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运恰似个调皮且令人讨厌的孩子,将每个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每个人都拼命想逃出这个怪圈,而始终没能如愿,只如一朵鲜花被雷雨摧残的不成样子,渐渐凋零,就如同死去了一般。曹禺的《雷雨》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似乎是故意渲染,其实是与剧中人物命运紧密相关的。关键字:《雷雨》;神秘命运;色彩;正文:
每个人都是命运的牺牲品,所有人都为着自己作反抗,而这一切在三十年前的那个秘密里,都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有人死去,有人怎么也躲不过命运给他们开的玩笑!
曹禺是带着哲学的思考来创作他的剧作的,他不停地在寻找“人究竟该怎么活着?为什么活者?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人应该怎样做,生活才更美好?曹禺说他去教堂也是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当时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是东撞西撞,在寻找着生活的道路。……甚至对基督教、天主教我都想在里面找出一条路来。“他在《雷雨·序》中说《雷雨》的创作“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他所指的“神秘事物”到底是什么?这部杰作真正震撼人心的是什么?探究《雷雨》中的序幕和尾声、人物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的悲剧命运的根源、“天”和“雷雨”意象、作者的世界观是揭示《雷雨》这部杰作神秘性的关键所在。
一
序幕和尾声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这是一个“冬天”(象征冷静与理智)的下午,“腊月三十,一位面色苍白、神情沉静而忧郁的老人,来到十年前是自己的家(罪恶的)而十年后是教堂的医院(忏悔和被拯救的)来看望自己两个疯了的妻子,教堂医院的旧式家具笼罩的神秘色彩、两尼姑平和而安静的神态、小姐弟两人要讲笑话的欢乐气氛和对两个疯子的好奇心态,加上远处教堂传来的合唱弥撒声和大提琴声,这幅图画给人神秘,令人好奇,令人深思。曹禺把这样一幅图画安排在冬天,是有他的深刻寓意的。他把剧情发展的四幕剧的时间安排在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到雷雨的夜间,因为他对夏天的感觉是:“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自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
人在欲望无法控制时,正像夏天的高温烧灼着身心,那原始的蛮力便容易爆发,人会失去理智地跳入欲望这口残忍的井。而冬天是与夏天相对应的季节,它给人的感觉是万物冷峻而静穆,人类清醒而理智。尾声中,外面一片白雪,世界一片洁净,当观众回味全剧,此时的周朴园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大年三十这中国人准备合家团圆共庆新年的日子里,守着两个疯了的妻子,承受着失去三个儿子的痛苦。如果不是他的罪过,这两个女人不会疯;如果不是他的罪过,他的儿子们还在,他也该有如这姐弟俩般大小的孙子孙女了。而今天,这个忏悔的基督徒独自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不能不令观众深思,不能不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周朴园的人生结局为什么这样惨?是谁酿成了这一家庭悲剧?人到底该怎样生活才会有美满的结局?
序幕和尾声中的周朴园才真正认识到自己那么强大的威权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主宰,这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在拜金主义的作弄下,他分不清人是怎么一回事。他对自己同类的残忍和冷酷的情感来自哪里呢?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他没想到自己“有秩序”的家庭会毁于一旦,沒想到年轻时的威权到老来却是这般脆弱,更是没想到伴随他余生的是两个疯了的女人。这不是报应是什么?
