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582年利玛窦进中国后,西方传教士们循着他的足迹,陆续来到中国。为了让中国人接受基督教,这些传教士们并未直接布道,而是在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扩大影响力的同时进行传教工作。然而,古老的中国有着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其思想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这就使西方科学传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中西方都有着深厚知识积累的天文学领域,就成了交锋最激烈的战场。然而其中牵连最广、导致争论双方流放、下狱甚至死亡的,莫过于清代早期的“康熙历狱”。
外国人为中国制定新历法
如果说利玛窦是第一位敲开中国大门的传教士,那么汤若望就是第一位倍受皇帝恩宠的传教士。汤若望1592年出生于德国的科伦城,后在罗马德意志学院学习,并成为耶稣会士。1618年他到达澳门,5年后进入北京。汤若望到达北京后,把自己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文书籍清单呈给朝廷,并公开展出自己从欧洲带来的科学仪器,因此结交了不少好友,例如当时明朝的吏部尚书张向达就是其一。汤若望又成功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的月食,使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1630年,在徐光启的推荐下,汤若望进入了明朝的明历局(专门负责修订历法的朝廷机构),参加编修《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之一,由徐光启、李天经主持修订。《崇祯历书》共有137卷,大致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西方天文学理论,主要讲述天文学基本理论、天文仪器、天文学中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的理论推算出来的天文学用表。《崇祯历书》吸收了许多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采用了第谷的宇宙体系。这种体系介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之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中心,并且是静止不动的,而太阳、月亮绕地球转动,但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绕太阳旋转,并且跟太阳一起绕地球运动。《崇祯历书》对哥白尼的学说也做了介绍,并引用了《天体运行论》中的很多内容;介绍了地球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引入了球面天文学、视差、大气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并修订了相关的天文计算方法;书中还采用了一些西方使用的度量单位,例如把一周天分为3600,一昼夜分为96刻24小时,度、时以下采用60进位制等。
《崇祯历书》不仅代表了“西学东渐”的学术成果,还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天文学的接纳,但这种接纳又不是盲从的,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推算的。比如,中国传统的天算,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百刻。西方的时间划分则是每天24小时,1小时4刻,合共96刻。东西换算的话,“十二时辰”对“24小时”正好对等,把每个“时辰”一分为二,称为“小时辰”(简称“小时”)就可以解决了。但是,中国的“每天一百刻”,和西方的“每天96刻”就无法换算。更大的困难在于,西方的“每天96刻”是“24小时”乘“4”得到的,两者之间,可以通算。中国的“十二时辰”和“一百刻”则是两套计算方法,“时辰”与“刻”不能除尽,因此也不能合并。徐光启、汤若望权衡之后果断采取了西方历法的方法,废除了一天百刻的计算法,让中国历法和世界上其他多数民族的计时方法保持同步。可惜的是,《崇祯历书》编成后,还没来得及颁行,明朝就走向了灭亡。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起伏动荡的一年。先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入京,后又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多尔衮入京后要求北京城内的居民三日内全部搬出城外,给八旗子弟腾出住处。而清政府认为改朝换代应该重新制订历法,刚好汤若望的工作迎合了他们的要求,所以不但没有让汤若望搬离,还重用了他。1644年1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了汤若望采用西洋算法编订的历法,其实这个历法也不是汤若望一蹴而就写成的,它是《崇祯历书》的压缩改良版。多尔衮给这个新历法定名为——《时宪历》,这部历法一直沿用到近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农历。
