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的松鼠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个看驯鹿的地方,全国人民都跑到敖鲁古雅来看驯鹿,驯鹿见过的人比我都多。
  走进一个驯鹿园,一群人围成一圈儿,弯着腰,屏息凝气,这不像是在看驯鹿,驯鹿温顺得很,根本用不着人这样小心恭顺。我以为他们发现了什么史前遗迹,或者在聆听哪位鄂温克大德开示,结果都不是,他们在围观一只松鼠。
  这种黑灰色的松鼠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黑魔王松鼠。松鼠站立在一截木桩上,围在它四周的人鞠躬、弯腰,神情肃穆,有些人还小心翼翼地掏出手机来拍照。松鼠站得笔直,松鼠脚下摆放着花生和坚果,好像神龛上摆放的供奉。人与松鼠距离一米,这是松鼠指定的距离,人群不敢僭越。
  这么多人俯首在松鼠面前,松鼠不慌不忙,松鼠的两只滴溜溜的小黑眼睛平静地扫视人群,好像一位睥睨众生的君主,或者一位等待开讲的大人物。围观的人群向松鼠行注目礼,好像在等待松鼠发号施令,如果松鼠说“跪下”,这些人差不多就得匍匐在尘埃里;如果松鼠挥挥手说“散了吧”,人群就会作鸟兽散。但是松鼠腮帮子一鼓一鼓地只顾着品尝松果,松鼠什么也没说。
  我在敖魯古雅一共见到三只松鼠,紧接着我又见到了第二只松鼠。这只松鼠不知从哪儿弄来一顶人戴的毛线帽子,冬天马上就要来了,松鼠知道这是个好东西,松鼠托着这顶帽子穿过密密麻麻的人腿森林向远处跑去。
  我在一棵树下遇到第三只松鼠。我踱步至此,松鼠站在一棵大树下眺望远方。松鼠假装没看见我,我想了想,我从松鼠身边踱过去,也假装没看见它。
  驯鹿园里还有散养的兔子,兔子的气势就差多了,羞于见人的兔子用屁股对着人,一有人靠近兔子马上逃跑。驯鹿不跑,驯鹿被拴在树上,这样方便游客拍照。这个季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驯鹿都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啃食苔藓,驯鹿园只有十几只驯鹿在搞接待。每位游客都想和驯鹿合影,每个人和驯鹿拍几十张照片,每天有无数游客等待拍照,驯鹿的工作量巨大。我看见一头驯鹿趴在地上休息,一位年轻女游客,用和她形象不相符的夸张动作,用力拽驯鹿脖子上的绳子,把它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这头驯鹿再趴下,但马上又被另一个人给拽了起来。
  后来在根河汗马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馆的纪录片里我还见到了别的动物,貂熊、犴、黑嘴松鸡、长耳鸮、雪鸮。我觉得它们像我的邻居或老朋友,我虽然从未真正见到过它们,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在我年幼的时候,这片土地随风飘荡的故事里几乎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那时候打猎还是一项可以养家糊口的正当职业,这样故事就难免以悲剧收场,比如一头闯入林场的熊如何在众人围猎下百折不挠最后又尸横当场;比如狍子的愚蠢和犴的难于猎捕;狐狸、黄鼠狼与猫头鹰所属的鸮类却因其自身代表的文化属性才侥幸得以苟活。伴随这些故事一起流传的还有狼肉是酸的、人食用熊肉后身体会向外浸油、吸食月精的狐狸能修炼成仙、黄鼠狼如何将人变成傀儡与行尸走肉以及那个年代物质的匮乏等等。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动物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食物和民间故事传说,让我们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得以亲近它们,但是不管是一头熊还是一只猫头鹰哪怕是一只狐狸,它们有着怎样的日常?它们住在哪儿?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切我从未想过,也统统都不知道。
