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_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急诊 护理风险 策略
  
  
  急诊科是医院中的一个特殊窗口,它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有着特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前往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患者,且病种复杂,这就决定了其工作环境有很大的紧张性,因此,急诊科的工作人员担负着比其他科室人员更多的护理风险和更重的护理责任。
  急诊护理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护理人员护理意识淡薄和护理技术低:急诊科的护理风险和护患发生率与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主要是由其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护理过程中的服务意识组成的,这些意识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不能与患者家属进行合理的沟通等,从而产生护理风险。同时,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也是护理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病情危急的患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如果在抢救时操作方法不当和判断失误,就会为工作埋下巨大的隐患。
  护理过程中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作为一个抢救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由于情况比较紧急,家属与护理人员往往来不及过多沟通,很容易产生医患纠纷。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窗口科室,如果护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不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态度淡漠、语言不合理,对家属没有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很容易因缺乏有效沟通而引发告知风险。
  护理管理工作不到位:当前,很多医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节约人力资源而使护理人员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急诊科排班制度不合理,这就造成了护理人员身心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这就使他们不能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来应对抢救,增加了抢救过程中工作失误的几率。另外,还会使抢救纪录不能正確、及时的书写。
  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加强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服务意识:医院要定期组织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对护理心理技术、与急诊患者和家属交流、沟通技巧等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过激的语言和行为时能够冷静处理。护理人员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给予患者家属以人文关怀,有效避免急诊护患纠纷。
  健全和完善护理管理:要制定合理的护理值班制度,使护理人员的身心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从而用最佳的状态来应对急救工作,把工作失误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冀琨.34例急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7,4:62-63.
  2 黄秋莲,邓瑞辉,黄雪萍.急诊输液中心用药风险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1998,3:167-131.
  3 岳勤,陈玉兰.急诊护理职业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当代医学,2007,3:102-103.
  
其他文献
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地狱与建筑的整体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其施工量与成本预算也在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保护人们居住的环境,减少施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
卫城油田深层油藏分层堵水作业中,油藏高压、低孔、低渗的特点对无机颗粒堵水剂性能要求较高,常规无机颗粒堵水剂与超细G级油井水泥易出现超压、强度低或有效期短的问题。针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护理人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故继续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
文章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项目设计为例,从"城市""场地""景观"三方面出发,详细阐述了医院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营造出符合地域特色的医疗建筑群体。
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服务个人及其家属、陪护人、监护人的关系[1]。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创建和谐医疗环境的需要。冲突即护患交往发生障碍,是影响
医疗纠纷是当今社会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医患矛盾从后台被推向前台而且一旦发生医患纠纷后如果处理不当[1],则常常导致医院医疗工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摘要目的:探讨降温毯与冰帽联合应用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降温效果观察。方法:将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采取降温毯与冰帽两者合用。对照组34例采取只戴冰帽降温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降温毯与冰帽联合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安全、迅速降低患者体温,有效地防止或减轻了脑水肿发展,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的缺氧状
目的:探讨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45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