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刚翻译出版的《玛丽安·摩尔诗全集》(陈东飚译)中有一首诗歌《采与选》,诗中写道:
……那不是小说家哈代
和诗人哈代,而是一个把生活诠释为情感的人。
批评家应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
陈东飚在《译后记》中说,摩尔“几乎每一首诗的主题都是一种技艺和它的载体,人的技艺,动物、植物、科学、工业、历史、时间、上帝的技艺……”,《采与选》中关于“批评家的技艺”的诗句深深地吸引了我,尤其是当读到“批评家应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时,我停下了向下阅读的步伐,反复默念这句诗。我与这句诗产生了共鸣,这共鸣自然与我作为文学批评编辑和文学批评读者这两种身份相关。在阅读过、编校过无数篇文学批评文章后,我常常会产生疑惑,批评家真正喜欢他批评的文本吗?而这样的疑问来自我经常通篇看不到批评家发自内心对文本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我很想知道批评家“喜欢什么”或“讨厌什么”。所以,与摩尔“批评家应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形成对应的是,我关注“每一位批评家真正喜欢什么”和他能让读者通过批评文本感受到他的喜欢程度,这也成为我作为读者和编者评判批评文本的一个标准。
这期编完,今年就结束了。按照计划,这两年先后开设的几个专栏(也有的是系列稿)就要与读者说再见了,它们是胡传志老师的“元好问研究”系列、张晶老师的“中国古代画论名著评析”、刘强老师的“四书通讲”,还有孙明君老师的“《庄子》内篇赏读”系列。值得一提的是,梁归智先生生前交给我们的《封神演义》系列也即将刊完,我们在梁老师的遗稿里看到了梁老师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研究“移情”,看到了梁老师像热爱和研究《红楼梦》一样,挖掘《封神演义》在各个层面的魅力,但愿通过梁老师的心血,能让《封神演义》在今后遇到更多的“理想读者”。明年,我们又约到了一些专栏,比如鲍鹏山老师的“《水浒》新读”、范子烨老师的“啸斋谈艺”等。而在我看来,我们这些年的专栏,首先让编者和读者看到了“批評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最近几个月,编完每期稿件,同一办公室的美编同事就会问我当期哪些文章好看,我会如实说出阅读感受,也经常会建议她,如果没时间阅读,你就看某某老师那篇就行了。这已成为我们办公室的一项聊天惯例。
……那不是小说家哈代
和诗人哈代,而是一个把生活诠释为情感的人。
批评家应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
陈东飚在《译后记》中说,摩尔“几乎每一首诗的主题都是一种技艺和它的载体,人的技艺,动物、植物、科学、工业、历史、时间、上帝的技艺……”,《采与选》中关于“批评家的技艺”的诗句深深地吸引了我,尤其是当读到“批评家应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时,我停下了向下阅读的步伐,反复默念这句诗。我与这句诗产生了共鸣,这共鸣自然与我作为文学批评编辑和文学批评读者这两种身份相关。在阅读过、编校过无数篇文学批评文章后,我常常会产生疑惑,批评家真正喜欢他批评的文本吗?而这样的疑问来自我经常通篇看不到批评家发自内心对文本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我很想知道批评家“喜欢什么”或“讨厌什么”。所以,与摩尔“批评家应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形成对应的是,我关注“每一位批评家真正喜欢什么”和他能让读者通过批评文本感受到他的喜欢程度,这也成为我作为读者和编者评判批评文本的一个标准。
这期编完,今年就结束了。按照计划,这两年先后开设的几个专栏(也有的是系列稿)就要与读者说再见了,它们是胡传志老师的“元好问研究”系列、张晶老师的“中国古代画论名著评析”、刘强老师的“四书通讲”,还有孙明君老师的“《庄子》内篇赏读”系列。值得一提的是,梁归智先生生前交给我们的《封神演义》系列也即将刊完,我们在梁老师的遗稿里看到了梁老师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研究“移情”,看到了梁老师像热爱和研究《红楼梦》一样,挖掘《封神演义》在各个层面的魅力,但愿通过梁老师的心血,能让《封神演义》在今后遇到更多的“理想读者”。明年,我们又约到了一些专栏,比如鲍鹏山老师的“《水浒》新读”、范子烨老师的“啸斋谈艺”等。而在我看来,我们这些年的专栏,首先让编者和读者看到了“批評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最近几个月,编完每期稿件,同一办公室的美编同事就会问我当期哪些文章好看,我会如实说出阅读感受,也经常会建议她,如果没时间阅读,你就看某某老师那篇就行了。这已成为我们办公室的一项聊天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