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后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w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鲁洁教授说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我们这门课的改革不能到此为止,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促使人们去过一种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品德教学应紧紧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应该将品德课向课外延伸,向儿童的生活延伸。作为延伸的首要方式就是作业。
  说起作业,很多人自然会想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作业,随手一翻学生的家校联系本,所看到的也是抄写生字单词,完成数学练习等类型的作业,很难寻觅到品德课的作业。那么,品德课需要作业吗?回答是肯定的,品德课需要有像其他学科一样精心设计的作业,而且这个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可以“将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这样好的课后延伸措施,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却不重视呢?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又兴趣索然呢?为什么每次收品德课的作业永远是收不齐的呢?为什么品德作业总给人以“鸡肋”之感,不做可惜,做了无效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上的认识
  1.教师角度
  长期以来,我们对德育课堂的研究很多,但对德育作业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所以首先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并没有把品德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作业来布置,品德课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研究课堂和教材上,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但对于课后的作业却认为不值得一提,虽然也会进行一定的指导、讲解和反馈,但是什么时候看到过有老师追着学生屁股后面催交品德作业的呢?
  2.学生角度
  教师的不重视、学校的不重视,连带而来的就是学生的不重视、家长的不重视。品德作业老师不催交,即使没做也不会被惩罚,而品德作业的完成却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动脑筋的,于是两相比较,很多学生,甚至平时很听话、很好的学生也会偷偷懒,钻钻空子。
  笔者对于上个学期的品德作业做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其中每次都认真完成的几乎没有,每次都完成的只占全班人数的50%,也就是说只有一半学生不仅从课堂上吸收知识,更把学到的东西延伸到课外;而还有一半学生却没能从课后延伸中获得有效提高。
  二、作业内容及布置上的问题
  品德课的课后作业以实践、调查、研究为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还需要家长、老师的指导、配合,需要同伴的合作,所以完成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和家长并没有很多的时间来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放到节假日和休息日才能完成,如果教学和作业的布置在时间上发生冲突,也经常会造成学生在作业上的缺失。同时,有些品德课的作业不太贴近学生的生活,几乎没有完成的可能性。比如,让学生去参观工厂,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让学生去帮助社区有困难的老人,这些作业在现阶段、现在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学生要很好地完成的可能性不大。
  三、老师在作业指导上的问题
  品德课的作业和语文数学作业不同,大部分作业是实践、调查的作业,学生拿到这样的作业首先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他不知道该怎样去完成这样的作业。这个作业不是抄抄写写、猜猜想想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在非常仔细且有条理地指导下才能有效理清其中层次的。但是,我们的大部分老师并没有把作业指导作为课堂上重要的一环来讲解,同时有些调查、研究,我们的老师都不是很清楚怎样去做才能做得既简便又有效,所以,常常会使得作业完成和我们的预期相差较远。
  四、作业评价上的问题
  首先,简单的优秀、良好是我们现阶段作业评价的主要方式,但是,这样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为它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的、非主体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使本来应有的学习兴趣、冲动、进取欲望在不经意间被抹杀了。
  其次,没有完成作业的后续措施在品德学科很少见,而优秀作业的奖励机制也没有在品德课体现,久而久之,积极性消退,惰性增强,此消彼长,品德课课后延伸的有效性更加堪忧了。
  那么,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呢?
  一、认识的深刻深入
  1.提高教师的认识
  首先结合《品德学科课程标准》,深入学习领会其关于培养学生品德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总体设计思想;其次,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的思想发生转变;最后,通过学生教师间的互相交流,对品德作业的设计、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集思广益,各尽其才,能够对品德作业有效性的提高产生积极而良好的影响。
   2.寻求家长的支持
  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的重视,所以,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教师应向家长们说明学生完成品德作业的程序,同时鼓励家长为有效的品德作业献计献策。品德作业不求多,但求精,每星期可布置一次德育作业。如果是要求学生在家完成的德育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在品德作业完成时必须要有家长的签名。此外,还可以设计一张表,上面记录着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情况,每天放学后带回家,由家长过目并签名,这样就把家庭和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除了对作业进行反馈后,还形成了家校的合力,在学生的品德养成过程中,为良好的习惯保驾护航。
  二、设计高效
  作为新课程,它非常强调重视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作为品德学科也要符合这一原则,所以品德作业设计可以从童年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同时品德作业又和语数作业不同,它不要求对知识进行反复巩固,记忆再现,而更注重实践性,是一种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作业,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作业,是一种长知识、长德性、长智慧的作业。
  1.品德作业应该是学生愿意完成的作业
  我们的生活赋予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贴近生活,激发兴趣,这样的作业有人会拒绝吗?
  有位教师在教学《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时,在课前布置一项作业:周末,和家长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并把你找到的春天用你喜欢的方式带回来给我们大家(可以拍摄、画画、写作等等)。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向小伙伴交流。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照片,有图画,有观察记录……走进大自然、郊游、亲子游,哪个学生会不喜欢?
