织教学前,教师应对教学班级的学情进行充分了解。具体来说,可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策略,对教学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层次、成绩、理论和实践认知等情况进行摸排,并应用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精准的结果,为微课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其二,掌握微课制作方法。微课制作的软件和应用的平台有很多,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掌握一种或多种微课制作软件的应用方法。例如,Camtasia Studio便是一种制作微课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教师可通过登录互联网查找该软件应用的教学视频,通过自主摸索、求教他人等途径,掌握该软件的应用方法,制作符合需要的微课视频。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可借助一个公共的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QQ群等,在课前将微课视频通过这些平台推送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课前预习。
其三,设计教学方案。基于微课载体设计高等数学教学方案,其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本文提出了“问题引入——微课展示——探究分析——总结分享”四步走教学方案: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其次,播放微课,向学生展示知识点的重难点;再次,划分小组,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探究分析;最后,进行在线或线下的总结分享,学生可向教师提出问题,或发表学习心得等。
二、“常数项无穷级数”微课教学案例设计
其一,问题引入。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先对教学班级进行初步调研,了解授课对象对“常数项无穷级数”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制定好教学目标,并制作微课,微课的重难点内容围绕“常数项无穷级数概念、定义和判断常数项级数的敛散性”展开,包括文字、动画、思考题等模块,共计9分钟。在授课时,首先借助“计算弹跳球上下距离”的案例,引入级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级数的认知;接着提出延伸性问题“如何计算无穷多项级数和”,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展开思考。
其二,微课展示。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思考,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课前制作好的微课,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了数学史上有关级数概念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有效了解“部分和数列”的发展和应用趋势。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基本能够明白“部分和数列极限”这一概念,并能够有效解决之前的思考题。在此基础上,微课中给出了“常数项级数和”的界定,并通过动画演示的形式求解了“计算弹跳球上下距离”。这样直观的微课展示,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概念,而且引导他们学会了求解问题的方法。
其三,探究分析。在接下来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将帮助学生加深对“常数项级数和”的应用性认知,通过划分小组进行组间探究的方法,引入“雪花曲线所围的面积有限”这一实际应用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思考,运用所学到的“常数项级数和”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智能手机实时拍下各小组探究思索的视频,在各小组解决应用性问题后,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雪花曲线,引导他们认知和欣赏常数项级数和的应用之美,激发他们的数学审美感知。
其四,总结分享。总结分享又分为两个环节。首先,课内总结。在课内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提问,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消化当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其次,课外分享。课外环节中,教师将课内各小组探究的视频发布到班级的微信群中,当所有同学观看到自己上课的视频后,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今后参与数学学习的能动性。同时,教师在微信群中推送作业,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也让整个授课过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三、结语
信息化视域下的高等数学微课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效果更为直观,能够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示知识的重难点,并可以构建以微课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高等数学教学工作者应在今后的授课中围绕微课教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杨小明.基于微课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12).
[2]郑雪静.基于微课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J].高等数学研究,2017(05).
[3]王强,王丽伟,徐尚文.高等数学微课教学模式效果初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