二
《雷雨》以其世俗和宗教的双重特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曹禺的剧作不仅在当时成为各大剧团竞相上演的对象,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世俗——宗教仪式的双重功能,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他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这是中国戏剧界的最高殊荣,他的《雷雨》上演就成为一种类似于马丁·艾斯林所说的“国家的仪式”。
祭典,是宗教仪式的中心,是一种敬神的行为,后来变成娱人的时候,这种祭典就转化为一种象征,悲剧英雄的牺牲,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戏剧家常常将主人公的“祭典”当做戏剧的高潮来处理,给人以一种生命的庄严和死亡的崇高的美感。英国原型理论家鲍特金指出,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之所以具有永久不衰的魅力是“因为剧中潜伏着几乎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的牺牲仪式的中心主题”。在戏剧世界中,祭典是和神话相联系的,乔治·汤姆森在《希腊悲剧诗人与雅典》一书中说:“神话被创造于仪式之中。当一个神话用诗句来加以朗诵时也就是一种带有祭祀性质的演说活动。”也就是说,戏剧的形式和神话祭祀的表现方式有一致之处。
结束语
我们总是不能明白,时间是以怎样的姿态行走。恍然一梦浮生,多少念念不忘的记忆正显得你所忆甚少。有时时间以一种爆发姿态出现,像有人撕裂了坚冰将那底下的生命拿给你看——日月飞逝,我们的血肉里在呼喊在奔走。又或者只是那么一个细微的片段,让你恍惚想起从前有过类似的画面类似的气息类似的触碰。心在欢畅地呼吸,你却在流泪。空间的距离并不可怕;它甚至可以因情绪而不存在。真正有威力的是时间,它将人磨成你再也无从辨认的模样。周朴园爱的是三十年前美丽动人的鲁侍萍,是他一去不返的青春热血。然而现实残酷地打碎他渴望温暖的幻象,曾经的苦痛穿越岁月呼喊焦灼在面前。他的人生才是一场悲剧——一场无法被救赎的悲剧。大雨交加的深夜里他们的呼喊声像要穿透灵魂,穿破那个时代最无助最空洞的绝望。不难想象他也曾怀着满腔热血信誓旦旦地要改造这个旧世界;然而重门雕花背后深锁的是一代代人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高浦棠.“升到上帝的座”上重新审读曹禺的《雷雨》——《雷雨》本源真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41-49.
[2]高浦棠.命运·天意·上帝——《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破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85-90.
[3]冒键.一个永远“神秘的诱惑”——论《雷雨》的神话意识与现代性焦虑[J].江苏社会科学,2008(04):224-228.
[4]高浦棠.命运·天意·上帝——《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破译[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9.
[5]陈国华.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悲剧对《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影响探微[J].名作欣赏,2009(12):64-66.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高71级2部16班)
每个人都是命运的牺牲品,所有人都为着自己作反抗,而这一切在三十年前的那个秘密里,都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有人死去,有人怎么也躲不过命运给他们开的玩笑!
曹禺是带着哲学的思考来创作他的剧作的,他不停地在寻找“人究竟该怎么活着?为什么活者?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人应该怎样做,生活才更美好?曹禺说他去教堂也是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当时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是东撞西撞,在寻找着生活的道路。……甚至对基督教、天主教我都想在里面找出一条路来。“他在《雷雨·序》中说《雷雨》的创作“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他所指的“神秘事物”到底是什么?这部杰作真正震撼人心的是什么?探究《雷雨》中的序幕和尾声、人物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的悲剧命运的根源、“天”和“雷雨”意象、作者的世界观是揭示《雷雨》这部杰作神秘性的关键所在。
一
序幕和尾声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这是一个“冬天”(象征冷静与理智)的下午,“腊月三十,一位面色苍白、神情沉静而忧郁的老人,来到十年前是自己的家(罪恶的)而十年后是教堂的医院(忏悔和被拯救的)来看望自己两个疯了的妻子,教堂医院的旧式家具笼罩的神秘色彩、两尼姑平和而安静的神态、小姐弟两人要讲笑话的欢乐气氛和对两个疯子的好奇心态,加上远处教堂传来的合唱弥撒声和大提琴声,这幅图画给人神秘,令人好奇,令人深思。曹禺把这样一幅图画安排在冬天,是有他的深刻寓意的。他把剧情发展的四幕剧的时间安排在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到雷雨的夜间,因为他对夏天的感觉是:“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自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
人在欲望无法控制时,正像夏天的高温烧灼着身心,那原始的蛮力便容易爆发,人会失去理智地跳入欲望这口残忍的井。而冬天是与夏天相对应的季节,它给人的感觉是万物冷峻而静穆,人类清醒而理智。尾声中,外面一片白雪,世界一片洁净,当观众回味全剧,此时的周朴园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大年三十这中国人准备合家团圆共庆新年的日子里,守着两个疯了的妻子,承受着失去三个儿子的痛苦。如果不是他的罪过,这两个女人不会疯;如果不是他的罪过,他的儿子们还在,他也该有如这姐弟俩般大小的孙子孙女了。而今天,这个忏悔的基督徒独自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不能不令观众深思,不能不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周朴园的人生结局为什么这样惨?是谁酿成了这一家庭悲剧?人到底该怎样生活才会有美满的结局?
