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1、 生态旅游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经济基础
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结构的局限性,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有限的政府拨款。我国自然保护区投资0.5美元/100hm2,仅为世界平均的1/25,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60%,管理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26%。由于资金的极度缺乏,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仅停留在日常维护上,对于自然保护区开发所必须的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均无法开展。生态旅游业为自然保护区开发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使得自然保护区许多环境保护设施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2、 生态旅游可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让旅游者亲自游览自然保护区,增强对其了解和认识,发挥扩散效应,加上媒体的宣传作用,让更多人知道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有助于采取措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如自从建立东白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来,对东白山保护管理力度加大,森林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景观得到有效保护。此外,东白湖生态旅游区“注重生态、整合资源、重在保护、协调发展”,开发建设了东白山景区和香榧古树群小游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经济适度、科学开发,突出自然野趣。目前,青山绿水和清新的空气、高含量的负氧离子吸引大批登山爱好者及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保健游、休闲游方兴未艾。
3、 生态旅游可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业的核心目标是把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和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地方餐饮、住宿服务行业、土特产品市场等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使直接受益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工作,从而提高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统一关系的认识,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
二、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盲目、管理混乱
许多自然保护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迫不及待的希望进行早开发、快开发,缺乏充足的调研工作,更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难以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开发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盲目的进行大规模的开发,造成开发资金难以后继,导致自然保护区的开发被搁置,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破坏了生态平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到位,对珍稀动植物的保护不到位,使很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2、盲目建造人造景观,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自然保护区在保留自然环境的同时,受到商业化的利益熏陶,建造了大量的人造景观,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造成严重破坏。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山炸石,安装各种电器设备,乱建造佛像寺庙等,不仅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性,也对生态环境的结构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不到位,导致自然保护区人为的破坏严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我国出台了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进行严厉处罚,但是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对相关的责任人处罚不到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不到位,都导致自然保护区被破坏的情况屡禁不止,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工作,破坏了本地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从而使得旅游资源难以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经济效益不断降低,甚至导致政府出现负债累累的情况。
4、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没有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持
首先,盲目地进行开发,没有进行科学的调研工作,对生态旅游开发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没有深入的调查及相关的评估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基础认识不清;其次,基础设施的设计过程考虑不长远,没有根据当前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从而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发展相背离;第三,生态旅游开发设计中没有对项目经营开发者进行相关的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信息的培训,导致这些经营开发者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不足,非常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发展。
5、缺乏总体布局规划,生态旅游管理人才不足
国内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原始性,使得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系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从旅游项目的设计到开发管理,对生态旅游的观念认识不足,对制定的旅游规划没有很好的执行下去,对自然保护区整体性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总体布局规划,很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网络。对旅行项目进行粗放式管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方面,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不清,忽略了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承载能力,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造成游客超载,甚至高峰期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旅游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水资源污染严重,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资源雪上加霜,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的侵蚀。另一方面,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科研人员数量有限,平时从事繁忙的科研任务,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缺乏对生态环境的管理经验。所以说,引进高水平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对当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三、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自然保护区往往是当地生态较好、尚未开发的最后一块净土,开展生态旅游已势不可挡,如何在保护区的开发建设中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规划先行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分区的特点和要求,依据资源类型、景观特色、环境条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编制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提出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措施、确定接待容量等,经专家评审并提交规划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程序审批实施,严格执行。拟建设的各类项目,均需经相应程序、组织相关单位和领域专家会审,有效防止建了拆、拆了建及其他公害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良性循环。
2、适度建设原则
坚持服从规划、高效利用的指导思想,建设规模与游人容量相适应,对自然保护区现有的管理设施、野外保护设施及原住民生产生活设施等进行改造与利用,旅游设施建设不能超出环境容许的限度,避免盲目性开发;要处理好旅游旺季与淡季的关系,在旺季游客过多时,要利用现有当地农民闲置的空地、房间开发农家体验游、疗养游、采摘游等,有组织地调动当地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旅游,如欧洲几个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供旺季使用的“补充住处床位”比正规床数还多。这既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办法,也是分享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当地带来的红利。要建立、引导在区内旅游观光、区外娱乐消费的模式,使自然保护区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3、和谐协调原则
保护区中各种服务设施,要依照明代计成《园冶》“相地”原理选址,这些建筑既要发挥眺览、休息的作用,又要能发挥借景、框景的作用,把不能到达的优美景色,组织到游览线路中来。因此要做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并巧妙地融合到周边环境中,既顺其自然,又不破坏原有风貌,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形成景深林重、曲径通幽的氛围,情因景生,景为情造,体现生态功能,应用优质乡土树种,营造自然环境,给其他物种有生息之地.
四、结语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管理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对当前生态旅游中遇到的问题推出可行的解决方法,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再追求经济效益,以达到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张建涛.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规模探讨[J].新建筑,1997.
[3] 邱志荣.绍兴风景园林与水[M].学林出版社,2008.
[4] 魏湘岳.生態旅游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5.
