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边感叹父母的用心良苦,一边却在反思,如果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还会有安全意识吗?一旦他进入新的环境呢?他也许会误以为很安全而更易受到伤害吧。
《怪兽家长》的作者屈颖妍是三个女孩的母亲,也是香港浸会大学的兼职教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自己早就是一名“怪兽家长”,当她回到大学讲堂,面对一批批社会栋梁,“栋梁”的种种表现令她战栗而惊慌,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未来面目,于是开始了深刻的反省。《怪兽家长》记录了屈颖妍所观察到的很多“怪兽”案例,并由此衍生到对香港教育制度的大胆批判,其故事朴素又动人,言论犀利又温情,每每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却能在我的内心引发强烈的地震。作者在序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都是怪兽家长”。此种情境,如同卡夫卡笔下的“人变甲虫”,如同朱德庸画中的“大家都有病”,警醒着每一位读者。遗憾的是,作者的故事虽然真实生动,但并未对“怪兽家长”的形成原因做细致深入的社会学分析。
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
书中提到,有的小孩才一岁,就被全家总动员地带着去上海看世博,七个大人陪同一个小孩,如同古代皇帝出巡,浩浩荡荡。又提到,上体育课时,老师一声令下“原地坐下”,孩子们慢慢腾腾、不情不愿,有的找废纸,有的分纸巾,小心翼翼地垫着屁股,根本坐不安乐。小孩在外玩耍,摸了小猫小狗,家长总是不忘提醒“洗手!洗手!”小孩去散步,摸摸狗尾草,碰碰野菊花,家长立马呵斥制止。屈颖妍说,孩子小的时候,做家长的最关心的是“干不干净”,等孩子长大了,父母的关注便迅速转移到“有什么用”上面去。参加运动会,会不会有加分?做义工,多少有些好处吧!当小组长,有什么用?学钢琴,考过了几级才好?孩子每走一步,我们都功利地计算周详,却忘了孩子最原初的欲望——他真的喜欢吗?他真的认可吗?他真的擅长吗?仔细想想,在这一切功利性的背后,是否正是我们自己对虚名的在意?
苏东坡有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我们的孩子,诞生之初就是一颗与众不同的种子,即便他没有好成绩、没有好理想、没有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只要他快乐地活着,知道如何感恩,有着健全的心智,就不必苛求他稚嫩的面孔去铸就世俗的表情,就不必苛求他年輕的身躯扛上你这辈子再也扛不动的重负。又或者,他并不能长成令“你”骄傲的模样,但是,这本身就是“他”该有的模样。
让孩子堕进悬崖
生活最本质的哲学也许在于平衡。爱没有错,溺爱却可能酿成大错。爱与溺爱的区别在于,前者给孩子幸福感,后者给孩子权力感。作者提到“非典”时期出生的孩子,因为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对世界的感觉近乎于零,患上了“感觉综合失调症”。瘟疫时期对初生婴孩的过度保护,竟诱发出另一种“行为瘟疫”来,这是家长们始料未及的。然而,生活中的这种“行为瘟疫”却不断上演着,我们总是为孩子们除掉一切陷阱,搬走任何石头,某月某日,却突然发现,他们再也不会搬石头了。
有次我去朋友家里,发现一个细节,她家几乎每个电源插孔都用专门的塞子给堵住了。朋友说,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不但是电源插孔,还有那些诸如门角、桌角等任何尖锐的有可能伤到孩子的地方都“包扎”起来了……我一边感叹父母的用心良苦,一边却在反思,如果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还会有安全意识吗?一旦他进入新的环境呢?他也许会误以为很安全而更易受到伤害吧。这样的孩子在身体上虽然完好无损,但在心智发展上似乎多了一份遗憾。有些伤害孩子们不得不经历,它本身是成长的一部分,此时经历一次是为了日后少经历十次;当然,有些伤害是一次也不能经历的(比如触电),但是只有从内心深处树立起保护意识,而不是靠别人来保护,才有可能在脱离保护的情况下自由地生存。
给妈妈的生命留一点白
屈颖妍说,每次她约朋友外出晚餐,友人的反应总是这样:“又丢下你一屋的女儿了……”虽是一句闲话,却让她一顿饭吃得充满了愧疚感。为什么女人一生孩子就非得“断了六亲”?每年来一次“抛夫弃子”的长途旅行有何不可?让孩子感受一下牵肠挂肚的感觉,又有何不好?好友曾跟我说,自从她有了女儿瑶瑶,她就只有瑶瑶妈的称谓了,她多希望别人还能叫她晓晓,或晓儿。生完孩子,就不是独立的个体了吗?就应该被生活俘虏吗?当然不是。同样的柴米油盐,同样的抚育孩子,同样的生活琐碎,作为妈妈的你,依然需要努力活出一种特殊的情致,仍要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白,坚持自己的爱好、维护和朋友的情谊、提升个人的修养……当你老了的时候,很多人会羡慕你,因为你用你的努力,成全了生活的诗意,也成全了最优雅的亲子关系。