序幕和尾声中的周朴园才真正认识到自己那么强大的威权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主宰,这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在拜金主义的作弄下,他分不清人是怎么一回事。他对自己同类的残忍和冷酷的情感来自哪里呢?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他没想到自己“有秩序”的家庭会毁于一旦,沒想到年轻时的威权到老来却是这般脆弱,更是没想到伴随他余生的是两个疯了的女人。这不是报应是什么?
二
《雷雨》以其世俗和宗教的双重特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曹禺的剧作不仅在当时成为各大剧团竞相上演的对象,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世俗——宗教仪式的双重功能,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他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长,这是中国戏剧界的最高殊荣,他的《雷雨》上演就成为一种类似于马丁·艾斯林所说的“国家的仪式”。
祭典,是宗教仪式的中心,是一种敬神的行为,后来变成娱人的时候,这种祭典就转化为一种象征,悲剧英雄的牺牲,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戏剧家常常将主人公的“祭典”当做戏剧的高潮来处理,给人以一种生命的庄严和死亡的崇高的美感。英国原型理论家鲍特金指出,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之所以具有永久不衰的魅力是“因为剧中潜伏着几乎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的牺牲仪式的中心主题”。在戏剧世界中,祭典是和神话相联系的,乔治·汤姆森在《希腊悲剧诗人与雅典》一书中说:“神话被创造于仪式之中。当一个神话用诗句来加以朗诵时也就是一种带有祭祀性质的演说活动。”也就是说,戏剧的形式和神话祭祀的表现方式有一致之处。
结束语
我们总是不能明白,时间是以怎样的姿态行走。恍然一梦浮生,多少念念不忘的记忆正显得你所忆甚少。有时时间以一种爆发姿态出现,像有人撕裂了坚冰将那底下的生命拿给你看——日月飞逝,我们的血肉里在呼喊在奔走。又或者只是那么一个细微的片段,让你恍惚想起从前有过类似的画面类似的气息类似的触碰。心在欢畅地呼吸,你却在流泪。空间的距离并不可怕;它甚至可以因情绪而不存在。真正有威力的是时间,它将人磨成你再也无从辨认的模样。周朴园爱的是三十年前美丽动人的鲁侍萍,是他一去不返的青春热血。然而现实残酷地打碎他渴望温暖的幻象,曾经的苦痛穿越岁月呼喊焦灼在面前。他的人生才是一场悲剧——一场无法被救赎的悲剧。大雨交加的深夜里他们的呼喊声像要穿透灵魂,穿破那个时代最无助最空洞的绝望。不难想象他也曾怀着满腔热血信誓旦旦地要改造这个旧世界;然而重门雕花背后深锁的是一代代人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高浦棠.“升到上帝的座”上重新审读曹禺的《雷雨》——《雷雨》本源真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41-49.
[2]高浦棠.命运·天意·上帝——《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破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85-90.
[3]冒键.一个永远“神秘的诱惑”——论《雷雨》的神话意识与现代性焦虑[J].江苏社会科学,2008(04):224-228.
[4]高浦棠.命运·天意·上帝——《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破译[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9.
[5]陈国华.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悲剧对《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影响探微[J].名作欣赏,2009(12):64-66.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高71级2部1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