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属性及其变迁通常被大众传播所反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对一些教师相关事件的报道和舆论追踪也让我们看到不同于以往公众话语中崇高的教师形象。本文以罗翔、戴建业、欧阳娟等教师为例,分析互联网传播下的教师形象相较于传统公共话语体系中教师形象的变迁。由于上述教师在互联网上产生影响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教学,这也激发出对智能媒介时代下网络教学角色重构的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教育;身份认同;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1 传统公共话语体系中的教师形象
中国传统社会将教师视为行业的精英和楷模,不仅教师行业及其从业者受到推崇,甚至连教师的行为也被视为表率。备受社会推崇这一点对教师从业者的知识素养、政治道德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正是多种要求和条件的存在,让传统社会教师行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和巩固[1]。教师这一职业和行业具有特殊性,这决定了教师及其从业者在社会公众话语体系中的形象及其角色构成,也是教师保持较高社会地位的缘由。
1.1 传统社会中尊师的实质:对于知识、人才的尊重
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尊师的概念。实际上,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及教师从业者的推崇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漫长历史中不断传承[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疾学在于尊师”“事师之犹事父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尊敬老师的名句流传[3]。对教师及其从业者的极大的尊重和推崇足以证明我们民族对于教育的重视。尊师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尊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们对于教师和教师行业的尊重是出于教师传授知识这一行为的尊重,对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尊重,这反映了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渴望获取知识的心愿[4]。可以看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与教学是尊师这一文化传统的实质。
1.2 传统尊师理念的局限性:依托封建制度
传统社会,尤其封建社会将“天地君亲师”五者作为祭拜对象。传统社会长期奉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主張这五者为信仰,可以看出这种对教师的尊重与信奉,是基于传统封建社会的思想理念[5]。古代通过将“师”与“天地君亲”四者并列的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对教师及其从业者的尊重,而儒家思想本身是古代封建王朝维护自身统治的思想体系,故而古代的尊师思想及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封建君主专制[6]。在这样的语境下,虽然古代传统社会形成的尊师思想总体上是正面的,但又受到封建文化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互联网传播中教师形象的变迁
我国一直有着尊重教师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社会话语体系中的教师形象总是伴随着许多优秀品质,教师这一职业也令人尊崇[7]。公众话语体系中尊师的“师”也并非仅仅指的是职业教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便佐证了教师并不限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这一点在几千年前就是如此,这样的认知也一直流传下来。到了今天,网络传播中被称作“老师”的人更是五花八门,教师这一身份得到扩展与泛化。
2.1 分化:互联网语境下教师身份的扩展与泛化
教师泛化的情况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归因[8]。一方面,从传统社会到如今,个体都希望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有价值的地方,因而倾向于把某一方面有经验或者有成就的个体称为老师。这是一个文化传统,也是社会文化中宣扬个体谦虚的表现,不仅仅把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称为老师,在某一项技能上值得学习的人也被称为老师[9]。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涌现出大量的KOL(意见领袖)对于各自所属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引起一定的群体响应。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教师的泛化俨然成为了普遍现象。
2.2 坍塌:部分教师负面新闻的曝光
在教师被泛化的背景下,伴随教师行业边界逐渐迷糊不清的是社会公共话语中对教师形象中优秀品质和要求的淡化,教师的神圣性和权威也逐渐褪色,造成整个教师行业及其从业者社会地位即影响力、公信力的下降[10]。2020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留下绝笔自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同时各大学教师学术造假事件曝出,在直达快捷、信息多元的网络舆论传播下这些新闻对教师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往具备多种优秀品质、社会地位高的教师形象逐渐崩塌[11]。
2.3 重构:网络传播中深受大众喜爱的教师涌现
