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青少年美好的学习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中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执教者如能正确引导,把读书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失为一种促进。
一、设计课文中的导语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语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础的话,教师在备课时要理解作者内含的情感,精心设计起始课,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不可抑制的审美期待。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先渲染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或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一开始就置于美的氛围之中;还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巧妙设置悬念诱发审美注意,引起他們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称象》一课时,先让学生想一下在动物园中看到的大象的庞大,再启发学生设想称此物体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后,教师引出课题,指出课文中曹冲称象的办法不是用秤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而是用别的方法进行的。此时,学生肯定会急于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也时常使人感到美。如《桂林山水》中“静、清、绿”三个字,它们都是一般的词语,但在作者的笔下就体现了一种形象美。“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砂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都是赞美的语言,它写出了江水纯净的质地,使人美感更浓。接着,作者又用“奇、秀、险”,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在描写山的奇异形状时,说它“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一连三个比喻句,构成了短语的排比,既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又使所状之物形象逼真。在描写山的险势时,说它“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危峰多么险啊!给人一种壮丽之美,这是语言之美。是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美的享受。
语言之美,来之于美的思想、美的情操。《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全篇没有锦秀山河的景色描写,只有老班长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在红军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路途中他用缝衣针自制成鱼钩,每天在宿营地附近找水塘钓鱼给伤员滋补身子,自己却背着病号吃草根和病号吃剩下的鱼骨头。这样日复一日,老班长瘦得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最后竟倒在鱼塘边而没有起来。老班长为了同志,把温饱、生存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饥饿、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无私的品格,是多么的美啊!老班长的高尚人格,作为榜样将会大大地鼓舞、鞭策学生去创造新的生活。
三、体验深刻感人的社会美
学生认识到社会美要比认识自然美要难得多,而课文中对社会生活美的展示更为丰富深刻,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好的心灵。社会环境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行为表现又是社会面貌和道德规范的再现,学生是在直接与间接认识社会和人的实践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并从中逐渐养成自己爱憎的情感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注意环境和人物行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你看《挑山工》表现的劳动的美以及劳动者的人格美,《飞夺泸定桥》一文所展示的激动人心的社会斗争美,更有大量的课文所歌颂的伟人、英雄、科学家等闪耀着灿烂光辉的理想美、人性美、人格美,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令人激动不已、感动不止。周恩来的鞠躬尽瘁,董存瑞的英勇献身,方志敏的威武不屈,李大钊的临危不惧,夏明翰的浩然正气,可谓光照日月、感动天地。这些,只要我们做教师的能让学生去感受、体味,就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感受,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
四、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涵美
小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有较大的距离,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语感,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心领神会,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善于顺藤摸瓜,设置一定层次的问题,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引导学生想一想,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当时情景怎样?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觉?当火柴熄灭时,小女孩却仍在又冷又饿之中,再联想一下那个大年夜她是如何度过的?这一连串的问题,经过思考,能使学生领悟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由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从而体会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并激励人们去开创新的幸福生活。
小学语文课文中,处处有美育的因素,只有把美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做到相互渗透,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在美的熏陶中逐步健康成长。
一、设计课文中的导语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语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础的话,教师在备课时要理解作者内含的情感,精心设计起始课,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不可抑制的审美期待。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先渲染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或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一开始就置于美的氛围之中;还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巧妙设置悬念诱发审美注意,引起他們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称象》一课时,先让学生想一下在动物园中看到的大象的庞大,再启发学生设想称此物体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后,教师引出课题,指出课文中曹冲称象的办法不是用秤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而是用别的方法进行的。此时,学生肯定会急于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也时常使人感到美。如《桂林山水》中“静、清、绿”三个字,它们都是一般的词语,但在作者的笔下就体现了一种形象美。“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砂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都是赞美的语言,它写出了江水纯净的质地,使人美感更浓。接着,作者又用“奇、秀、险”,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在描写山的奇异形状时,说它“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一连三个比喻句,构成了短语的排比,既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又使所状之物形象逼真。在描写山的险势时,说它“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危峰多么险啊!给人一种壮丽之美,这是语言之美。是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美的享受。
语言之美,来之于美的思想、美的情操。《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全篇没有锦秀山河的景色描写,只有老班长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在红军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路途中他用缝衣针自制成鱼钩,每天在宿营地附近找水塘钓鱼给伤员滋补身子,自己却背着病号吃草根和病号吃剩下的鱼骨头。这样日复一日,老班长瘦得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最后竟倒在鱼塘边而没有起来。老班长为了同志,把温饱、生存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饥饿、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无私的品格,是多么的美啊!老班长的高尚人格,作为榜样将会大大地鼓舞、鞭策学生去创造新的生活。
三、体验深刻感人的社会美
学生认识到社会美要比认识自然美要难得多,而课文中对社会生活美的展示更为丰富深刻,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好的心灵。社会环境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行为表现又是社会面貌和道德规范的再现,学生是在直接与间接认识社会和人的实践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并从中逐渐养成自己爱憎的情感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注意环境和人物行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你看《挑山工》表现的劳动的美以及劳动者的人格美,《飞夺泸定桥》一文所展示的激动人心的社会斗争美,更有大量的课文所歌颂的伟人、英雄、科学家等闪耀着灿烂光辉的理想美、人性美、人格美,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令人激动不已、感动不止。周恩来的鞠躬尽瘁,董存瑞的英勇献身,方志敏的威武不屈,李大钊的临危不惧,夏明翰的浩然正气,可谓光照日月、感动天地。这些,只要我们做教师的能让学生去感受、体味,就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感受,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
四、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涵美
小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有较大的距离,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语感,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心领神会,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善于顺藤摸瓜,设置一定层次的问题,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引导学生想一想,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当时情景怎样?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觉?当火柴熄灭时,小女孩却仍在又冷又饿之中,再联想一下那个大年夜她是如何度过的?这一连串的问题,经过思考,能使学生领悟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由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从而体会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并激励人们去开创新的幸福生活。
小学语文课文中,处处有美育的因素,只有把美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做到相互渗透,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在美的熏陶中逐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