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过双方各自主张的复杂表象,真正的原因在于:黄在危机情况下托孤,陈当真了,黄在危机过后想收权,陈和其团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不能代表你?而要另托他人?
经过持续数月的交锋,9月28日,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在香港富豪大酒店公布了特别股东大会的投票结果,除了董事会一般授权被取消,黄光裕家族提出的其余四项决议均未获得通过。国美董事局主席兼执行董事陈晓依然留任,邹晓春、黄燕虹未能进入国美董事会成为执行董事。前三项提议也获得通过,贝恩资本三名成员获得非执行董事留住。
股东大会结果公布之后,黄光裕家族表示,按照此前对国美电器的发函要求,黄光裕家族将于11月1日收回374家非上市门店,由黄光裕家族自己组织管理团队进行运营。这就意味着国美集团将出现分裂,出现两个国美。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可能就此一分为二。
那么,黄光裕、陈晓到底是走向今天这条路的呢?这里不妨回归人之常情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个推理,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或许有点启发。
看了这么多关于国美的报道以及备方当事人的陈述,从黄光裕的角度,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阴谋夺权事件,而从陈晓的角度,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兔死狗烹的事件,由于真正的当事人黄光裕在狱中无法直接获得外部信息,而其真实意图也主要通过代埋人传达。陈晓与其说是反对黄光裕,可能在心理上还是认为邹晓春是矫诏天下。而双方交恶的起点。可能主要还是关键时期由于沟通不畅所带来的误解,而裂痕一旦产生,快速转变为对立到对抗,以致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黄出事之初的危机时刻,陈晓做出的“去黄化”可以说不是阴谋,而是保全国美的一种阴谋,在中国特殊的政经环境下,创始大股东出事而带来公司的覆灭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那么这个时候,保全公司的最好策略就是把公司和大股东划清界限,黄是黄,国美是国美,黄光裕在危机时刻把董事局主席让给陈晓而不是家族的其他成员,显然也是有这样的考虑,就是即使黄氏家族覆没了,国美也不会跟着沉沦,所以危机时刻,黄和陈在“去黄化”上是一致的。
所以陈晓后来提出的“鱼死网不破”可以说是“去黄化”的一个极端化的延伸,意思是不管黄的将来怎么样,国美都一样可以发展的很好。但随着政府对黄事件的处理并没有搞株连化和扩大化,国际金融危机告一段落,国美经营形势逐步稳定,陈晓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居功自傲”了,而黄家则从保全的最低要求上有了更高的期待了。陈的心思还在代理国政渡过危机到舍我其谁雄霸天下的思路上盘算着,而黄家则已经在谋划还我河山、收复失地的步骤了,而且在周年股东大会上以出其不意之势否决董事会对贝恩三名董事的提名,这让尚在完成中兴重任志得意满的陈晓团队不但感觉震惊,而且也感觉是羞辱。所以又出人意料的以董事会的权力通过了任命,双方矛盾正式激化,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以前一个始终想不通的问题是原黄光裕部下为什么会背叛黄光裕,现在来看一个台理的解释的是,那些部下不认为邹晓春和黄妹能代表黄光裕,或者说会感觉委屈:我们帮你度过了危机,为什么要让另外的人来摘果子?
所以,贝恩、陈晓、管理团队是在国美危机中结下“战斗友谊”的,黄家最初的打击对象也广泛指向三方,但逐渐改变策略,“擒贼擒王”,把目标对准陈晓个人,只要赶走陈晓,其他方面的矛盾就可以逐步解决。
那所谓业绩、战略,外资控制的分歧反而都只是一个维护各自立场的工具,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可以佐证这并不是分歧的主因:比如黄原来主张是扩张为主的,而陈主张精耕细作,但现在陈说要大力扩张开店,因为要扩张才能证明引入资本的必要性,黄方反而认为资金没有必要了。
所以,透过双方各自主张的复杂表象,真正的原因在于:黄在危机情况下托孤,陈当真了,黄在危机过后想收权,陈和其团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不能代表你?而要另托他人?