网络公开课的形式早已出现,2020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各学校纷纷组织网上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12]。豆瓣网关于深受喜爱的网络老师的某热门话题有了1800余篇跟帖,共获得了超过3200万的浏览量,在网络传播全面、快速和便捷等特点以及抗击疫情语境下网络课程给网络授课老师带来了传播和影响力。该话题下提及较多的网络授课老师有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他创办了《罗翔说刑法》,以颇有乐趣又贴切的例子讲解一条条刑法法规,并在每期讲解的结尾进行升华,讲述自己关于世界、人生的感悟,收获了数百万的粉丝[13]。
3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教学角色重构
教师的泛化早在传统社会已出现端倪,到了现代社会,尤其在互联网传播时代更为普遍。在越来越多的人被称为老师的趋势下,传统社会公共话语体系中教师形象的一系列优秀品质逐渐暗淡,与此同时,教师行业自古以来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出现了动摇[14]。尤其是互联网传播高度曝光教师负面新闻,让越来越多的教授学者晚节不保,相比其他教师,教师学者这类具有更高社会认可度以及社会地位的高级教师形象的崩塌必然导致社会公共话语对于教师行业的质疑。
3.1 职业边界模糊条件下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不仅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而包括精通某项技能或在某项事业上从事时间较长的前辈也都被称为教师。在互联网传播时代,老师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约翰·费斯克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将自我身份同其他某些身份相融合的过程[15]。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让处在各自行业的前辈们将自己视为老师,但需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是这些被称为教师的人都能够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定位,只有这样才能让身处教师职业边界模糊背景下的各类教师获得社会认同,进一步推动整个教师行业发展,使得无论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是在网络上讲解课程抑或是在其他行业传授技能或经验的各类广义的教师都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 3.2 网络舆论下教师负面新闻传播分析
近年来,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成为了负面新闻的重灾区。教师负面新闻分为三类:一是性骚扰或猥亵学生,如2019年上海财经大学钱逢胜事件;二是体罚学生,如2020年德阳市中江江南外国语学校老师体罚学生事件;三是学术不端与学术造假,如2019年曝光的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学术造假,数百篇论文抄袭等[16]。拉斯韦尔在1948年出版的传播学经典著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5W”模式——传播过程中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途径(in which channel)、跟谁说(to whom)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从传播者、内容、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维度概括了传播的一般过程[17]。
在各类教师负面新闻的传播中,教师性骚扰学生大多发生在高校,因而传播者往往是向网络寻求帮助的受害人[18]。体罚这类实践往往发生在中小学,其信源更多的是学生家长[19],受害者或家属将教师的行为在网络上进行曝光,憑借互联网传播的优势让事件快速扩散,在广大网民的舆论声中驱使相关机构或负责人处理问题。学术不端类型的负面新闻往往是自媒体发出信息并进行传播[20]。在教师负面新闻传播过程中,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助力了信息的快速扩散,推动了公众舆论的形成,而舆论的压力通常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事件的处理进展。
网络传播新闻报道的事件往往有着复杂性,而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往往让一些媒体无法保持理性,仅凭局部的事实或一面的说辞便将事件大肆宣扬。新闻报道以及后续所形成舆论的把控要求传播者在还原事件真实全貌的前提下追求时效性,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3.3 网络教师与网络课程的角色重构
在网络传播不断曝光教师失格行为等负面新闻的情况下,传统社会话语体系中教师的形象以及社会地位受到冲击。一批为网民所喜闻乐见的网络教师的出现维持了教师行业不断扩展与教师保持良好社会形象之间的平衡。网络教师要适应自身面向网络受众的这一环境,以课堂教师的责任感要求自身,以公共教育事业的从业者定义自身,以擅长熟练的授课风格和形式在网络传播渠道下发挥公共教育的功能。
4 结语
抗击疫情环境下大规模网络授课的推进,社会话语对网络平台授课教师的认可也表明这样一方向存在的前景。随着新媒体进一步发展,未来的网络教师将会进一步融合课堂授课与公共教育者两大职能,面向社会的教学授课也要求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随着网络教师角色的重构和网络课程的内容的不断发展,会更符合更广大社会群体及受众的文化与教育需求。除了职业教师外,网络传播中更加泛化的教师也应当向职业教师看齐,逐渐具备传统公众话语体系中教师形象的各项品质,同时结合自身所处领域的特色,将教师这一形象和身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全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韩鹏云.高校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耦合及协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20(04):50-55.
