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下册第十五章内容,教材综合性强,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线索,融合了欧姆定律、能量、功的知识,是学习电功率的重要基础,在电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重点是: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难点:一是引导学生猜想;二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一、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的最基本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是分实验小组进行的,学校实验器材短缺,实验室正在创建之中,所以分组实验教学我们难得进行,甚至是我的处女作。尽管课前对器材反复检查,一个个小灯泡都标了签,检查了质量,检查了是否不同规格,但因为灯泡的规格不标准,还有的组电表是坏的(由于是新的疏忽了检查),等等,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课上,有的组两个灯泡亮度差不多,学生比较亮度发生困难或难以比较电功的大小,乃至同样是串联电路,有的是“2.5V”甲灯较亮,有的却是“3.8V”乙灯。课前无法预设的问题矛盾层出不穷,成为学生实验成功的最大障碍,也成了本节实验教学的不成功重要因素。也许在我们教师想法中,学生实验课很简单,而只有自己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之中,才会发现实验课面临的不可预设的问题很多很多。只有当局者迷,不经历风雨不会见彩虹。经常开展实验教学丰富自身实验教学的经验,才能成为驾驭实验课堂的高手、学生探究性实验的成功引领者。
二、加强备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要精心设计。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是引导学生猜想:影响电功的因素有哪些?而如何处理电阻对电功的影响又成为关键。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发明创造。要鼓励学生善于猜想,同时,为了避免学生乱猜想乱假设,就要巧妙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我自己原先的引导方法是: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导猜想。具体办法是:将“2.5V”的小灯泡单独接在电路中,改变串联电池的节数,观察亮度,感知比较电功大小,提出探究的问题:电流做功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现在想来还是这种方法简单、科学、快捷,学生比较亮度和猜想都较顺畅,学生的猜想过程要不了一分钟。但在试上之后,在学校磨课时这种教法遇到问题。怎么办?
观摩探究性教学展示课后,我在本节公开课中就大胆尝试了类似人家的做法:(人家是演示,我采用的是学生活动)即先让学生将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有的组串联、有的组并联起来,观察比较亮度同时比较电功大小。在学生自主感知电功大小后,提出探究的问题: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有哪些?在没有任何提示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猜想,结果学生困难重重,在课上折腾了十分钟左右。在老师不得不帮腔的情况下,很勉强地猜想到电功与电压、电流、时间、电阻的关系。课后冷静之余,我反复回忆人家的做法:老师演示串联后:老师只问了两个问题:“电流对哪个灯做功多?电功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很快就答了两句话:对较亮的甲灯做功多,可能与电压有关。接着,老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没有想到与电流有关?”学生答电流相等。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电压表验证一下电功与电压的关系。这样的课,较简洁、较流畅。
现在想来,这种教法很实用。但我故意把两个电路都比完电功大小后,学生猜想失去了针对性,有点找不到依据,开放性强,难度无疑也提高了。而且就两灯串联,让学生猜想电功与电压有关,其实难度并不小。学生只能直观地知道不同规格的灯泡,电阻不同,电流相同,可能是电阻对电功有影响,一下子猜想到两灯电压也不同也可能影响电功,是有难度的。也许是人家学生素质好,或许是老师为了表演而预设的。这点,我在上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难处,造成了学生猜想过程中的磕磕碰碰。其实,我想这种方案引导猜想思路也是挺好的,思考性强,需要老师适当引导,串联两灯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并联两灯又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但有点代替学生思考的嫌疑、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如不点拨,就会略感复杂,就会出现猜想不出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猜想结果:电功可能与电压、电阻、连接方式、电流等有关?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最终改为最初的引导猜想的方法。在学生非常短暂猜想后,直接教学生画电路图,设计实验,然后讨论为什么这样设计?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连接电路、观察现象、收集证据、交流讨论、形成结果。进一步交流:实验结果与你的猜想一致吗?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真探究,真实践,完美享受获取成功的喜悦。如我按照最初的设计这样上课,教学内容肯定能完成,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我也期待着能有这么一个完美的表现,一个提高自己的平台。
至于学生猜想电功与电阻有关,我想这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是电流做功,电功大小肯定与电流大小有关,也就必然与影响电流大小电压和电阻有关。有的教者认为要回避电阻,我想不可以,如果这样会违背科学性。两个规格不同的用电器,电流对它们做功的大小往往与它们的电阻是有关的。我在这节课上告诉同学们,电流做功有时不依赖于电阻如超导体制成的电动机。我想,这未必不是一个好方法,总比避而不谈,让学生留下疑问得好。学生虽不熟悉电动机的线圈电阻,但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也是一种教法,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决心和信心。