  前几年一个春天的某个夜晚,一头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饥肠辘辘的熊闯进我所在的城市,一个叫做自兴的林场的家属区。黑熊拧开一处仓房打劫了半袋牲畜饲料,一名晚归的林场职工与黑熊狭路相逢,人受到惊吓,第二天林场报了警。
  距离市区一百多公里的林场被大兴安岭簇拥怀中。我们在林场走访时,一位中年大叔追上我们开始了他的倾诉,他说他身体里住着一头熊,从他年青时代杀死第一头熊开始这头熊就住进了他的身体里。起先他并不知道,后来他从狼嘴里抢夺过狍子,他骑着马追杀过猞猁和成群的野猪,他又接二连三地杀死过别的熊,他吃过熊掌、熊心、熊脑、熊油,一头熊的身体渐渐在他的身体里得以复原。
  他说熊这种动物虽然狡猾但比人愚蠢,熊虽然力气大但人办法多。比如早些年一头熊偷吃一户人家喂牛的豆饼,起先这户人家以为是人干的,后来他通过现场的蛛丝马迹指出案犯乃是一头熊。这是一头有经验的熊,作案手法娴熟且善于伪装现场。豆饼隔三差五地缺边少角,他设计用炒熟的黄豆引诱黑熊,并与这户主人一起手握利器严防死守,于是贼被抓住现形。
  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如同童话引人入胜,但结局却过于残忍和血腥,黑熊被当场捉住大卸八块处以极刑。一头馋嘴的熊趁着月黑风高巧妙地躲过村子里的狗,并小心翼翼让仓房里的杂七杂八保持原样,面对美味,它并没有放开肚皮大肆饕餮,而是每次只取一小部分,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被发现。熊并没有十恶不赦,但是人民的豆饼不容侵犯。
  豆饼由炒制的碎黄豆压制而成,大小如锅盖,有两三厘米厚,我小时候就曾跑进仓房把这种香味浓郁看上去像士力架的东西掰下来咬了一口。
  在另一个故事里,一年秋天一头熊跑到林场家属区偷吃了发酵的都柿酱(蓝莓酱),醉酒的黑熊开始耍酒疯。熊跑到林场大院爬上一辆装满粮食的卡车撕咬车上的麻袋将麦子扬得到处都是。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醉熊属于突发事件,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林场男性公民几乎全部出动,他们操起私藏的猎枪、斧头以及棍棒亢奋地加入战斗。一头醉酒的熊比一个醉酒的人还要难于控制,鏖战进行了整整一下午。熊血和麦子一起溅到地上和人的脸上,熊身上的伤口不计其数,熊身中八枪而不倒。熊的腹部被一柄利斧切开,那些虬曲在熊肚子里的青灰色的肠子像水一样倾泻而出,熊捡拾起这些沾染上麦粒的内脏将它们重新塞回身体里并用一只熊掌捂住伤口,所有的人都被这惨烈的一幕惊呆了,睚眦俱裂的黑熊如同一位视死如归的孤胆英雄,熊用另一只手掌继续抢夺从四面八方袭击而来的人类的武器。一直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黑熊庞大的身体才轰然倒塌。太阳刚好从山脊的树尖上坠落下去,太阳闭上了眼,落日的余晖如同残血涂抹在大兴安岭起伏的山峦上,尽染层林。
  这个人说,那可真是个大家伙,它躺在地上还有将近大半人高,熊油足足熬了两大水桶。   他说住在他身体里的那头熊一直想摆脱一个人类身体的束缚重新回到山林里去,但他坚决不允许它从自己的身体里逃逸出去,他们夜夜在同一个身体里搏斗、厮杀、斗智斗勇,他说他现在完全有能力仅凭个人之力杀死一头年青的熊,他请求将这头掳走饲料的熊交给他。我的同事坚定地摇头说“不行”,他悻悻地在后面跟着,我看不出他身上有熊样子。
  我一直很紧张,好像黑熊随时可能会蹦出来。晚上九点多,我们在通往山林的唯一条小道上燃放了一挂提前准备好的鞭炮,巨响如同惊雷在寂静的山谷里炸开,听得人心惊肉跳。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保护人也保护熊。
  那一晚我睡得非常不好,我既盼着熊来又担心它来。我躺在林场招待所的床上,我的感官不放过任何发出响动的蛛丝马迹,屯子东南面的两户人家一直有人进进出出,西北面和南面各一家,每隔个把小时有人出入一次。我盯着表,他们“咣咣”地关门声是为记。午夜时分,又有村民燃放了一挂鞭炮。这些巨响本来是震慑年兽的,现在用来吓唬熊,倒也相得益彰。
  捱到天亮,吃过早饭又去屯子里走访。从混沌中脱颖而出的天地光芒万丈,积雪刚消融殆尽,天蓝得正映出这个世界的倒影,锋利的阳光如同一把巨梳,把兴安岭崇山峻岭上的原始森林松梳理得纤毫毕现,居民区木头垛顶淡蓝色的炊烟氤氲开来,好像整个山谷浸泡在一个五彩的海子里。