经过持续数月的交锋,9月28日,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在香港富豪大酒店公布了特别股东大会的投票结果,除了董事会一般授权被取消,黄光裕家族提出的其余四项决议均未获得通过。国美董事局主席兼执行董事陈晓依然留任,邹晓春、黄燕虹未能进入国美董事会成为执行董事。前三项提议也获得通过,贝恩资本三名成员获得非执行董事留住。
股东大会结果公布之后,黄光裕家族表示,按照此前对国美电器的发函要求,黄光裕家族将于11月1日收回374家非上市门店,由黄光裕家族自己组织管理团队进行运营。这就意味着国美集团将出现分裂,出现两个国美。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可能就此一分为二。
那么,黄光裕、陈晓到底是走向今天这条路的呢?这里不妨回归人之常情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个推理,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或许有点启发。
看了这么多关于国美的报道以及备方当事人的陈述,从黄光裕的角度,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阴谋夺权事件,而从陈晓的角度,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兔死狗烹的事件,由于真正的当事人黄光裕在狱中无法直接获得外部信息,而其真实意图也主要通过代埋人传达。陈晓与其说是反对黄光裕,可能在心理上还是认为邹晓春是矫诏天下。而双方交恶的起点。可能主要还是关键时期由于沟通不畅所带来的误解,而裂痕一旦产生,快速转变为对立到对抗,以致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黄出事之初的危机时刻,陈晓做出的“去黄化”可以说不是阴谋,而是保全国美的一种阴谋,在中国特殊的政经环境下,创始大股东出事而带来公司的覆灭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那么这个时候,保全公司的最好策略就是把公司和大股东划清界限,黄是黄,国美是国美,黄光裕在危机时刻把董事局主席让给陈晓而不是家族的其他成员,显然也是有这样的考虑,就是即使黄氏家族覆没了,国美也不会跟着沉沦,所以危机时刻,黄和陈在“去黄化”上是一致的。
所以陈晓后来提出的“鱼死网不破”可以说是“去黄化”的一个极端化的延伸,意思是不管黄的将来怎么样,国美都一样可以发展的很好。但随着政府对黄事件的处理并没有搞株连化和扩大化,国际金融危机告一段落,国美经营形势逐步稳定,陈晓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居功自傲”了,而黄家则从保全的最低要求上有了更高的期待了。陈的心思还在代理国政渡过危机到舍我其谁雄霸天下的思路上盘算着,而黄家则已经在谋划还我河山、收复失地的步骤了,而且在周年股东大会上以出其不意之势否决董事会对贝恩三名董事的提名,这让尚在完成中兴重任志得意满的陈晓团队不但感觉震惊,而且也感觉是羞辱。所以又出人意料的以董事会的权力通过了任命,双方矛盾正式激化,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以前一个始终想不通的问题是原黄光裕部下为什么会背叛黄光裕,现在来看一个台理的解释的是,那些部下不认为邹晓春和黄妹能代表黄光裕,或者说会感觉委屈:我们帮你度过了危机,为什么要让另外的人来摘果子?
所以,贝恩、陈晓、管理团队是在国美危机中结下“战斗友谊”的,黄家最初的打击对象也广泛指向三方,但逐渐改变策略,“擒贼擒王”,把目标对准陈晓个人,只要赶走陈晓,其他方面的矛盾就可以逐步解决。
那所谓业绩、战略,外资控制的分歧反而都只是一个维护各自立场的工具,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可以佐证这并不是分歧的主因:比如黄原来主张是扩张为主的,而陈主张精耕细作,但现在陈说要大力扩张开店,因为要扩张才能证明引入资本的必要性,黄方反而认为资金没有必要了。
所以,透过双方各自主张的复杂表象,真正的原因在于:黄在危机情况下托孤,陈当真了,黄在危机过后想收权,陈和其团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不能代表你?而要另托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