作 者:屈颖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
《怪兽家长》的作者屈颖妍是三个女孩的母亲,也是香港浸会大学的兼职教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自己早就是一名“怪兽家长”,当她回到大学讲堂,面对一批批社会栋梁,“栋梁”的种种表现令她战栗而惊慌,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未来面目,于是开始了深刻的反省。《怪兽家长》记录了屈颖妍所观察到的很多“怪兽”案例,并由此衍生到对香港教育制度的大胆批判,其故事朴素又动人,言论犀利又温情,每每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却能在我的内心引发强烈的地震。作者在序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都是怪兽家长”。此种情境,如同卡夫卡笔下的“人变甲虫”,如同朱德庸画中的“大家都有病”,警醒着每一位读者。遗憾的是,作者的故事虽然真实生动,但并未对“怪兽家长”的形成原因做细致深入的社会学分析。
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
书中提到,有的小孩才一岁,就被全家总动员地带着去上海看世博,七个大人陪同一个小孩,如同古代皇帝出巡,浩浩荡荡。又提到,上体育课时,老师一声令下“原地坐下”,孩子们慢慢腾腾、不情不愿,有的找废纸,有的分纸巾,小心翼翼地垫着屁股,根本坐不安乐。小孩在外玩耍,摸了小猫小狗,家长总是不忘提醒“洗手!洗手!”小孩去散步,摸摸狗尾草,碰碰野菊花,家长立马呵斥制止。屈颖妍说,孩子小的时候,做家长的最关心的是“干不干净”,等孩子长大了,父母的关注便迅速转移到“有什么用”上面去。参加运动会,会不会有加分?做义工,多少有些好处吧!当小组长,有什么用?学钢琴,考过了几级才好?孩子每走一步,我们都功利地计算周详,却忘了孩子最原初的欲望——他真的喜欢吗?他真的认可吗?他真的擅长吗?仔细想想,在这一切功利性的背后,是否正是我们自己对虚名的在意?
苏东坡有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我们的孩子,诞生之初就是一颗与众不同的种子,即便他没有好成绩、没有好理想、没有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只要他快乐地活着,知道如何感恩,有着健全的心智,就不必苛求他稚嫩的面孔去铸就世俗的表情,就不必苛求他年輕的身躯扛上你这辈子再也扛不动的重负。又或者,他并不能长成令“你”骄傲的模样,但是,这本身就是“他”该有的模样。
让孩子堕进悬崖
生活最本质的哲学也许在于平衡。爱没有错,溺爱却可能酿成大错。爱与溺爱的区别在于,前者给孩子幸福感,后者给孩子权力感。作者提到“非典”时期出生的孩子,因为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对世界的感觉近乎于零,患上了“感觉综合失调症”。瘟疫时期对初生婴孩的过度保护,竟诱发出另一种“行为瘟疫”来,这是家长们始料未及的。然而,生活中的这种“行为瘟疫”却不断上演着,我们总是为孩子们除掉一切陷阱,搬走任何石头,某月某日,却突然发现,他们再也不会搬石头了。
有次我去朋友家里,发现一个细节,她家几乎每个电源插孔都用专门的塞子给堵住了。朋友说,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不但是电源插孔,还有那些诸如门角、桌角等任何尖锐的有可能伤到孩子的地方都“包扎”起来了……我一边感叹父母的用心良苦,一边却在反思,如果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还会有安全意识吗?一旦他进入新的环境呢?他也许会误以为很安全而更易受到伤害吧。这样的孩子在身体上虽然完好无损,但在心智发展上似乎多了一份遗憾。有些伤害孩子们不得不经历,它本身是成长的一部分,此时经历一次是为了日后少经历十次;当然,有些伤害是一次也不能经历的(比如触电),但是只有从内心深处树立起保护意识,而不是靠别人来保护,才有可能在脱离保护的情况下自由地生存。
给妈妈的生命留一点白
屈颖妍说,每次她约朋友外出晚餐,友人的反应总是这样:“又丢下你一屋的女儿了……”虽是一句闲话,却让她一顿饭吃得充满了愧疚感。为什么女人一生孩子就非得“断了六亲”?每年来一次“抛夫弃子”的长途旅行有何不可?让孩子感受一下牵肠挂肚的感觉,又有何不好?好友曾跟我说,自从她有了女儿瑶瑶,她就只有瑶瑶妈的称谓了,她多希望别人还能叫她晓晓,或晓儿。生完孩子,就不是独立的个体了吗?就应该被生活俘虏吗?当然不是。同样的柴米油盐,同样的抚育孩子,同样的生活琐碎,作为妈妈的你,依然需要努力活出一种特殊的情致,仍要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白,坚持自己的爱好、维护和朋友的情谊、提升个人的修养……当你老了的时候,很多人会羡慕你,因为你用你的努力,成全了生活的诗意,也成全了最优雅的亲子关系。
作 者:屈颖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