[2] 张家军,龙玉雕.传统教师的道德形象、形成路径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20(03):73-79.
[3] 赵呈晨.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流动与再生产研究[J].东南传播,2020(1):16-19.
[4] 韩鹏云.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振兴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4):1-9.
[5] 韩鹏云.乡村公共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3):103-111.
[6] 黄霁风,陈丹丹,张琰.注意力模式视域下的网络短视频平台运营策略——以抖音APP为例[J].今传媒,2018,26(11):87-92.
[7] 苏鎏一.教育振兴背景下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路径优化研究[J].汉字文化,2020(08):185-186.
[8] 周磊.基于《可可西里》的精神生态批评[J].大众文艺,2019(05):28.
[9] 韩鹏云.怎样用好“能人治村”这剂良药[N].中国社会报,2018-07-09(004).
[10] 赵美琛.文化审美视域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J].汉字文化,2020(03):192-194.
[11] 刘婉.论我国教师形象话语体系的演变与重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05):72-77.
[12] 张嘉炜.网络短视频传播中的乡土文化发展研究[J].汉字文化,2020(14):46-47.
[13] 陈瑞娟.营销4.0时代纪录片的品牌化运营——以《风味人间》为例[J].东南传播,2019(14):127-129.
[15] 张嘉炜.关于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J].汉字文化,2020(16):177-178.
[16] 容中逵.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理论阐释[J].教育研究,2019,40(12):135-144.
[17] 赵美琛,苏雷.农村电商直播助力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20(05):13-14.
[18] 蔡雅雯.网络空间中负面题材报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东南传播,2018(10):142-144.
[19] 张嘉炜. AGIL分析范式下乡土文化振兴路径优化研究[J].汉字文化,2020(03):195-196.
[20] 卜嘉敏,张伟博.平台媒体环境下的“网红营销”刍议[J].东南传播,2020(9):139-141.
作者简介:易可(1998—),男,湖南湘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传播。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教育;身份认同;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1 传统公共话语体系中的教师形象
中国传统社会将教师视为行业的精英和楷模,不仅教师行业及其从业者受到推崇,甚至连教师的行为也被视为表率。备受社会推崇这一点对教师从业者的知识素养、政治道德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正是多种要求和条件的存在,让传统社会教师行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和巩固[1]。教师这一职业和行业具有特殊性,这决定了教师及其从业者在社会公众话语体系中的形象及其角色构成,也是教师保持较高社会地位的缘由。
1.1 传统社会中尊师的实质:对于知识、人才的尊重
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尊师的概念。实际上,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及教师从业者的推崇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漫长历史中不断传承[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疾学在于尊师”“事师之犹事父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尊敬老师的名句流传[3]。对教师及其从业者的极大的尊重和推崇足以证明我们民族对于教育的重视。尊师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尊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们对于教师和教师行业的尊重是出于教师传授知识这一行为的尊重,对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尊重,这反映了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渴望获取知识的心愿[4]。可以看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与教学是尊师这一文化传统的实质。
1.2 传统尊师理念的局限性:依托封建制度
传统社会,尤其封建社会将“天地君亲师”五者作为祭拜对象。传统社会长期奉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主張这五者为信仰,可以看出这种对教师的尊重与信奉,是基于传统封建社会的思想理念[5]。古代通过将“师”与“天地君亲”四者并列的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对教师及其从业者的尊重,而儒家思想本身是古代封建王朝维护自身统治的思想体系,故而古代的尊师思想及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封建君主专制[6]。在这样的语境下,虽然古代传统社会形成的尊师思想总体上是正面的,但又受到封建文化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互联网传播中教师形象的变迁
