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迈入信息时代,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突现出了实用性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所以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青睐。职业教育随着我国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了人才培养的摇篮。职业教育肩负着输出高技能、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就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趋势看,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对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的最有力的智力支持;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入世后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分工,我国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工业化的进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发展方针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应用性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作用,我们必须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
因此,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真正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教育类型,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认清不足,积极改革,抓住主方向,使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1.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满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技术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这充分说明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共识。就业岗位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总体上看,中国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与就业岗位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基本问题,培养出的人才是不能适用于工作岗位的,职业教育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要为行业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新形势下建立校企合作的意义所在。1999年,教育部与有关行业部门共同建立了3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就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即将启动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在全国将确定420多个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与1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合作,2003~2007年共输送毕业生607人,共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200万人次。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职业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同时企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应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职业教育院校要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根据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要把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不断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开发改革
现在职业教育课程存在很多问题: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缺乏实用性;课程呈现方式呆板;课程内容缺乏范例性;课程中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等。针对以上的问题,职业教育急需改革,无论是教学,还是从课程设置都需要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革,尤其是课程开发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树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程开发确定课程目标时,首先要满足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谋取更好发展的目的,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强化这种观念意识,就要通过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再考虑学习者自身的素质,课程专家的建议以及国家地方教育方针和政策、学校的条件等,确定出明确的课程目标,这种突出的就业导向性,应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
(2)改革课程内容。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结果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知识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整合。这里应是最需要避免学科本位、学科知识系统化完整化的。现实中,人们往往认为有了能力分析和能力标准了,就是能力本位了,但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实际还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学科本位确定课程内容。而还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很多理论工作者都提出了课程整合的一些原则,然后按其原则将所有好的东西整合起来可能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集合体。而对于实际教学工作者,这种完美的集合体往往是一种终生追求而无法实现的理想,同时如果整合得不好还可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预想不到的麻烦和困难。所以整合的关键是要深入分析被整合内容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有取有舍,抓住主要矛盾,形成有机整合。关于实践课程的能力训练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确定核心技能和一般技能分层次进行不同的训练。而课程内容中的职业态度和素质内容,决不是仅仅开几门课程,而是应贯穿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精心地设计,使其能够确保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3)改革课程结构。在实施能力本位课程时,在课程结构上大都体现出模块化特征,这反映了模块化课程结构对能力本位课程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能力本位课程的需要;有利于职业教育课程的稳定和高质量地实施;以及具有灵活、开放性,可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尽管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可以与相同或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从而组合成指向更大培养目标的完整的课程模块。所谓课程模块,其实质是低于专业课程和高于科目课程的专业领域相近的一组知识能力课程体系,它可以由若干门科目课程组成。同时它也是构成课程结构框架的基本单元,不同的课程模块可以组成不同的课程结构,但基本单元(课程模块)的内容不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如何构造较适于我国国情的课程模块,否则很难突破学科模式下的老三段式课程结构。
(4)创新科目课程形式。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这就需要改变学科本位较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如采用实验课程、面向企业的课程、面向证书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等。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达到最佳效果。
(5)改善教育方法。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将选择并组织好的课程内容付诸实践,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与学科本位课程相比,不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师资与学校的设施以及行业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的是,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在多种课程形式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此外,采用灵活的选课制和学分制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来组织实施课程的重要方面。
(6)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可提供课程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依据。
3.改进和加强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德育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确定德育课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需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思想的侵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协作精神、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并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使教育内容具体化。职业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
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德育课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加强德育课教材改革和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德育课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就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趋势看,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对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的最有力的智力支持;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入世后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分工,我国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工业化的进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发展方针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应用性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作用,我们必须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
因此,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真正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教育类型,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认清不足,积极改革,抓住主方向,使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1.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满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技术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这充分说明使学生获得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达成广泛共识。就业岗位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总体上看,中国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与就业岗位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基本问题,培养出的人才是不能适用于工作岗位的,职业教育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要为行业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新形势下建立校企合作的意义所在。1999年,教育部与有关行业部门共同建立了3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就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即将启动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在全国将确定420多个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与1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合作,2003~2007年共输送毕业生607人,共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200万人次。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职业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同时企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应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职业教育院校要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根据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要把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不断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开发改革
现在职业教育课程存在很多问题: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缺乏实用性;课程呈现方式呆板;课程内容缺乏范例性;课程中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等。针对以上的问题,职业教育急需改革,无论是教学,还是从课程设置都需要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革,尤其是课程开发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树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程开发确定课程目标时,首先要满足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谋取更好发展的目的,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强化这种观念意识,就要通过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再考虑学习者自身的素质,课程专家的建议以及国家地方教育方针和政策、学校的条件等,确定出明确的课程目标,这种突出的就业导向性,应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
(2)改革课程内容。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结果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知识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整合。这里应是最需要避免学科本位、学科知识系统化完整化的。现实中,人们往往认为有了能力分析和能力标准了,就是能力本位了,但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实际还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学科本位确定课程内容。而还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很多理论工作者都提出了课程整合的一些原则,然后按其原则将所有好的东西整合起来可能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集合体。而对于实际教学工作者,这种完美的集合体往往是一种终生追求而无法实现的理想,同时如果整合得不好还可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预想不到的麻烦和困难。所以整合的关键是要深入分析被整合内容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有取有舍,抓住主要矛盾,形成有机整合。关于实践课程的能力训练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确定核心技能和一般技能分层次进行不同的训练。而课程内容中的职业态度和素质内容,决不是仅仅开几门课程,而是应贯穿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精心地设计,使其能够确保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3)改革课程结构。在实施能力本位课程时,在课程结构上大都体现出模块化特征,这反映了模块化课程结构对能力本位课程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能力本位课程的需要;有利于职业教育课程的稳定和高质量地实施;以及具有灵活、开放性,可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尽管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可以与相同或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从而组合成指向更大培养目标的完整的课程模块。所谓课程模块,其实质是低于专业课程和高于科目课程的专业领域相近的一组知识能力课程体系,它可以由若干门科目课程组成。同时它也是构成课程结构框架的基本单元,不同的课程模块可以组成不同的课程结构,但基本单元(课程模块)的内容不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如何构造较适于我国国情的课程模块,否则很难突破学科模式下的老三段式课程结构。
(4)创新科目课程形式。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这就需要改变学科本位较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如采用实验课程、面向企业的课程、面向证书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等。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达到最佳效果。
(5)改善教育方法。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将选择并组织好的课程内容付诸实践,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与学科本位课程相比,不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师资与学校的设施以及行业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的是,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在多种课程形式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此外,采用灵活的选课制和学分制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来组织实施课程的重要方面。
(6)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可提供课程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依据。
3.改进和加强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德育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确定德育课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需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思想的侵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协作精神、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并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使教育内容具体化。职业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
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德育课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加强德育课教材改革和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德育课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