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在高职《鱼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652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可以拍照、摄像、聊天、玩游戏等,且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随着3G甚至4G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校园无线网络的建立,学生“低头玩手机”已成为高职课堂上的一道常见的“风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鱼类学》的课堂上,特别是在实验实训课上,把手机变成学习工具,而不是玩具呢?本文将简单介绍智能手机在《鱼类学》课堂教学中应用。
  关键词:智能手机;鱼类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一些不是鱼的水生动物也称为鱼,如鲍、乌鱼、鲵、甲鱼、鳄和星鱼等。其实,鲍和乌鱼是软体动物,星鱼是棘皮动物,甲鱼和鳄是爬行动物,鲵是两栖动物。那么到底什么是鱼呢?真正的鱼类是在水中以鳃为主要呼吸器官,用鳍帮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大多被有鳞片的一群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学》主要向学生传授鱼类形态、鱼类分类、鱼类生理、鱼类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鱼体解剖的基本操作、鱼类的种类鉴别、鱼类生物学调查的基本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部形态分类图、结构解剖图,以及视频。
  近几年,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可以拍照、摄像、聊天、玩游戏等。高职院校每个学生都有手机,学生“低头玩手机”已成为高职课堂上的一道常见的“风景”,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学校想尽各种办法,仍屡禁不止。作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鱼类学》的主讲老师同样面临着提高课堂抬头率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鱼类学》的课堂上,特别是在实验实训课上,把手机变成学习工具,而不是玩具呢?我在近几年的《鱼类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智能手机的很多功能其实可以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手机的拍照功能。
  以前,我在《鱼类学》课堂上用于投影的图片基本上都是教材上的结构示意图,都是黑白的,不仅清晰度不够,而且缺乏立体感和真实性。现在的手机像素都比较高,拍出来的照片色彩真实,清晰度高,甚至可以和数码相机相媲美。作为《鱼类学》的主讲教师,我把自己用手机拍的照片做成PPT投影到屏幕上进行放大讲解,由于真实清晰,因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和缓解了学生在鱼体解剖实验实训课上过度围观我的演示操作,以及因视角不佳而导致的学习不畅。
  以前我在上鱼体解剖实验实训课的时候,学生没有手机,只能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绘图并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有些学生总是忘记带铅笔和橡皮;绘图也很浪费时间,学生课堂上很难完成绘图作业,课下只能根据记忆去绘图,或者照着教材上的结构示意图绘图;同时,由于受绘图水平的限制,绘图作业很难完全反映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习效果。另外,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在课堂上就能完成绘图作业,而应付操作或者不操作,照着教材上的结构示意图绘图。
  现在就不同了,高职学生每个人都有手机,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拍照并制作P PT来代替鱼类解剖的绘图作业,这样一来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鱼体解剖操作了。解剖拍照的时候,我一般要求学生先拍完整的鱼体照片,学习外部形态;然后再拍解剖之后的照片,学习内部结构。学习内部结构时,我一般要求学生先拍完整的结构图,以便掌握脏器的位置、形态、相互联系及其功能,再拍各个脏器的解剖图;并且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拍照,以便增强感性认识。解剖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时,我还要求学生把教材上的结构示意图也拍下来,和自己拍的鱼体解剖照片比对着做在同一张PPT上。这样,不仅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还丰富了我的教学图库。
  以前,学生解剖的鱼类骨骼系统要想保留下来,必须先固定,再装脿,不仅麻烦,而且浪费时间,还要让学生忍痛割爱,又比较占空间。现在就比较简单了:先用手机拍下来,之后存到电脑或者U盘里,既不占空间,也便于教学使用。
  众所周知,鳞片是鱼类的特征性结构之一,要想了解鳞片的结构,必须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但是,在组织学生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鳞片结构观察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师生无法同时看到显微镜下的物像,因而交流和探讨受到限制,沟通困難;还比如,学生一个又一个的提问,教师一台显微镜又一台显微镜的观察,然后一遍又一遍的解释,因学生人数多,教师尽管疲于奔波,也不能及时解决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纠错,因而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采用示范镜,给显微镜配指针,给显微镜连接显视屏或电脑等等,但都不尽如人意。可是,现在每个学生都有手机,让学生用手机进行显微拍照,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一般让学生先用手机镜头对准目镜把放大几十上百倍的鳞片拍摄下来,局部放大,再对照着教材上的结构示意图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鳞片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特点,并做成PPT交作业了。而且,用手机拍摄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兴趣,降低了实验和师生沟通的难度、增大了实验的准确性,缓解了视觉疲劳,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教学资料。
  二、充分利用手机的图片下载功能。
  除了鱼体构造之外,鱼类分类部分的讲解同样需要大量的鱼类(形态)图片,而《鱼类学》教材上的鱼类分类图片都是画的,黑白的,而不是彩色照片;而鱼是生活在水里面的,拍照并不容易,于是在讲解鱼类分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各种常见鱼类的照片,保存后自己配上文字说明做成PPT发给我,代替传统的作业本,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播放自己做的PPT,进行讲解或讨论。学生课后拿着手机对着PPT便可以进行复习巩固,弥补了上课做笔记时的手忙脚乱,听课变得从容淡定,同时也减少了老师的等待和不断重复。
  三、充分利用手机的摄像功能。
  首先是拍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视频。以前上课时给学生播放的视频主要从网上下载的,网上能找到的《鱼类学》课程教学内容非常有限,就算找到了未必能尽如人意。如果自己拍,那就更麻烦了,要专人拿着摄像机拍,然后还要安装软件、上传、转格式……费尽一番周折才能把视频弄成容易播放的模式。现在就没有这些麻烦了,用手机就能拍,连上电脑就能播放。我的很多《鱼类学》教学视频就是我的学生帮我拍摄的,我在实验实训课上反复播放,再也不用一次又一次的演示操作了;在拍摄的过程当中,不仅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且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了锻炼,更有团队精神。   其次是近距离拍摄学生的技能操作动作。在高职院校中,技能训练是一个重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教学实训的组织和管理比较困难,有效地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我在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用手机近距离拍摄学生的技能操作动作,之后通过视频回放和定格,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改进,学生的技能操作不仅动作变得规范了,而且水平也显著提高了。
  再次是拍摄教师本人的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前只能通过别人的评价、自身对师生互动和对课堂气氛的感受,以及学生作业情况等教学反馈来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却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因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摄像,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而现在利用智能手机便可轻松完成。我先用手机记录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视频,课后进行播放和分析,
  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还可以运用慢速、定格等手段观察到一些细节,比如动作和表情等,获得真实而全面的反馈信息。从而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充分利用手机的教学平台。