1644年12月,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这是一个专门负责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官职,为正五品。随后,汤若望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出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例如编写了103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还介绍了望远镜和西方的光学理论,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器重。顺治帝对他尤为青睐,在1658年时授他为光禄大夫,为正一品,连他的祖上三代都追封为一品。顺治帝甚至还亲切地称呼这个西方人为爷爷,可见汤若望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但是中国古语云:树大招风。汤若望显赫的地位,和他极力提倡西方历法的立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也为康熙年间那场灾祸埋下了伏笔。
祸从天降:汤若望身陷“康熙历狱”
杨光先是众多反对汤若望的人中,最积极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尽管他本人对历法一窍不通,但是他坚持认为“宁可使中原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他对西洋人和西方知识的排斥,反映了不少当时中国人的心思。早在顺治年间,杨光先就屡次上书,谎称汤若望等人意图谋反,但因为顺治帝对汤若望的信任而没有成功。
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仅8岁的康熙帝继位,但朝中大权由鳌拜、苏克萨哈等人把持。汤若望的保护伞倒掉了,杨光先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又一次开始发难。1664年,杨光先又一次状告汤若望伪造妖书,宣传邪教,并在澳门屯兵3万,意图谋反。鳌拜等守旧势力早就对汤若望不满,刚好可以借此机会对汤若望发难,便开始调查此案并审讯汤若望。时年73岁的汤若望没想到会在古稀之年受此迫害,在助手南怀仁的陪伴下接受了审讯,结果证明意图谋反纯属捏造。
但是杨光先仍然不死心,又控告汤若望在给顺治帝第四个儿子荣亲王(因为得天花而亡)选择葬期时犯了大忌,导致荣亲王生母董鄂妃病逝,进而引起顺治帝驾崩。汤若望据理力争,认为自己只负责预测日食、月食,不具体制定皇子的下葬日期。但是1665年,在鳌拜的主持下,清廷终于还是给他定罪了:汤若望等钦天监人员被判凌迟处死,而助手南怀仁被流放。
但历史总是会有它不可思议的一面。就在刚刚宣判不久,北京地区突然发生了强烈地震,人们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冤屈的警示和对坏人的惩罚。随后,这件事情被告知了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样对待先帝的宠臣实属不敬。在孝庄太后的斡旋下,汤若望得以幸免死刑,但李祖白等钦天监的其他7人却未能幸免于难。汤若望在随后的日子里,郁郁寡欢且身患重病,随即在1666年病逝。 平反昭雪:《时宪历》再被推行
汤若望终于去了,杨光先开始飞黄腾达了。因为弹劾汤若望用功,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接替汤若望的职位。但是根本不懂历法的杨光先,自知没有汤若望的本领,几次上书请辞都没有获准,还写了一本书叫《不得已》来表明自己是被迫上任的。在杨光先的主持下,《时宪历》被废除,而恢复了《大统历》。《大统历》的前身是公元13世纪郭守敬等人编修的《授时历》,尽管这部历法在郭守敬的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时隔300多年后,已经误差百出了。
1667年,14岁的康熙开始亲政。人们发现杨光先推行的历法错误奇多,甚至连闰月都推算错了,朝野上下一片尴尬。1668年,康熙帝亲自下令,命令杨光先和南怀仁等人一起测验日影,分别使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正午时刻的日影的长度,并根据测量的结果来确定到底哪种历法更优越。在连续三天的日影测量活动中,都是南怀仁使用的测量方法更加准确,而杨光先所测的结果都有错误。于是康熙命令南怀仁等审查了杨光先使用的历法,发现其中确实差错不少。于是康熙下令罢免了杨光先,而重新启用南怀仁,并又改用《时宪历》。
1669年,康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鳌拜,南怀仁审时度势告发杨光先依附鳌拜,并要求给汤若望平反。于是杨光先被叛为死刑,后来康熙体恤杨光先年老,赦免了他,杨光先最终死在了回乡的路上。而南怀仁,这个曾经担任汤若望助手的西方传教士,以他所掌握的先进知识,重新当上了钦天监的监正。汤若望终于昭雪平反,恢复了生前的官职和名誉。汤若望在中国先是享尽恩宠,然后又受冤屈被判凌迟处死,再然后因天象大变而离奇获救,最后终于沉冤得雪。德国的历史学家曾经评价汤若望的经历:“是使所有好莱坞采用过的有关中国的题材都黯然失色的电影素材,构成了一部高低起伏的戏剧。”
西方科学文化传入,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大碰撞,而天文学是碰撞中最剧烈、最血腥的一个撞击点,“康熙历狱”则是这个碰撞中进发出的最引人注目的火花,至此,这个火花终于熄灭了。这场争论已久的“康熙历狱”,以西方知识的胜利划上了句号。
这场历法之争,其实已经不单单是一场天文学的争论了。西方历法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实际天文测验中,很容易验证,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认同西法呢?从今天来看,当时许多人对西方知识的排斥,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畏惧和忧虑感。杨光先等人极力反对西法,其实就是担心西方的知识一旦在中国流行,会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根基。他们宁愿守着老旧简陋的历法,宁愿使中国没有好历法,也不愿意采用西方人的历法,这是一种典型的保守且固步自封的思想。
