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230982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分别从学生的锻炼态度与动机、锻炼频率与持续时间、锻炼方式等方面入手,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得出结果,并就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也做了调查,并分析了具体原因,为掌握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特点提供借鉴。
  关键词:锻炼现状调查 锻炼因素 结果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modes students from the exercise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exercis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exercise and teaching, the students of our school sports exercise present situation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at the result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ur school student physical exercise to do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reason, ou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hysical exercise characteristic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o exercise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exercise factors results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1、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1、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动机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映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想法和愿望。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个体参加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掌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是了解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必要前提。本文对我校1040名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动机进行了有效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分别占总人数的 17.25%和44.53%,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冷淡和厌恶的分别占总人数37.11%和1.19%。若将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归为喜欢锻炼者,若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为冷淡和厌恶的学生归为不喜欢锻炼者,那么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 61.78%,不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38.22%。从总的情况看,61.78%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这说明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较明显的认识,体育锻炼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喜欢体育的学生的比例还不算大,需要加强引导,毕竟有38.22%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这必将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表1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一览表
   非常喜欢 比较喜欢 较冷淡 厌恶
  百分比 17.25 44.53 37.11 1.19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见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达标、促进健康、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缓解压力、已养成的运动习惯、减肥、展示自我、人际交往、空余时间多,其中,70.6%的学生将达标作为体育锻炼的动机,这说明体育课对学生影响较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明确。69.1%的学生将促进健康作为体育锻炼的原因,这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的认识较深刻。同时,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也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表2我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一览表
  
  
  1、2、我校学生体育锻炼频率与持续时间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评定体育锻炼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3),在被调查的1040名学生中,因身体或其它原因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共有5名,占总人数的0.5%;16名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1.5%;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72人,占总人数的6.9%;每周参加二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52人,占总人数的14.6%;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97人,占总人数的18.9%;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人598,占总人数的57.5%。
  表3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次数一览表
  
  
  表4显示的是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除去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和从不锻炼的学生,剩下1019名学生为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6可以看出,每次锻炼的时间不足30分钟的学生共有276名,占锻炼总人数的26.5%;743名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占锻炼学生总人数的73.5%。
  
  表4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
  
  
  1、3、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
  本文中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以锻炼时人数的多少来界定的,即锻炼者以单独的形式进行锻炼还是以团体形式进行锻炼。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见表5。表5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经常单独一人锻炼的学生有163名,占锻炼总人数的15.99%;经常与同伴一起锻炼的学生有780名,占锻炼总人数的76.55%;还有76名学生以其它的方式锻炼,既有时单独一人锻炼,有时与同伴一起锻炼,并且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大致相同,以这种方式锻炼的学生占锻炼总人数的7.46%。
  表5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一览表
  
  
  1、4、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
  Mahler(1994)指出:锻炼或日常活动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主观方面的反应,健康个体活动中的主观负荷对于运动者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长期案头工作者开始并坚持锻炼活动则可能是决定性因素。由于在运动中锻炼者很难用生理学指标监控锻炼强度,因此锻炼个体对运动员负荷的主观评价显得尤其实用。本研究对体育锻炼运动量大小的界定正是建立在这些观点上的,既锻炼者的运动量根据体表特征和主观感觉来界定,如将“出大量的汗或感觉很累,自认为运动量较大”确定为运动量较大,而将“身体微微发热或感觉一点都不累,自认为运动量很小”确定为运动量很小。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见表6。表6显示,在参加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有375学生运动量較大,占锻炼总人数的36.76%,以中等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534人,占锻炼总人数的52.44%,以小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110人,占锻炼总人数的10.80%。
  表6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一览表
  
  
  2、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方式单一乏味、疲劳、没有时间、缺乏专人指导、没有兴趣、没有场所、没有恒心、害怕受伤等,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64.2%、48.2%、31%、30.3%、29.1%、27%、21.6%、10.4%。
  表7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一览表
  
  
  从表7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方式单一乏味”(占64.2%)、“疲劳”(占48.7%)、“没有时间”(占31%)、“缺乏专人指导”(占30.3%)、“没有兴趣”(占29.1%)“没有场所”(占27.0%)。
  究其原因可能是:1)由于我校学生体育课要求中长跑是必测项目,对学生体能要求高,学生体育课的及格压力较大,经常要参加长跑锻炼,因此学生感到锻炼方式单一乏味,造成学生身心疲劳;2)由于目前就业压力等原因,使很多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准备考研究生、学习外语、辅修第二专业等方面,从而没有时间参加锻炼。3)由于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比较持久的过程,加上有的项目比较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意志力,这就可能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恒心去长期坚持体育锻炼。4)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还有:学生对锻炼积极主动的态度、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情况;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除了体育课以外,学生主动通过书本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还很欠缺,需要给予专门指导,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加强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的宣传,如在体育场馆周围悬挂如何科学的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量等,让学生很方便就能在运动过程中懂得怎样去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4、参考文献
  [1]方敏,江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强度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3)
  [2]刘一民,孙月祝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兴趣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学习活动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法设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适应实施的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从阅读中看懂英语,获取最新的信息,从而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与研究,提高效率,做出更大贡献,为此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阅读引入,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口头讨论,家庭作业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English curriculum
期刊
中图分类号:U695.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清晨,一家人准备妥当整装出发,开始了自驾游再进阿坝之旅!  行驶在地震后的汶川、理县一带,三年前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的一幕没有了,地震曾经留下的灾难痕迹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断桥和旧农舍遗址还依稀定格在那惨烈的瞬间,让人们驻足、唏嘘。映入眼帘的是快捷的都汶高速路,道路两旁崭新的藏、羌民族特色楼房拔地而起,小溪潺绕,农家小园里饮烟渺渺。
期刊
摘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是所有工程建设的核心。建设工程质量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工程,质量, 控制  Abstract: "important project quality first", is the quality of
期刊
摘要:社会的进步,需要人类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现行的教育不仅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更重要的是以严谨的科学姿态来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養。而情感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感教育培养意识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need to human accomplishment of scie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强化“三基”,夯实基础。  所谓“三基”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可见“出活题、考基础、考能力”仍是命题的主导思想。因而在复习时应注意加强“三基”题型的训练,不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抓了高深的,丢了基本的。  考生要深化对“三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高考试题改革的重点是: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有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重视。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英语教学角色分配  Abstract: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ompared have many a
期刊
摘要: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一次面临挑战。如何建设一套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bstract: China is transform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m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
期刊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后,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版本繁多,本地区几经更改,近年选择了中图版。经过三年多的使用,本人认为中图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比同类其它版本教材更符合地理学科特点,更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更体现学科最新的进展,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适合广大师生的教与学。下
期刊
摘要:高职学生课堂消极现象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而专业英语的学习也一直不被学生重视,因此,专业英语的课堂消极现象尤其严重。本文就产生消极的原因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与方法,旨在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专业英语、课堂消极、原因对策  Abstract: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lassroom negative phe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