  首先是选择一个适合的手机教学平台,比如云课堂。我要求我的每个学生都要在自己的手机里下载安装云课堂app,并能熟练操作。课前通过云课堂向学生推送课程简介、进度安排、考评要求、学习资料等,以便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上利用云课堂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查找网络资料、提问、布置作业、提交作业以及进行简单的测验与考试等,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分析和评价,比如签到,统计出勤率等等。
  其次是加入班群。我经常在班群中及时推送一些适合移动学习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学习内容,以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或复习,并随时与老师保持互动交流。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感受比较深的一些内容转发给QQ好友或分享到好友动态,在扩大知识受益面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热情,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利用手机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仅仅利用手机来通信和娱乐。
  以上是我对在高职《鱼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摄像功能、图片下载功能和教学平台的总结与归纳,智能手机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便了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针对教学的优化将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学习过程,因而智能手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被更多的教师认可,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验实训课上得到更多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智能手机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岑湘涛 百色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1(02)
  [2]  《中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模式探索---以《鱼类学》课程为例》  朱瑜 黄祖江 覃栋明 李冬婷 广西水产畜牧学校  广西教育 2016.11
  [3]  《智能手机APP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卢蓓 广西轻工技师学院职业 2018年8期
  [4]  《智能手機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史永哲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理工部  现代职业教育 2016年19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训练机会和更加深刻的思考。翻转课堂是一种学生在课下自学,然后在课堂上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模式是相反的。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多了,思考的也更加深入了。本文探讨如何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翻转教学。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翻转课堂;平台建设  引言:  翻转教
期刊
摘 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一环、关键一招,关系到农民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关系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培植,关系到农村人
期刊
摘 要:在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各高校应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的责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提高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提升校园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和黏着力。  关键词:高校管理;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教学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水平得到了全面发展与提升,高等院校輔导员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重视提高
期刊
摘 要:读书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强化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随着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全党掀起了主题教育学习热潮。本文结合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对《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书籍的阅读,阐述“熟读精思”学习方法的高效性,目的在于与读者共同探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提高思想的高度,触摸理论的深度。  关键词:主题教育;读书方法;学
期刊
摘 要:运用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更高的热情去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更需要经典诵读教育意识,探究经典诵读的教育方法,积极的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经典诵读;文学鉴赏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  引言  中国的五千年文
期刊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2018版本的思政课教材根据十九大的精神,将“四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核心相结合,更加重视加强个人道德素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道德实践的内容。因此本文在在思政课程道德专题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科学的思考,围绕“四德”教育教学内容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何以把人培养好?”这一教育本
期刊
恩格斯的社会革命思想是先进政党正确领导革命并使之走向胜利的重要行动指南之一。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文中,通过对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状况的解读和分析,恩格斯提出了“社会革命具有根源性”的思想观点,这为其社会革命理论的深化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特有的范畴,是新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政治形式的工具,其
期刊
摘 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行业在选择人才时,会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作为考察重点之一。基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精神开展分析,从学生创新能力及精神培养的现状入手,结合教学案例,阐述具体培养路径,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及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前言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过于注重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
期刊
摘 要: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生态中,粉丝文化以其声势浩大的“线上线下”群体互动与千姿百态的消费行为,成为了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而与之相对应的“黑粉”文化近几年伴随着粉丝文化的发展,也逐渐走向公众视野。两个情感完全对立的群体,在以恨为主导的情感抗争中,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从抗争走向接纳。  关键词:粉丝文化;情感抗争;怨恨  一、“黑粉”及国内“黑粉”文化的发展  西方关于粉丝文化的研
期刊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渗透着丰富的文化自信知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论文说明了高中地理课程培育文化自信观念的意义,以《厉害了,中国的交通运输》教学设计为例,就“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彰显文化自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发掘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文化自信元素,开发主题教学案例,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