【责任编辑】张小萌
外国人为中国制定新历法
如果说利玛窦是第一位敲开中国大门的传教士,那么汤若望就是第一位倍受皇帝恩宠的传教士。汤若望1592年出生于德国的科伦城,后在罗马德意志学院学习,并成为耶稣会士。1618年他到达澳门,5年后进入北京。汤若望到达北京后,把自己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文书籍清单呈给朝廷,并公开展出自己从欧洲带来的科学仪器,因此结交了不少好友,例如当时明朝的吏部尚书张向达就是其一。汤若望又成功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的月食,使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1630年,在徐光启的推荐下,汤若望进入了明朝的明历局(专门负责修订历法的朝廷机构),参加编修《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之一,由徐光启、李天经主持修订。《崇祯历书》共有137卷,大致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西方天文学理论,主要讲述天文学基本理论、天文仪器、天文学中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的理论推算出来的天文学用表。《崇祯历书》吸收了许多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采用了第谷的宇宙体系。这种体系介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之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中心,并且是静止不动的,而太阳、月亮绕地球转动,但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绕太阳旋转,并且跟太阳一起绕地球运动。《崇祯历书》对哥白尼的学说也做了介绍,并引用了《天体运行论》中的很多内容;介绍了地球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引入了球面天文学、视差、大气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并修订了相关的天文计算方法;书中还采用了一些西方使用的度量单位,例如把一周天分为3600,一昼夜分为96刻24小时,度、时以下采用60进位制等。
《崇祯历书》不仅代表了“西学东渐”的学术成果,还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天文学的接纳,但这种接纳又不是盲从的,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推算的。比如,中国传统的天算,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百刻。西方的时间划分则是每天24小时,1小时4刻,合共96刻。东西换算的话,“十二时辰”对“24小时”正好对等,把每个“时辰”一分为二,称为“小时辰”(简称“小时”)就可以解决了。但是,中国的“每天一百刻”,和西方的“每天96刻”就无法换算。更大的困难在于,西方的“每天96刻”是“24小时”乘“4”得到的,两者之间,可以通算。中国的“十二时辰”和“一百刻”则是两套计算方法,“时辰”与“刻”不能除尽,因此也不能合并。徐光启、汤若望权衡之后果断采取了西方历法的方法,废除了一天百刻的计算法,让中国历法和世界上其他多数民族的计时方法保持同步。可惜的是,《崇祯历书》编成后,还没来得及颁行,明朝就走向了灭亡。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起伏动荡的一年。先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入京,后又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多尔衮入京后要求北京城内的居民三日内全部搬出城外,给八旗子弟腾出住处。而清政府认为改朝换代应该重新制订历法,刚好汤若望的工作迎合了他们的要求,所以不但没有让汤若望搬离,还重用了他。1644年1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了汤若望采用西洋算法编订的历法,其实这个历法也不是汤若望一蹴而就写成的,它是《崇祯历书》的压缩改良版。多尔衮给这个新历法定名为——《时宪历》,这部历法一直沿用到近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农历。
1644年12月,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这是一个专门负责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官职,为正五品。随后,汤若望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出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例如编写了103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还介绍了望远镜和西方的光学理论,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器重。顺治帝对他尤为青睐,在1658年时授他为光禄大夫,为正一品,连他的祖上三代都追封为一品。顺治帝甚至还亲切地称呼这个西方人为爷爷,可见汤若望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但是中国古语云:树大招风。汤若望显赫的地位,和他极力提倡西方历法的立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也为康熙年间那场灾祸埋下了伏笔。