一、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的最基本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是分实验小组进行的,学校实验器材短缺,实验室正在创建之中,所以分组实验教学我们难得进行,甚至是我的处女作。尽管课前对器材反复检查,一个个小灯泡都标了签,检查了质量,检查了是否不同规格,但因为灯泡的规格不标准,还有的组电表是坏的(由于是新的疏忽了检查),等等,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课上,有的组两个灯泡亮度差不多,学生比较亮度发生困难或难以比较电功的大小,乃至同样是串联电路,有的是“2.5V”甲灯较亮,有的却是“3.8V”乙灯。课前无法预设的问题矛盾层出不穷,成为学生实验成功的最大障碍,也成了本节实验教学的不成功重要因素。也许在我们教师想法中,学生实验课很简单,而只有自己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之中,才会发现实验课面临的不可预设的问题很多很多。只有当局者迷,不经历风雨不会见彩虹。经常开展实验教学丰富自身实验教学的经验,才能成为驾驭实验课堂的高手、学生探究性实验的成功引领者。
二、加强备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要精心设计。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是引导学生猜想:影响电功的因素有哪些?而如何处理电阻对电功的影响又成为关键。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发明创造。要鼓励学生善于猜想,同时,为了避免学生乱猜想乱假设,就要巧妙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我自己原先的引导方法是: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导猜想。具体办法是:将“2.5V”的小灯泡单独接在电路中,改变串联电池的节数,观察亮度,感知比较电功大小,提出探究的问题:电流做功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现在想来还是这种方法简单、科学、快捷,学生比较亮度和猜想都较顺畅,学生的猜想过程要不了一分钟。但在试上之后,在学校磨课时这种教法遇到问题。怎么办?
观摩探究性教学展示课后,我在本节公开课中就大胆尝试了类似人家的做法:(人家是演示,我采用的是学生活动)即先让学生将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有的组串联、有的组并联起来,观察比较亮度同时比较电功大小。在学生自主感知电功大小后,提出探究的问题: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有哪些?在没有任何提示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猜想,结果学生困难重重,在课上折腾了十分钟左右。在老师不得不帮腔的情况下,很勉强地猜想到电功与电压、电流、时间、电阻的关系。课后冷静之余,我反复回忆人家的做法:老师演示串联后:老师只问了两个问题:“电流对哪个灯做功多?电功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很快就答了两句话:对较亮的甲灯做功多,可能与电压有关。接着,老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没有想到与电流有关?”学生答电流相等。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电压表验证一下电功与电压的关系。这样的课,较简洁、较流畅。
现在想来,这种教法很实用。但我故意把两个电路都比完电功大小后,学生猜想失去了针对性,有点找不到依据,开放性强,难度无疑也提高了。而且就两灯串联,让学生猜想电功与电压有关,其实难度并不小。学生只能直观地知道不同规格的灯泡,电阻不同,电流相同,可能是电阻对电功有影响,一下子猜想到两灯电压也不同也可能影响电功,是有难度的。也许是人家学生素质好,或许是老师为了表演而预设的。这点,我在上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难处,造成了学生猜想过程中的磕磕碰碰。其实,我想这种方案引导猜想思路也是挺好的,思考性强,需要老师适当引导,串联两灯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并联两灯又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但有点代替学生思考的嫌疑、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如不点拨,就会略感复杂,就会出现猜想不出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猜想结果:电功可能与电压、电阻、连接方式、电流等有关?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最终改为最初的引导猜想的方法。在学生非常短暂猜想后,直接教学生画电路图,设计实验,然后讨论为什么这样设计?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连接电路、观察现象、收集证据、交流讨论、形成结果。进一步交流:实验结果与你的猜想一致吗?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真探究,真实践,完美享受获取成功的喜悦。如我按照最初的设计这样上课,教学内容肯定能完成,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我也期待着能有这么一个完美的表现,一个提高自己的平台。
至于学生猜想电功与电阻有关,我想这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是电流做功,电功大小肯定与电流大小有关,也就必然与影响电流大小电压和电阻有关。有的教者认为要回避电阻,我想不可以,如果这样会违背科学性。两个规格不同的用电器,电流对它们做功的大小往往与它们的电阻是有关的。我在这节课上告诉同学们,电流做功有时不依赖于电阻如超导体制成的电动机。我想,这未必不是一个好方法,总比避而不谈,让学生留下疑问得好。学生虽不熟悉电动机的线圈电阻,但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也是一种教法,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