我国一直有着尊重教师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社会话语体系中的教师形象总是伴随着许多优秀品质,教师这一职业也令人尊崇[7]。公众话语体系中尊师的“师”也并非仅仅指的是职业教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便佐证了教师并不限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这一点在几千年前就是如此,这样的认知也一直流传下来。到了今天,网络传播中被称作“老师”的人更是五花八门,教师这一身份得到扩展与泛化。
2.1 分化:互联网语境下教师身份的扩展与泛化
教师泛化的情况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归因[8]。一方面,从传统社会到如今,个体都希望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有价值的地方,因而倾向于把某一方面有经验或者有成就的个体称为老师。这是一个文化传统,也是社会文化中宣扬个体谦虚的表现,不仅仅把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称为老师,在某一项技能上值得学习的人也被称为老师[9]。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涌现出大量的KOL(意见领袖)对于各自所属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引起一定的群体响应。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教师的泛化俨然成为了普遍现象。
2.2 坍塌:部分教师负面新闻的曝光
在教师被泛化的背景下,伴随教师行业边界逐渐迷糊不清的是社会公共话语中对教师形象中优秀品质和要求的淡化,教师的神圣性和权威也逐渐褪色,造成整个教师行业及其从业者社会地位即影响力、公信力的下降[10]。2020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留下绝笔自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同时各大学教师学术造假事件曝出,在直达快捷、信息多元的网络舆论传播下这些新闻对教师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往具备多种优秀品质、社会地位高的教师形象逐渐崩塌[11]。
2.3 重构:网络传播中深受大众喜爱的教师涌现
网络公开课的形式早已出现,2020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各学校纷纷组织网上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12]。豆瓣网关于深受喜爱的网络老师的某热门话题有了1800余篇跟帖,共获得了超过3200万的浏览量,在网络传播全面、快速和便捷等特点以及抗击疫情语境下网络课程给网络授课老师带来了传播和影响力。该话题下提及较多的网络授课老师有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他创办了《罗翔说刑法》,以颇有乐趣又贴切的例子讲解一条条刑法法规,并在每期讲解的结尾进行升华,讲述自己关于世界、人生的感悟,收获了数百万的粉丝[13]。
3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教学角色重构
教师的泛化早在传统社会已出现端倪,到了现代社会,尤其在互联网传播时代更为普遍。在越来越多的人被称为老师的趋势下,传统社会公共话语体系中教师形象的一系列优秀品质逐渐暗淡,与此同时,教师行业自古以来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出现了动摇[14]。尤其是互联网传播高度曝光教师负面新闻,让越来越多的教授学者晚节不保,相比其他教师,教师学者这类具有更高社会认可度以及社会地位的高级教师形象的崩塌必然导致社会公共话语对于教师行业的质疑。
3.1 职业边界模糊条件下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不仅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而包括精通某项技能或在某项事业上从事时间较长的前辈也都被称为教师。在互联网传播时代,老师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约翰·费斯克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将自我身份同其他某些身份相融合的过程[15]。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让处在各自行业的前辈们将自己视为老师,但需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是这些被称为教师的人都能够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定位,只有这样才能让身处教师职业边界模糊背景下的各类教师获得社会认同,进一步推动整个教师行业发展,使得无论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是在网络上讲解课程抑或是在其他行业传授技能或经验的各类广义的教师都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 3.2 网络舆论下教师负面新闻传播分析
近年来,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成为了负面新闻的重灾区。教师负面新闻分为三类:一是性骚扰或猥亵学生,如2019年上海财经大学钱逢胜事件;二是体罚学生,如2020年德阳市中江江南外国语学校老师体罚学生事件;三是学术不端与学术造假,如2019年曝光的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学术造假,数百篇论文抄袭等[16]。拉斯韦尔在1948年出版的传播学经典著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5W”模式——传播过程中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途径(in which channel)、跟谁说(to whom)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从传播者、内容、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维度概括了传播的一般过程[17]。