祸从天降:汤若望身陷“康熙历狱”
杨光先是众多反对汤若望的人中,最积极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尽管他本人对历法一窍不通,但是他坚持认为“宁可使中原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他对西洋人和西方知识的排斥,反映了不少当时中国人的心思。早在顺治年间,杨光先就屡次上书,谎称汤若望等人意图谋反,但因为顺治帝对汤若望的信任而没有成功。
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仅8岁的康熙帝继位,但朝中大权由鳌拜、苏克萨哈等人把持。汤若望的保护伞倒掉了,杨光先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又一次开始发难。1664年,杨光先又一次状告汤若望伪造妖书,宣传邪教,并在澳门屯兵3万,意图谋反。鳌拜等守旧势力早就对汤若望不满,刚好可以借此机会对汤若望发难,便开始调查此案并审讯汤若望。时年73岁的汤若望没想到会在古稀之年受此迫害,在助手南怀仁的陪伴下接受了审讯,结果证明意图谋反纯属捏造。
但是杨光先仍然不死心,又控告汤若望在给顺治帝第四个儿子荣亲王(因为得天花而亡)选择葬期时犯了大忌,导致荣亲王生母董鄂妃病逝,进而引起顺治帝驾崩。汤若望据理力争,认为自己只负责预测日食、月食,不具体制定皇子的下葬日期。但是1665年,在鳌拜的主持下,清廷终于还是给他定罪了:汤若望等钦天监人员被判凌迟处死,而助手南怀仁被流放。
但历史总是会有它不可思议的一面。就在刚刚宣判不久,北京地区突然发生了强烈地震,人们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冤屈的警示和对坏人的惩罚。随后,这件事情被告知了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样对待先帝的宠臣实属不敬。在孝庄太后的斡旋下,汤若望得以幸免死刑,但李祖白等钦天监的其他7人却未能幸免于难。汤若望在随后的日子里,郁郁寡欢且身患重病,随即在1666年病逝。 平反昭雪:《时宪历》再被推行
汤若望终于去了,杨光先开始飞黄腾达了。因为弹劾汤若望用功,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接替汤若望的职位。但是根本不懂历法的杨光先,自知没有汤若望的本领,几次上书请辞都没有获准,还写了一本书叫《不得已》来表明自己是被迫上任的。在杨光先的主持下,《时宪历》被废除,而恢复了《大统历》。《大统历》的前身是公元13世纪郭守敬等人编修的《授时历》,尽管这部历法在郭守敬的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时隔300多年后,已经误差百出了。
1667年,14岁的康熙开始亲政。人们发现杨光先推行的历法错误奇多,甚至连闰月都推算错了,朝野上下一片尴尬。1668年,康熙帝亲自下令,命令杨光先和南怀仁等人一起测验日影,分别使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正午时刻的日影的长度,并根据测量的结果来确定到底哪种历法更优越。在连续三天的日影测量活动中,都是南怀仁使用的测量方法更加准确,而杨光先所测的结果都有错误。于是康熙命令南怀仁等审查了杨光先使用的历法,发现其中确实差错不少。于是康熙下令罢免了杨光先,而重新启用南怀仁,并又改用《时宪历》。
1669年,康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鳌拜,南怀仁审时度势告发杨光先依附鳌拜,并要求给汤若望平反。于是杨光先被叛为死刑,后来康熙体恤杨光先年老,赦免了他,杨光先最终死在了回乡的路上。而南怀仁,这个曾经担任汤若望助手的西方传教士,以他所掌握的先进知识,重新当上了钦天监的监正。汤若望终于昭雪平反,恢复了生前的官职和名誉。汤若望在中国先是享尽恩宠,然后又受冤屈被判凌迟处死,再然后因天象大变而离奇获救,最后终于沉冤得雪。德国的历史学家曾经评价汤若望的经历:“是使所有好莱坞采用过的有关中国的题材都黯然失色的电影素材,构成了一部高低起伏的戏剧。”
西方科学文化传入,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大碰撞,而天文学是碰撞中最剧烈、最血腥的一个撞击点,“康熙历狱”则是这个碰撞中进发出的最引人注目的火花,至此,这个火花终于熄灭了。这场争论已久的“康熙历狱”,以西方知识的胜利划上了句号。
这场历法之争,其实已经不单单是一场天文学的争论了。西方历法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实际天文测验中,很容易验证,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认同西法呢?从今天来看,当时许多人对西方知识的排斥,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畏惧和忧虑感。杨光先等人极力反对西法,其实就是担心西方的知识一旦在中国流行,会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根基。他们宁愿守着老旧简陋的历法,宁愿使中国没有好历法,也不愿意采用西方人的历法,这是一种典型的保守且固步自封的思想。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