   2.品德作业应该是学生能够完成的作业
  从学生的年龄、家长的情况、达成目标的不同,应该给予学生能够完成的作业。在教学《社区文明》一课时,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怎样与邻居相处,大家气氛热烈。下了课,可能学生仅仅把这样的活动当做一场热闹的游戏。为了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可以以学生主动跟邻居打招呼作为延伸的着落点,让学生每天和邻居打个招呼,打过了就画张笑脸,鼓励自己主动问好,学会与人相处。每天对照、每天小结,让学生学会反省自己。一周后,让学生诚实地反省自己:我为邻居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完成,方才真正实现了该堂思品课的教学目的。
  逐步深入,从学生能够做到的事——和邻居打招呼入手,让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础上,向上发展,给予更高的要求。
   3.品德作业应该是学生能深入生活的作业
  学而能致用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做而有所得的作业才是有效的作业。能致用的知识来自生活,有所得的地方就是社会。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他最终要回到社会中去,如何才能让他们积极融入到这个社会,健康、快乐、安全地生活是品德课永恒的话题。一份优秀的作业能使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的知识培养转向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真正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从学习《集体处处有规则》为例,课堂上学生已认识到一些集体生活需要遵守的规则。为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后延伸作业:
  做一个讲规则的人
  根据表格,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出经常去的公共场所所要遵守的规则,如:游乐园,商场,电影院,公园……让学生按规则进行活动并作自评,从而让学生真正遵守集体生活中的规则,做一个讲规则的人。
  三、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1.指导完成作业的步骤
  给学生一份明确的完成作业的过程说明,细致地列出要完成哪几点,如果是调查研究,那么要调查什么?从哪些角度调查?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结果?类似于这样具体而明确的步骤方法指导,能让学生少走弯路,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也给予了他们一种方式方法的指导,为高年级能够独立自主地调查研究奠定基础。
  2.指导完成作业的合作方法
  很多品德作业是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在合作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值得借鉴、引发思考的地方?小组应该怎样分工?怎样合作?怎样寻求小组成员的全力投入?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经过教师的指导,不仅能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更能提高作业完成的品质,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组织能力的机会。
  3.指导如何寻求帮助
  家长是完成品德课作业必不可少的“资源”,同时学生还可能要求助于各种各样的工具、老师、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如何从他们身上寻求帮助。
  四、评价是合理有利的
  1.改结果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表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自信心。而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必须调整评价方式,把高高在上、以权威自居的评价方式,化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评价方式。批阅作业的方式更要充分渗透新课程理念,积极创新,大胆探索,真正体现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所以,我们要把平时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与学生的过程评价标准统一起来,在过程学习中,给出一种积极的引导,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行为,关注平时的成长点滴,把成长的过程纳入到学期终结性评价中来。这样,学生的学习行为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会把作业当成学习的成果,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所以,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评价方式。
  2.结合几种方式的评价
  (1)通过对“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2)三方共同评价。老师的指导是学校对完成作业的支持,家长的监督是家庭对完成作业的支持,自己的努力、毅力、智慧、坚持是自己对完成作业的支持,三方面构成了作业的三角,那么是否也可以让这三角同时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来呢?
  (3)延迟评价。语数作业做错了可以订正,可以修改,然后老师才给予分数评价,那么,品德作业呢?它是否也需要让学生得到改正、改进、甚至是重来的机会呢?
  (4)通过以上几点思考,我从“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入手,逐步探索实践,自己摸索并形成了一个专门针对学生平时品德与生活作业的简易评价方案。
  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首先由学生进行自评,包括对作业结果的评价、对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的评价;其次由家长进行评价,使其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有深入的了解;最后由老师对作业进行分项评价后再总结评价。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允许同学自己挑选老师评价的时间(不超过一周),也就是在班级反馈、说明后,允许同学在规定范围内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改进。
  在评价实践一段时间后,我经常看到学生之间在交流,也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品德与生活作业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初步进行自我分析、反思,能慢慢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提高了。
  品德作业可以架起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就形成了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机制。
其他文献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细节是构成课堂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其中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关注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品质,更是细化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依据和指导,重建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而且
为进一步优化作动筒式双级延伸喷管的设计参数,需要对延伸喷管展开的全过程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与仿真。针对作动筒式双级延伸喷管采用燃气发生器展开的工况,通过在Matlab/Sim
近年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在诸多“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无”:即无语、无为、无位。本文立足于感受性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三无”现象,进行探讨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不能“无语”——要有充分的语言训练    有位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围绕着“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阅读,然
目的:探究过表达miR-125a-5p抑制结肠癌的机制及其对移植结肠癌裸鼠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基因预测软件TargetScan、miRanda和TarBase筛选出miR-125a-5p的靶基因STAT3;miR-
对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有具体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5万”“40万”“100万”这些数量都是课外阅读的“底限”,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达到的最低标准。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的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在哪里?突破瓶颈的对策是什么?为此,笔者进行了认真细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做了四个方面的概述:1.分析论述了
设计思路:新课标中提出了一个新名词——语文素养。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呢?我觉得以往被我们忽视的练习课教学恰恰是一个能促进学生语
文言文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结晶的载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是民族精神传承之根。如何有效地引导着 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微言精义,培养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功底,从而提高
皮亚杰建构论在哲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同化与适应理论被心理学界、哲学界充分肯定。建构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的认识当成建构的过程,人在活动的基础上,以原有的图
【正】 一、我国对外金融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左”的思想影响下,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范围很狭窄,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对外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