  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了风景名胜区。陪同我们的林场干部四十来岁,他说从冬眠中醒来的熊饿了一冬能量消耗严重,寻觅不到食物的熊只能舔舐自己的脚掌(熊掌的事被熊知道了?),直到四个脚掌鲜血淋漓。我的同事提议说要不你们派人上山去喂喂熊,这样它就不进屯子扰民了。林场干部觉得实在可笑,哈哈大笑不置可否。
  正说着,两个身影从通往山林的唯一小径上迤逦而出。刚刚解冻的大地泥泞不堪,林场干部气呼呼地喊住二人大声质问,这么早,你俩上山上干啥去了?有多少人在私底下惦记这头熊大家心知肚明。
  这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小夫妻,他们稚嫩的脸庞看上去大概刚满二十岁。男青年说,上山喂熊。林场干部以为自己听错了。男青年说听说屯子里进了熊,正巧他家昨天出生的小马驹刚生下来就夭折了,他和他父亲扒掉马驹子皮将肉切碎,今早天不亮他和他妻子就提上马肉上山喂熊了,因为太阳未出前冰冻的大地更好走些。
  林场干部满脸堆笑说你看,你看,都是我们教育得好,爱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大家都知道。两个年青人显然不是为了谄媚領导,两人一直面无表情,问一句答一句。我说你们知道熊在哪里吗?他俩说不知道,但风会找到熊,风能让熊在十几公里外闻到这些肉的气味。我们很欣慰,他们是读着童话长大的一代人,既经历生活的残忍,也相信世界的美好。
  我看到根河汗马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这些动物,我觉得它们就是我从小到大听说的那些动物。我们和根河一水相连,山连着山,河通着河,人规定的行政区划管不住它们。大森林还是它一如既往安静祥和的样子,那些动物从我的记忆里跑出来,回到了它们的故乡。在它们的故乡,每一种动物都在展示生命的优雅和不慌不忙,好像闲适的欧洲小镇街头,比如黑嘴松鸡在早春黎明的晨曦里展开孔雀一样的尾屏完成求偶,犴用鹿科动物独有的高贵气质和庞大身躯昭告自己是一头从天而降的神兽。
  在它们的故乡,每一种动物都有作为主人的从容。当它们闯入从未见过的和森林完全不同的外星一样的人类的领域,它们的内心该有多么惊恐无助和慌张。比如草地上的狗,在草原上它们相互追逐欢天喜地,离开草原来到城市里,它们就变得郁郁寡欢阴鸷易怒。
  我看到一头黑熊像小孩子一样乖巧地端坐在树洞里避雨,树洞刚好盛下黑熊圆滚滚的身体。这并不是被无数人围捕和追杀的那头熊,它平静地躲在树洞里避雨,它的脸上没有丝毫戾气,它的两只小黑眼睛盯着雨幕,脸上的表情满足而又好奇。这截枯朽的树洞可能就是它的家,这个无数故事中的主角和力大无比被人赶尽杀绝的枭雄,竟然是个穷得连所能遮风挡雨的破房子都没有的苦孩子;而住在树顶的猫头鹰,用几根干枯的木棍胡乱垒成的窝没有屋顶,四处漏风,这里是大兴安岭主脊山脉深处,冬季寒冷而漫长,这个能够昭示人类生死的伟大的预言家竟住得如此寒酸,同样让人心生唏嘘。
  它们离我们如此近,它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日子过好了,它们的日子也应该好过起来,什么时候它们能像敖鲁古雅的松鼠那样,不必为人类所役使,有吃有喝有尊严,还有一顶过冬的毛线帽子。而对于人类,它们也可以像松鼠那样,把他们当作与自己没有区别的另一种动物,除此无他。
其他文献
钟鄂鸣   本名赵国全,湖北襄阳人。有作品发表在《雪莲》《当代小说》《火花》《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  我的夜,亲亲的夜  经常从月光开始,发轫于灌木及一些草本  认识黄昏多于早晨  以數叶,计岁月多寡  窗外有无数草木,比我熟知  夜,通常比太阳星星早  在黄昏之前,晒出似近似远的月  我的夜,从树叶开始,数着星星  看着我长大  夜从黄昏开始,认识很多彩虹和蝴蝶  抱着
期刊
当暮霭升起,四周  与远方达成一片  我的诗,将模糊成  一座建筑  当四周越来越小  远方,越来越远  我模糊成建筑的诗  与身边的建筑  没什么两样  当四周,收拢成  一个人的影子  远方被关在门外  我的诗还强力支撑着  建筑的轮廓  当一个人在影子里  说出,我还是喜欢  诗和远方。我的诗  突然亮了。推开四周  直接和远方达成一片  落日  晨起,嘴里冒出  “落日”两个字  先有一种
