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音乐研究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音乐(Ritualmusic)是源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语境,在特定的仪式场域或仪式表演语境中生成,为渲染仪式气氛,对仪式参与者的身心施加相应影响,以达到特定的仪式文化功能的一种音声形态.国外关于仪式音乐的研究最早基于民族学或人类学者对仪式的研究,主要涉及了仪式音声的形态、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的探讨.国内学界关于仪式音乐研究大致分为音乐资料集成期、音乐形态分析期与民族音乐学探究期三个阶段.当前,关于仪式音乐的性质、范畴、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等学术认知仍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论与方法论体系仍有待更新,仪式音乐研究亦面临新的学术转向.新文科背景下,仪式音乐研究必然主动接纳观念层与学统层的全面开放,适应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深度变革,这对于当下民族音乐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之下,应当重新认识和理解民族与民族艺术.在当下重提民族艺术学学科建设问题正是建立在对于以往学术研究的反思基础之上的.民族艺术学作为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合法性首先就必须以围绕基本概念的学术理念作为基础,对于围绕“民族”的分类概念有更为包容和更为动态化的理解,对于民族艺术研究所处的历史与现实处境有纵贯性的认识.民族艺术学在当下之所以能够建构、之所以具有重要价值,必须和这些新的理解和认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当下和未来中国艺术学和民族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以学术问题为核心的
在全球化和“中国崛起”两大基本历史坐标上,中国民族艺术学学科要坚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崛起,服务于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服务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科价值取向.中国民族艺术学主要研究各民族艺术“中国性”或“中华民族性”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机制及其规律.具体到少数民族艺术层面,中国民族艺术学既要研究各少数民族艺术的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研究艺术的“中国性”或“中华民族性”的艺术征象、构建逻辑、表达逻辑、审美逻辑.中国民族艺术学学科建
“头大身细”问题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应该以电影共同体美学作为方法论,促进中小成本影片的高质量发展.对2017年以来票房超5亿元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共同体美学就是中小成本影片得以成功的实践智慧.这一智慧集中体现在电影与观众间共同体关系的建立,即电影创作高度尊重观众之共同共通性.具体说来,在题材内容上追求“共情”,应接地气、接人气,切中观众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心理;在类型实践方面追求“共乐”,应坚持守正与创新,重视观众“娱乐与宣泄”的普遍性观影需求;在精神主旨上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