[5] 陈孝靑.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浅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2(4).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1、 生态旅游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经济基础
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结构的局限性,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有限的政府拨款。我国自然保护区投资0.5美元/100hm2,仅为世界平均的1/25,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60%,管理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26%。由于资金的极度缺乏,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仅停留在日常维护上,对于自然保护区开发所必须的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均无法开展。生态旅游业为自然保护区开发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使得自然保护区许多环境保护设施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2、 生态旅游可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让旅游者亲自游览自然保护区,增强对其了解和认识,发挥扩散效应,加上媒体的宣传作用,让更多人知道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有助于采取措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如自从建立东白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来,对东白山保护管理力度加大,森林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景观得到有效保护。此外,东白湖生态旅游区“注重生态、整合资源、重在保护、协调发展”,开发建设了东白山景区和香榧古树群小游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经济适度、科学开发,突出自然野趣。目前,青山绿水和清新的空气、高含量的负氧离子吸引大批登山爱好者及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保健游、休闲游方兴未艾。
3、 生态旅游可增强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业的核心目标是把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和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地方餐饮、住宿服务行业、土特产品市场等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使直接受益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工作,从而提高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统一关系的认识,带动周边社区的发展。
二、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盲目、管理混乱
许多自然保护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迫不及待的希望进行早开发、快开发,缺乏充足的调研工作,更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难以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开发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盲目的进行大规模的开发,造成开发资金难以后继,导致自然保护区的开发被搁置,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破坏了生态平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不到位,对珍稀动植物的保护不到位,使很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2、盲目建造人造景观,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自然保护区在保留自然环境的同时,受到商业化的利益熏陶,建造了大量的人造景观,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造成严重破坏。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山炸石,安装各种电器设备,乱建造佛像寺庙等,不仅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性,也对生态环境的结构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不到位,导致自然保护区人为的破坏严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我国出台了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进行严厉处罚,但是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对相关的责任人处罚不到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不到位,都导致自然保护区被破坏的情况屡禁不止,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工作,破坏了本地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从而使得旅游资源难以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经济效益不断降低,甚至导致政府出现负债累累的情况。
4、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没有坚实的科学技术支持
首先,盲目地进行开发,没有进行科学的调研工作,对生态旅游开发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没有深入的调查及相关的评估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基础认识不清;其次,基础设施的设计过程考虑不长远,没有根据当前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从而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发展相背离;第三,生态旅游开发设计中没有对项目经营开发者进行相关的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信息的培训,导致这些经营开发者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不足,非常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发展。
5、缺乏总体布局规划,生态旅游管理人才不足
国内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原始性,使得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系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从旅游项目的设计到开发管理,对生态旅游的观念认识不足,对制定的旅游规划没有很好的执行下去,对自然保护区整体性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总体布局规划,很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网络。对旅行项目进行粗放式管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方面,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不清,忽略了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承载能力,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造成游客超载,甚至高峰期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旅游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水资源污染严重,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资源雪上加霜,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的侵蚀。另一方面,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科研人员数量有限,平时从事繁忙的科研任务,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缺乏对生态环境的管理经验。所以说,引进高水平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对当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三、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自然保护区往往是当地生态较好、尚未开发的最后一块净土,开展生态旅游已势不可挡,如何在保护区的开发建设中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规划先行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分区的特点和要求,依据资源类型、景观特色、环境条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编制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提出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措施、确定接待容量等,经专家评审并提交规划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程序审批实施,严格执行。拟建设的各类项目,均需经相应程序、组织相关单位和领域专家会审,有效防止建了拆、拆了建及其他公害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良性循环。
2、适度建设原则
坚持服从规划、高效利用的指导思想,建设规模与游人容量相适应,对自然保护区现有的管理设施、野外保护设施及原住民生产生活设施等进行改造与利用,旅游设施建设不能超出环境容许的限度,避免盲目性开发;要处理好旅游旺季与淡季的关系,在旺季游客过多时,要利用现有当地农民闲置的空地、房间开发农家体验游、疗养游、采摘游等,有组织地调动当地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旅游,如欧洲几个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供旺季使用的“补充住处床位”比正规床数还多。这既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办法,也是分享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当地带来的红利。要建立、引导在区内旅游观光、区外娱乐消费的模式,使自然保护区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3、和谐协调原则
保护区中各种服务设施,要依照明代计成《园冶》“相地”原理选址,这些建筑既要发挥眺览、休息的作用,又要能发挥借景、框景的作用,把不能到达的优美景色,组织到游览线路中来。因此要做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并巧妙地融合到周边环境中,既顺其自然,又不破坏原有风貌,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形成景深林重、曲径通幽的氛围,情因景生,景为情造,体现生态功能,应用优质乡土树种,营造自然环境,给其他物种有生息之地.
四、结语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管理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对当前生态旅游中遇到的问题推出可行的解决方法,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再追求经济效益,以达到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张建涛.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规模探讨[J].新建筑,1997.
[3] 邱志荣.绍兴风景园林与水[M].学林出版社,2008.
[4] 魏湘岳.生態旅游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5.
[5] 陈孝靑.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浅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