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决策和实际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教师的决策和实际表现又受到内在因素,如教师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和反思能力等自身条件和外在教学环境,如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政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类型、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决策;实际表现;自身条件;教学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受其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其中,自身条件包括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和反思能力等,而外在环境主要是指教学环境,如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政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类型、师生关系等等。
1. 自身条件就是内因,内因起主要作用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身的本职工作,在实践中,我们尽心尽责,乐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同时我们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且要好学不倦,积极进取,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不断地获取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能力,不断完善自身。同时还要乐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最新信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基础上把学生教育为有知识,有才干的一代新人。
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应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对此,我们把教师知识视为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并将它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1)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英语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2)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究竟哪种方法最适合于某一特点的教学过程,则需要教师去探索、尝试,经过具体实践,吸取成功因素,放弃失败的做法,然后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就成了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经验。有很多老教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有效地组织教学,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4)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去遵循教育的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并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再次,思维特质也同等中要,我们在新形式下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以促进思维品质的提高。
然而,教师反思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意识、加强理论修养、丰富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有利的科研阵地,养成积极思索教学问题的习惯,并要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积极总结经验,敢于吸取教训,并能不断通过自身的业务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培养自己的借助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2. 外在环境即教学环境,是外因,对教学中的决策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环境,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即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上逐渐树立了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教师地位有所提高,在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社会环境下,同时拥有良好的教育政策、教育教学秩序和得力的教育教学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信心和质量,对教学决策和实际表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当前一些相关的教育政策或培训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制度为教师教学内容的确立提出了要求,基层中小学教师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去,这将需要他们更快的适应和更多的劳动,不断地调整思维模式,努力地学习新课改的内容,将其精神更好的贯彻落实,以确保教学成绩的提高。
而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等。
教师的心理特征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当今的教师评价制度,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的做法是不全面的,至少是不科学的。另外像职称评定、教师考核等方面也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就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实际表现。
而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对该科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基础水准、所教学生对该科知识的反应能力和应变灵活性、所教学生对该科知识的兴趣和对教师实际教学方法和能力的认可度、所教学生和该科教师的配合默契程度等的心理表现。
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总之,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只要两者有机适度地结合,内外兼修,里外兼顾,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达到最佳效果。
收稿日期:2012-04-05
【关键词】决策;实际表现;自身条件;教学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受其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其中,自身条件包括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和反思能力等,而外在环境主要是指教学环境,如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政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类型、师生关系等等。
1. 自身条件就是内因,内因起主要作用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身的本职工作,在实践中,我们尽心尽责,乐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同时我们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且要好学不倦,积极进取,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不断地获取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能力,不断完善自身。同时还要乐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最新信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基础上把学生教育为有知识,有才干的一代新人。
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应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对此,我们把教师知识视为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并将它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1)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英语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2)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究竟哪种方法最适合于某一特点的教学过程,则需要教师去探索、尝试,经过具体实践,吸取成功因素,放弃失败的做法,然后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就成了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经验。有很多老教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有效地组织教学,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4)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去遵循教育的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并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再次,思维特质也同等中要,我们在新形式下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以促进思维品质的提高。
然而,教师反思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意识、加强理论修养、丰富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有利的科研阵地,养成积极思索教学问题的习惯,并要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积极总结经验,敢于吸取教训,并能不断通过自身的业务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培养自己的借助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2. 外在环境即教学环境,是外因,对教学中的决策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环境,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即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上逐渐树立了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教师地位有所提高,在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社会环境下,同时拥有良好的教育政策、教育教学秩序和得力的教育教学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信心和质量,对教学决策和实际表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当前一些相关的教育政策或培训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制度为教师教学内容的确立提出了要求,基层中小学教师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去,这将需要他们更快的适应和更多的劳动,不断地调整思维模式,努力地学习新课改的内容,将其精神更好的贯彻落实,以确保教学成绩的提高。
而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等。
教师的心理特征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当今的教师评价制度,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的做法是不全面的,至少是不科学的。另外像职称评定、教师考核等方面也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就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实际表现。
而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对该科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基础水准、所教学生对该科知识的反应能力和应变灵活性、所教学生对该科知识的兴趣和对教师实际教学方法和能力的认可度、所教学生和该科教师的配合默契程度等的心理表现。
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总之,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只要两者有机适度地结合,内外兼修,里外兼顾,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达到最佳效果。
收稿日期: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