在各类教师负面新闻的传播中,教师性骚扰学生大多发生在高校,因而传播者往往是向网络寻求帮助的受害人[18]。体罚这类实践往往发生在中小学,其信源更多的是学生家长[19],受害者或家属将教师的行为在网络上进行曝光,憑借互联网传播的优势让事件快速扩散,在广大网民的舆论声中驱使相关机构或负责人处理问题。学术不端类型的负面新闻往往是自媒体发出信息并进行传播[20]。在教师负面新闻传播过程中,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助力了信息的快速扩散,推动了公众舆论的形成,而舆论的压力通常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事件的处理进展。
网络传播新闻报道的事件往往有着复杂性,而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往往让一些媒体无法保持理性,仅凭局部的事实或一面的说辞便将事件大肆宣扬。新闻报道以及后续所形成舆论的把控要求传播者在还原事件真实全貌的前提下追求时效性,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3.3 网络教师与网络课程的角色重构
在网络传播不断曝光教师失格行为等负面新闻的情况下,传统社会话语体系中教师的形象以及社会地位受到冲击。一批为网民所喜闻乐见的网络教师的出现维持了教师行业不断扩展与教师保持良好社会形象之间的平衡。网络教师要适应自身面向网络受众的这一环境,以课堂教师的责任感要求自身,以公共教育事业的从业者定义自身,以擅长熟练的授课风格和形式在网络传播渠道下发挥公共教育的功能。
4 结语
抗击疫情环境下大规模网络授课的推进,社会话语对网络平台授课教师的认可也表明这样一方向存在的前景。随着新媒体进一步发展,未来的网络教师将会进一步融合课堂授课与公共教育者两大职能,面向社会的教学授课也要求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随着网络教师角色的重构和网络课程的内容的不断发展,会更符合更广大社会群体及受众的文化与教育需求。除了职业教师外,网络传播中更加泛化的教师也应当向职业教师看齐,逐渐具备传统公众话语体系中教师形象的各项品质,同时结合自身所处领域的特色,将教师这一形象和身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全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韩鹏云.高校翻转课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耦合及协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20(04):50-55.
[2] 张家军,龙玉雕.传统教师的道德形象、形成路径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20(03):73-79.
[3] 赵呈晨.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流动与再生产研究[J].东南传播,2020(1):16-19.
[4] 韩鹏云.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振兴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4):1-9.
[5] 韩鹏云.乡村公共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3):103-111.
[6] 黄霁风,陈丹丹,张琰.注意力模式视域下的网络短视频平台运营策略——以抖音APP为例[J].今传媒,2018,26(11):87-92.
[7] 苏鎏一.教育振兴背景下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路径优化研究[J].汉字文化,2020(08):185-186.
[8] 周磊.基于《可可西里》的精神生态批评[J].大众文艺,2019(05):28.
[9] 韩鹏云.怎样用好“能人治村”这剂良药[N].中国社会报,2018-07-09(004).
[10] 赵美琛.文化审美视域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J].汉字文化,2020(03):192-194.
[11] 刘婉.论我国教师形象话语体系的演变与重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05):72-77.
[12] 张嘉炜.网络短视频传播中的乡土文化发展研究[J].汉字文化,2020(14):46-47.
[13] 陈瑞娟.营销4.0时代纪录片的品牌化运营——以《风味人间》为例[J].东南传播,2019(14):127-129.
[15] 张嘉炜.关于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J].汉字文化,2020(16):177-178.
[16] 容中逵.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理论阐释[J].教育研究,2019,40(12):135-144.
[17] 赵美琛,苏雷.农村电商直播助力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20(05):13-14.
[18] 蔡雅雯.网络空间中负面题材报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东南传播,2018(10):142-144.
[19] 张嘉炜. AGIL分析范式下乡土文化振兴路径优化研究[J].汉字文化,2020(03):195-196.
[20] 卜嘉敏,张伟博.平台媒体环境下的“网红营销”刍议[J].东南传播,2020(9):139-141.
作者简介:易可(1998—),男,湖南湘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