期刊
总有一种声音  在天空回荡  总有一种战鼓  在大地敲响  春雪融  新生的蒙古马  被灼热的钢铁  打下一个属于自己家族的名字  你没有名字  你不属于哪个家族  你的名字叫蒙古马  你没有牧场  到处都是你的牧场  夏夜的星光  覆盖绿野  蒙古马  醒也站立  睡也站立  除了站立  你就是奔跑  你的速度  张扬了牧人广阔的梦想  即便是倒下  你也保持一种  奔跑的姿态  在天地间  化
期刊
临河,祖国北疆边境线上的一个村落。隔着那条大河可以看到对岸的土地,那里属于另一个国度——俄罗斯。那条河流就是著名的额尔古纳河。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临河。  每天天一亮,村庄东北角上的一座木刻楞房子就会升起袅袅炊烟。这座木刻楞房子是在母亲的指导下,由父亲亲自搭建的,具有俄式特色的住宅。森林里林木充裕,取材方便。另外,它还具有冬暖夏凉、抵抗冻害的能力。高寒地区,春夏短暂,所谓盛夏的温升也
期刊
诗意家乡  新西兰瑰丽的夜晚在特卡波,这里有最美的夜空,璀璨的风景;北美大陆生灵的乐园在黄石,这里有最峻的巉岩。这些壮美的风景在哪里?只是在梦中,在天涯一角,在我未来的行程上。  群星挂上树捎,皓月嵌在天幕,森林在空悠的梦中絮语,溪流在虔敬的心中涌流。我摸索着脚下的泥沙,这是大地的脊背、生命的脊梁,是我童年的摇篮,家乡特有的矿藏,稻香随风荡起,曲棍球在篝火中激越,木库莲悠扬的琴声徘徊于耳畔,与鲁日
期刊
在当代散文家中,李登建先生是一位难得的、能够不时带给读者震撼的作家。这种震撼,来自于其文字中深植的思想的体量和发现的张力。而这,正合乎我对优秀作家、作品的评判——文学写作实现的不仅是文字之间的移植和优化,更是磨搓与点燃——磨搓出火花,点燃思想和精神,砥砺德行。换言之,对于文学作品的考量,在“义理、考据、辞章”中,其价值最大的当是“义理”,“文学的功用不只在娱乐众人,它最后的目标是人类生活的平衡。文
期刊
初春,喜闻五莲青年作家葛小明喜获“人民文学·紫金之星”散文奖;入夏,他又成为张炜工作室高研班成员。作为一名90后作家,葛小明以其独特的诗意化表达从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尤其在最近几年,他创作了一系列高水平散文作品,如《柞蚕》《关于那棵树》《花生的历程》《麦事》《药》《床》《姜事》《勾担》等,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散文创作特点。  阅读葛小明的散文,最大的审美享受来自于他给予平凡生活的双重诗意的构建
期刊
就让冬风和着电话线齐鸣  来为我吟唱一首圆舞曲  花岗岩记得我的舞步  就让它拥抱、吞噬  我的舞伴  就让雪花和着电话线起舞  来为我吟唱一首圆舞曲  就让你静止的雪花  用白色的夜幕  来庇佑我的舞伴  就让寒冰和着电话线起舞  来为我吟唱一首圆舞曲  今夜周遭一切都将沉寂  只会有黑色的铁船  在冰河的中央嘶喊  就让流星和着电话线起舞  来为我吟唱一首圆舞曲  北风迷狂地与黑夜搏斗  还有
期刊
心向根河  从掠过原野的车窗望出去  除了星星点点的蛇见愁花  扑入视野的都是金色  想一下春花和不久以前的夏雨  秋霜不声不响就染白了角角落落  只能从车窗内眺望外面的精彩了  旷野上那些视线不及的阡陌呢  用心倾听那如歌的风声  表情却和山林一样丰硕  就做森林里的一棵树吧  在那条有根的河畔  注目一次  足以用一生述说  根河  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  抵达那条被叫作根河的河流时  我是否应
期刊
老远就看见一老者在熙熙攘攘的阿里河街里缓缓地走着……  人群里,老者迈步的姿势很特别,膝盖弯得很深,抬脚落地时特别轻,像是走在松软的林地上……  这时到了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老者继续低着头走,老者闯红灯了。春节前,街里车很多,还好车辆行驶得很慢,等待着老者走过十字路口。  我快快地追赶过去,过了十字路口才追上老者,走到跟前一看:“嗯,布恩叔叔。”我请了安问:“啥时候来的?”“昨天。”布恩叔叔看着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