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研修是教師职场自我培训提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村学校及教师的状况所限,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开展互助式校本研修,搭建校本研修互助网,形成校内互助,校际联动的研修共同体,对促进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本研修;共同体;互助
随着共同体相关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和校本研修的不断发展, 将有共同目标的教师通过“人为制造”成共同体,为校本研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可能, 有利于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发展, 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通过剖析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的关系,提出共同体视角下如何促进校本研修策略, 推进共同体理论与校本研修实践的深入融合。[1]
一、 内涵剖析: 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的关系
基于“同质促进, 异质互补” 的原则,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学校发展特色,校本研修以共同体的模式运行,可有效加强互动沟通并整合资源促进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的建立。共同体能有效促进校本研修发展,而作为共同体的有效组织形式,校本研修也为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共同体作为一种早已存在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共同的愿景及价值信念为核心,以同质性为基础,通过“人为制造” 进行组织构建, 以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提出的“探究共同体”“学习者和思考着共同体”、“知识构建共同体”、“学习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校本研修共同体”等,正是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共同体的深入研究。
二、实践抉择:培育互助研修文化
研修文化是在长期的研修过程中形成的相关人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以及相互影响的环境氛围。通过互助式研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培育着研修的文化。开展互助式研修活动,可以培育教师团队合作意识。借助互助网研修机制,为教师个体创造了一个对话的平台,使教师拥有了问题提出、交流的可能,促使教师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水平;使教师不仅发现同伴身上的问题所在,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三、策略探析: 共同体视角下如何促进校本研修
(一)互助科研:引领个体研究带动群体参与
教学科研是一个合作性较强的研究工作,需要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仅靠个体单枪匹马式的研究就失去了教育科研的意义,也容易使科研工作陷入僵局。
1.注重沟通, 加深教师参与度
校本研修主要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实践中,教师的主动参与表现为一种内驱力,推动并加速校本研修的开展。一方面,从个体上来看,教师主动参与研修活动,有利于积极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反思与经验积累,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发展。
2.注重沟通,交流分享
校本研修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免不得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心理的疏导。一方面,教师跳出思维固化,摒弃偏见,积极分享交流与讨论研究,就像“头脑风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和博采众长,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同时,对于校本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集群力而攻克。另一方面,校本研修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师意见相左或遇到难题心情郁结等问题,通过沟通交流,教师的情感得以宣泄,心理得到疏导,有利于教师保持热忱而阳光的心,拥有激情与动力推进校本研修。[3]
(二)互助学习:融个体智慧营建共学氛围
互助学习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协作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措施。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也需要向他人学习。教师互助学习的目的在于汲取他人教育智慧,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幸福集体教育人生。互助学习的内容既有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有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还有他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以教育沙龙为例,学校可以根据交流需要,每学期安排两次,以“精心确定主题——制定相应计划——充分做好前期准备——有效组织交流过程——及时总结交流所得”的流程组织开展。[2]
1.精选适合交流的主题
在甄选沙龙主题时,关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关注的热点、难点,萃取合适的主题开展沙龙活动。如“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和名师零距离”、“有效教学行为思辨”、“让学习错误成为教学的宝贵财富”等。这些主题有的是直面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的是指向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则是直抵教师精神层面。不同的主题面向不同的教师,交叉式的融汇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研修模式“受益点单一”的瓶颈。
2.精心策划前期准备
团队中不同的角色需要进行的前期准备也有所不同。沙龙活动的组织者需要细化交流主题,围绕交流点把交流主题细分成三至四个层层推进的话题,并提出交流的导向。参与交流的老师则根据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回顾、搜集、整理相关素材,从而做到发言观点明确。
3.有效组织交流过程
沙龙要确保教师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交流,就要有赖沙龙主持人精心策划预设,准备好交流提纲,以保证在主持过程中收放自如,促进参与者即时生成观点,形成良好的“沙龙。
4.及时总结交流所得
活动结束后,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沙龙实录,上传到校园的研修平台上。它既是对整个沙龙活动的回顾,清晰记录老师们在沙龙活动中的所得,以指导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同时,还能激起老师们对沙龙主题的后续思考,使交流从结束走向开始。
四、互助评价,挑动职业倦怠的神经
我们把原来从上而下的单向定性评价变为评价主体多样的多向互评。即从教师自评、同伴互评、教研组考核、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进行评价,使评价的目的由原先的定性评价改变为促动教师教学行为得以持续改进,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我。教研组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先由组长进行研修工作述职,展示本组在互助研修中的亮点。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学校还对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每个细项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填写“先进教研组评比考核表”,从教研组的队伍建设、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教学成效等四个方面进行打分,综合评价教研组教师在互助学习、互助研修等方面的绩效。
“互助合力”的研修模式使教师的成长溢出了个体的范围,教师的研修烙上了团队的印记。“互助合力”的校本研修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营建了“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教师研修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泠沅.对校本研修渊源与开展现状的思考[J].现代教学,2012(1):22 -24.
