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ang198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证人出庭作证,是审判程序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现代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证人出庭作证也是是审判实现公开、公正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国的诉讼活动中,普遍存在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问题,这是长期困扰我国司法审判工作的一大难题。现实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率很低,调查发现,在案件审理中,很少有知情人愿意出庭作证。即使有证人证言,证人也基本不出庭作证。证人出庭率低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国司法机关办案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证人证言;出庭作证;对策和措施
  一、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现状分析
  (一)审判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具体表现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民法院在对案件的事实审理过程中,重视庭外调查活动,忽视庭审质证程序,仍由当事人向法庭提供证人证言、笔录,且是否进行质证、认证,证人是否出庭似乎对案件事实的查明认定影响不大,只要当事人提供了证人的书面证言笔录,一般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审判实践中则以宣读证人证言笔录代替诉辩双方对证人的询问、质证。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一些已通知应出庭作证却拒绝出庭作证的证人,或是所提供的书面证言是假证、伪证的证人,往往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罚追究,对假证、伪证行为不够重视,打击不力。
  (二)行法律在证人制度立法上的不完善
  现行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规定不明确,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这一条承认单位和自然人具有一样的作证资格,但单位证人以何种形式出庭难于操作。关于知道案件的自然人的作证问题,没有排除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存有亲属,利害关系及从事职业问题,使得证人是否出庭作证无所适从。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都明确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没有规定拒不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现行法律虽然在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规定,但如何保护、由谁保护、从何时开始保护等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不够明确具体。
  二、证人出庭作证难的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从证人自身来讲,有的证人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惩罚犯罪、打击犯罪只是司法机关的事与己无关而不愿出庭作证。另外从我国历史传统上看,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人们愿意以和为贵,不愿对簿公堂传统的“厌讼”思想也常常使人们对法庭“敬而远之”。
  (二)缺乏完备的补偿制度
  法律规定了证人必须出庭作证的义务,但是对证人因出庭作证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该如何补偿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证人因出庭作证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获得补偿,就会造成了证人出庭作证权力义务的严重失衡,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证人选择是否出庭,成了一个利益权衡的过程。
  (三)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和对证人的保护具有滞后性
  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只顾及诉讼上的短期保障,而忽视了诉讼之后的长期保障;只注重事后的保障或补救,而忽视了事前的密切防范;只注重对证人本人的保护而未顾及对证人亲属的保护,另外,缺乏明确、具体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式。刑法中规定的妨害证人作证罪和打击报复证人罪,其前提都是证人的合法权益遭到了侵害。这就意味着证人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后才给予保护的,此时的惩罚对证人本人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种保护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真正的保护措施应该在侵害事实没有发生之前实施。
  三、解决证人出庭率低的对策及制度重建
  (一)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提高审判机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
  司法工作人员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法,严格执法,正确地对待证人,尊重证人。同时,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观念。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普法教育,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公民真正认识到出庭作证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法律法规的完善
  证人出庭作证是一项强制性的法律义务,我国法律却未规定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强制措施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属于立法上的漏洞,应对应当出庭作证而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由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予以罚款、司法拘留等。
  (三)建立对证人的经济补偿制度
  我国法律目前没有关于证人因出庭作证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的赔偿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证人的经济损失往往无法得到救济,因此必须规定证人因作证带来的经济损失的补偿制度和奖励制度。对于履行出庭作证义务的证人,应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对因作证支出的费用和误工费给予经济补偿。明确规定出庭作证的补偿标准及实施办法,费用列入国家各级财政预算,由专职部门进行管理和分配,这既能对证人在精神进行鼓励,又能教育其他公民自觉履行作证的义务。
  (四)完善证人及其近亲属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措施
  刑事诉讼法中只是简单的规定了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有责任保护证人,但没有规定具体的分工情况以致职责不明。以至于在实践中三机关出现了互相推诿、推脱责任的情况时有出现,最后谁也没有尽到保护证人的义务。我国应效仿国外通行的做法,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由中央财政统一支出管理,与三机关协调合作,专职负责对证人的保护工作。
  四、结束语
  不论从国外立法、司法实践,还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都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证人制度,只有将有关证人保护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证人的安全和利益不再受到侵害,才能促使越来越多的证人愿意和敢于出庭作证,同时,尤其要注意从证人角度考虑问题,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观念。不断唤起证人主动作证的良知和责任意识,以维护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陈小熊.完善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几点思考[A].法律图书馆[C/OL].2004.3.
  [2]吴丹红,黄士元.证人作证的实现方式[J].北大法律信息,2005.6.
  [3]肖进成.建立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5(4).
  [4]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改制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改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问题,尤其是近些年,出现了具有复杂特征的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对国企改制中的相关犯罪行为进行刑法认定,有利于规范企业的改制行为,预防职务犯罪,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关键词】国企改制;犯罪;刑法认定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国务院发
摘 要:大量垃圾的产生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国已成为垃圾包围城市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于是本文分析了环境工程中的垃圾处理利用。  关键词:环境工程;垃圾;处理利用;管理  前言:城市垃圾处理是营造城市美好环境的重要工作,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要加强垃圾的处理利用手段,并不断提高垃圾处理的管理水平。  一、环境工程中垃圾处理利用问题  1.1管理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城市垃圾处理管理队伍水平较低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随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显,西方国家发起了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绿色运动,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思潮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思考,从政治、经济等维度展望了通向未来社会的途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其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注定了其前景如乌托邦般不容乐观,对此我国应批判吸收、辩证对待。  关键词 生态问题 绿色乌托邦
摘 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正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从事媒体工作的记者,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记者的主要工作是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其中信息采集的主要方式是采访。然而近年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频频遭遇采访对象、管理部门的拒绝、辱骂、甚至暴力阻扰、扣押等。这些冲突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对记者新闻采访权的再一次关注。  关键词 采访权 冲突 拒绝采访 强制力  作者简介:
聚氯乙烯(PVC)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具有广泛的用途,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VC的生产主要以石油乙烯法为主,但我国以电石法PVC的生产占据了主导
【摘要】危险驾驶罪的增设体现了民生价值,完善了交通肇事罪立法。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交通安全,在客观上表现为追逐竞驶,情节严重和醉酒驾驶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故意。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民生价值;犯罪构成  为了打击醉酒驾驶以及飙车行为,《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向外围扩展.因此,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加快城市文明建设,必须把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摘 要 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突出反映了社会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和“单中心”治理结构的失衡,集中暴露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的不适应。完成社会治安由政策方式向法律方式转变,由“依法行政”向“法治行政”的转变是社会治安管理制度建构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治安 制度建构 法治  作者简介:白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法学、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摘要】事实契约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不以当事人之间明确的合意作为其成立的必要条件,而是根据某种事实或行为来确定该契约的效力。事实契约理论在理论界从其产生至今一直备受质疑。多数学者认为该契约的成立不需要当事人的合意即可成立的契约出现表示不能接受,并且极力证明该理论不可成立。但经过笔者分析,事实契约的构成要件中也隐藏了当事人合意而不是没有意思表示。由此为事实契约的合理存在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