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heng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青少年美好的学习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中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执教者如能正确引导,把读书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失为一种促进。
  一、设计课文中的导语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语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础的话,教师在备课时要理解作者内含的情感,精心设计起始课,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不可抑制的审美期待。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先渲染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或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一开始就置于美的氛围之中;还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巧妙设置悬念诱发审美注意,引起他們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称象》一课时,先让学生想一下在动物园中看到的大象的庞大,再启发学生设想称此物体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后,教师引出课题,指出课文中曹冲称象的办法不是用秤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而是用别的方法进行的。此时,学生肯定会急于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也时常使人感到美。如《桂林山水》中“静、清、绿”三个字,它们都是一般的词语,但在作者的笔下就体现了一种形象美。“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砂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都是赞美的语言,它写出了江水纯净的质地,使人美感更浓。接着,作者又用“奇、秀、险”,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在描写山的奇异形状时,说它“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一连三个比喻句,构成了短语的排比,既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又使所状之物形象逼真。在描写山的险势时,说它“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危峰多么险啊!给人一种壮丽之美,这是语言之美。是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美的享受。
  语言之美,来之于美的思想、美的情操。《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全篇没有锦秀山河的景色描写,只有老班长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在红军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路途中他用缝衣针自制成鱼钩,每天在宿营地附近找水塘钓鱼给伤员滋补身子,自己却背着病号吃草根和病号吃剩下的鱼骨头。这样日复一日,老班长瘦得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最后竟倒在鱼塘边而没有起来。老班长为了同志,把温饱、生存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饥饿、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无私的品格,是多么的美啊!老班长的高尚人格,作为榜样将会大大地鼓舞、鞭策学生去创造新的生活。
  三、体验深刻感人的社会美
  学生认识到社会美要比认识自然美要难得多,而课文中对社会生活美的展示更为丰富深刻,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好的心灵。社会环境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行为表现又是社会面貌和道德规范的再现,学生是在直接与间接认识社会和人的实践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并从中逐渐养成自己爱憎的情感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注意环境和人物行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你看《挑山工》表现的劳动的美以及劳动者的人格美,《飞夺泸定桥》一文所展示的激动人心的社会斗争美,更有大量的课文所歌颂的伟人、英雄、科学家等闪耀着灿烂光辉的理想美、人性美、人格美,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令人激动不已、感动不止。周恩来的鞠躬尽瘁,董存瑞的英勇献身,方志敏的威武不屈,李大钊的临危不惧,夏明翰的浩然正气,可谓光照日月、感动天地。这些,只要我们做教师的能让学生去感受、体味,就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感受,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
  四、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涵美
  小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有较大的距离,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语感,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心领神会,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善于顺藤摸瓜,设置一定层次的问题,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引导学生想一想,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当时情景怎样?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觉?当火柴熄灭时,小女孩却仍在又冷又饿之中,再联想一下那个大年夜她是如何度过的?这一连串的问题,经过思考,能使学生领悟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由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从而体会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并激励人们去开创新的幸福生活。
  小学语文课文中,处处有美育的因素,只有把美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做到相互渗透,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在美的熏陶中逐步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提出,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新课程的改革相互呼应,再一次将“智能”置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及时地唤起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知識的主要价值在于“解冻问题”,只有智能得到了发展的人,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观点和实践的问题, 并结合实例论述了如何将该理论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整合
期刊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音”的行进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和心灵的感受,从而提高人的身心素质。   在音乐教学中一般是通过学生的“听”、“看”、“悟”来增强教学的效果。而这些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否则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激发兴趣”。若教音乐仅仅让学生依赖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内容的学习,那只能把学生带入枯燥无味的文字怪圈当中,使学生逐
期刊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中,现代教育技术有哪些优势呢?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信息技术把过去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
期刊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和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操作,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
期刊
摘 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旗帜下,各个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着探索。在职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这就要求政治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欣然地接受,让愉悦性原则充分体现在课堂之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 愉悦性原则 运用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相对而言比较抽象,趣味性不足。如果教师不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的精髓是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而在现实中又确有一部分在某方面落后或暂时落后的学生,本文通过阐述教育工作者如何进行赏识教育,以期让这部分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赏识中实现转化,并取得全面的进步。  关键词:闪光点 “后30%学生” 转化 赏识教育 应用    为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捕捉“后30%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赏识教育,适时进行教育转化。 
期刊
从参加一系列新课程改革培训,到现在经过快三年时间的教学实践,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新课改确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师生带来了新的体验。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一门传统的薄弱学科,如何在实施新课改后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来谈谈对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认
期刊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
期刊
摘 要: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要求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使是历史教学也不排除在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中学历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功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指导,从而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 创新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