[2]李蓉.张微素. 互助型校本文化的建构[J]. 教学管理2017(11)
关键词:校本研修;共同体;互助
随着共同体相关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和校本研修的不断发展, 将有共同目标的教师通过“人为制造”成共同体,为校本研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可能, 有利于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发展, 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通过剖析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的关系,提出共同体视角下如何促进校本研修策略, 推进共同体理论与校本研修实践的深入融合。[1]
一、 内涵剖析: 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的关系
基于“同质促进, 异质互补” 的原则,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学校发展特色,校本研修以共同体的模式运行,可有效加强互动沟通并整合资源促进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的建立。共同体能有效促进校本研修发展,而作为共同体的有效组织形式,校本研修也为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共同体作为一种早已存在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共同的愿景及价值信念为核心,以同质性为基础,通过“人为制造” 进行组织构建, 以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提出的“探究共同体”“学习者和思考着共同体”、“知识构建共同体”、“学习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校本研修共同体”等,正是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共同体的深入研究。
二、实践抉择:培育互助研修文化
研修文化是在长期的研修过程中形成的相关人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以及相互影响的环境氛围。通过互助式研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培育着研修的文化。开展互助式研修活动,可以培育教师团队合作意识。借助互助网研修机制,为教师个体创造了一个对话的平台,使教师拥有了问题提出、交流的可能,促使教师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水平;使教师不仅发现同伴身上的问题所在,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三、策略探析: 共同体视角下如何促进校本研修
(一)互助科研:引领个体研究带动群体参与
教学科研是一个合作性较强的研究工作,需要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仅靠个体单枪匹马式的研究就失去了教育科研的意义,也容易使科研工作陷入僵局。
1.注重沟通, 加深教师参与度
校本研修主要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实践中,教师的主动参与表现为一种内驱力,推动并加速校本研修的开展。一方面,从个体上来看,教师主动参与研修活动,有利于积极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反思与经验积累,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发展。
2.注重沟通,交流分享
校本研修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免不得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心理的疏导。一方面,教师跳出思维固化,摒弃偏见,积极分享交流与讨论研究,就像“头脑风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和博采众长,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同时,对于校本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集群力而攻克。另一方面,校本研修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师意见相左或遇到难题心情郁结等问题,通过沟通交流,教师的情感得以宣泄,心理得到疏导,有利于教师保持热忱而阳光的心,拥有激情与动力推进校本研修。[3]
(二)互助学习:融个体智慧营建共学氛围
互助学习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协作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措施。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也需要向他人学习。教师互助学习的目的在于汲取他人教育智慧,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幸福集体教育人生。互助学习的内容既有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有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还有他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以教育沙龙为例,学校可以根据交流需要,每学期安排两次,以“精心确定主题——制定相应计划——充分做好前期准备——有效组织交流过程——及时总结交流所得”的流程组织开展。[2]
1.精选适合交流的主题
在甄选沙龙主题时,关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关注的热点、难点,萃取合适的主题开展沙龙活动。如“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和名师零距离”、“有效教学行为思辨”、“让学习错误成为教学的宝贵财富”等。这些主题有的是直面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的是指向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则是直抵教师精神层面。不同的主题面向不同的教师,交叉式的融汇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研修模式“受益点单一”的瓶颈。
2.精心策划前期准备
团队中不同的角色需要进行的前期准备也有所不同。沙龙活动的组织者需要细化交流主题,围绕交流点把交流主题细分成三至四个层层推进的话题,并提出交流的导向。参与交流的老师则根据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回顾、搜集、整理相关素材,从而做到发言观点明确。
3.有效组织交流过程
沙龙要确保教师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交流,就要有赖沙龙主持人精心策划预设,准备好交流提纲,以保证在主持过程中收放自如,促进参与者即时生成观点,形成良好的“沙龙。
4.及时总结交流所得
活动结束后,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沙龙实录,上传到校园的研修平台上。它既是对整个沙龙活动的回顾,清晰记录老师们在沙龙活动中的所得,以指导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同时,还能激起老师们对沙龙主题的后续思考,使交流从结束走向开始。
四、互助评价,挑动职业倦怠的神经
我们把原来从上而下的单向定性评价变为评价主体多样的多向互评。即从教师自评、同伴互评、教研组考核、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进行评价,使评价的目的由原先的定性评价改变为促动教师教学行为得以持续改进,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我。教研组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先由组长进行研修工作述职,展示本组在互助研修中的亮点。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学校还对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每个细项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填写“先进教研组评比考核表”,从教研组的队伍建设、教学常规、校本教研、教学成效等四个方面进行打分,综合评价教研组教师在互助学习、互助研修等方面的绩效。
“互助合力”的研修模式使教师的成长溢出了个体的范围,教师的研修烙上了团队的印记。“互助合力”的校本研修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营建了“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教师研修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泠沅.对校本研修渊源与开展现状的思考[J].现代教学,2012(1):22 -24.
[2]李蓉.张微素. 互助型校本文化的建构[J]. 教学管理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