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歆其香”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忠莲,1918年9月14日生于广东顺德,幼小天资聪慧,好学上进。1936年冯忠莲进入天津女子师范学校。功课名列前茅,尤其痴迷画画。后师从著名画家陈少梅先生,又向书法家吴玉如先生学习诗文与书法,在绘画、书法与文学素养上均受到很好的熏陶。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砺练,她最终成为新中国古画临摹复制的开拓者、杰出的女画家。她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是传承祖国古老文化的一生。
  
  辅大高材美术“女状元”
  辅仁大学是上个世纪北京一所综合性名牌大学,1938年,首次招收女生20名,冯忠莲以优异成绩考入辅大美术系。
  初入学时,辅大美术系主任溥雪斋先生便急匆匆走进教室,寻找冯忠莲,不知情的她吓了一跳。溥先生亲切地夸赞道:“你的晋唐小楷写得太好了!我太喜欢了!”并让她坐下。原来,入学考试有绘画及书法两项内容。冯忠莲画的是竹子,并以“唐人写经”为基础,掺入倪云林笔意,写了“春眠不觉晓”等几首唐诗。溥先生看后极为满意,于是想先睹学子为快,竟直奔教室来寻冯忠莲。
  当时辅大美术系坚持“介绍西方先进科学,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办学宗旨,中西画并重,有许多画坛名宿教授中国画技,如溥松窗先生教山水,汪慎生先生教花鸟,陈缘督先生教人物,启功先生教中国美术史,溥雪斋先生亦亲自授课。此外,学生还要学素描、速写、水彩、油画等西画技法及西画美术史。冯忠莲珍惜光阴,利用一切机会向各位师长学习;作业考试,更是一丝不苟,成绩都是优等。教过她的老师都喜欢她,溥先生认为她天分高,格外偏爱,每次上课总要到冯忠莲画桌前指点迷津,传授心得。除课内随名师学习,冯忠莲还不忘课余时间借鉴陈少梅先生的画技,经常利用星期日临习陈先生的工笔画,因此画技进步特别快。
  在辅大三年学习,她皆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受到学校褒奖,免交全部学费,校长陈垣先生每年都亲自给她颁发奖章奖状,这在当时女生中是惟一的,因此冯忠莲被誉为辅大美术系的“女状元”。
  
  梅莲并蒂独扛生活重担
  1941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华北,学生毕业很难找到工作,辅大毕业后的冯忠莲,通过父亲的关系做了一名小学教师,虽然工作性质与绘画无关,但她始终没有搁下画笔。
  在长期向陈少梅学习丹青过程中,俩人有了感情,尽管陈少梅带了四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外加年迈的母亲,冯忠莲还是义无反顾地和他结为伉丽。新中国成立后,冯忠莲满怀喜悦投入了新生活。在教学上,她被评为天津市模范教师;绘画上,她创作的《江南春》、《涛声》参加了全国第一、二届美展,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最早的会员之一。由于立群女士题签的《中国女画家作品选》中,收入了冯忠莲创作于1978年的画作《山水》,在中国妇女代表团赴美时,这幅作品与王叔晖的《嫦娥奔月》,被做为国礼送给了美国卡特总统夫人。
  1953年冯忠莲随丈夫来到北京。陈少梅为了安心作画,把子女安排到湘乡会馆,由奶奶照顾,他和冯香莲赁屋而居。他们稍有时间便来南城看望奶奶和孩子们,带他们去买衣服、文具,高兴地听兄妹们讲自己的故事。
  1954年中秋前夕,陈少梅揣着两个干馒头去湘乡会馆看望老母亲,不料在老母亲面前突然倒下。等冯忠莲请来大夫,陈少梅的心脏已停止跳动。陈少梅的英年早逝,顷刻间给一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年仅35岁的冯忠莲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羸弱的肩膀独自扛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冯忠莲月薪88元,这在当时已不算低了,但上有婆婆、姑姑,下有四个孩子,挤在一间35平方米房子里的七口之家,全靠她一人负担。
  
  春蚕吐丝摹鸿图
  新中国古画临摹是从荣宝斋开始的。1954年3月,冯忠莲应聘到荣宝斋临摹古画,刚到荣宝斋,就被经理侯恺派到沈阳的东北博物馆(今辽宁博物馆),搞临摹锻炼。冯忠莲便和画家金振之、陈林斋、于非■等在东北博物馆开始了临摹古代名画的工作。她这一时期临摹古画的代表作是《宋赵佶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冯忠莲先后在荣宝斋、故宫博物院从事临摹复制工作,一干就是30年。作为新中国古画临摹复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大量的古画临摹本从她的笔下诞生。
  由于荣宝斋木版水印的需要,她还临摹过宋代《洛神赋图卷》、《宋人画页》、明代仇英的《白马如风疾图》、蓝英的《山水》、清代袁耀的《万松叠翠图轴》以及一些现代名画家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末,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的支持下,故宫和荣宝斋联手,一场更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古画临摹展开了,直到“文革”开始这一工作才被迫中断。1973年,为了临摹复制《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冯忠莲与刘炳森等一批专家从“五七干校”被召回故宫,又重新开始临摹工作。
  冯忠莲在古画临摹复制方面的代表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此图是我国历史上不朽的绘画珍品。它是一幅设色绢本长卷,宽24.8厘米,长528厘米,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风情。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画有550余人,牲畜60多头(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20多栋。如此复杂的内容,全是通过变化丰富的线条来表现的,其中精细的程度,甚至连船钉、席设都丝丝可见,实在是历代古画所罕见。更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极为妥贴,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繁而不杂,多而不乱。于后世临摹者来说,无疑是对其画功、眼力和悟性的极大考验。
  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妥善保存这幅艺术珍品,为世人观赏,决定复制此画。1960年,还在荣宝斋工作的冯忠莲就接受了这项任务。
  当时冯忠莲家住宣武门外烂漫胡同35号,从家到故宫乘车约一个小时。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总是第一个赶到故宫上班。她甘于寂寞,在临摹室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一干就是一天。有时由于画幅宽,无法坐着画,只好趴着画,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她估计,就这样也得用四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临摹任务。
  可是,临摹了不到两年,她就不得不回到河南农村搞“四清”,“四清”后回京仅临摹了几天,“文革”便开始了,工作被迫中断。在以后漫长的10年中,冯忠莲对自己所受的大小冲击,都没有放在心上,却没有一天不为她的《清明上河图》焦虑惋惜,她经常念叨:“临摹不完《清明上河图》太可惜了,既愧对古人,也对不住后人啊。”
  1976年,冯忠莲从干校回来,正式调入故宫工作。她又获准继续临摹《清明上河图》,这迟迟未能实现的心愿竟让她兴奋得几天不能平静。她清楚自己已经年近花甲,患有高血压和眼底血管硬化症,臂力也大不如前,为赶时间,她经常藏起全休假条,带病工作。家里人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她却说:“我临摹的时间不多了,要尽量抢回一点时间,只要能完成《清明上河图》,就是死也无憾了。”
  谁曾想,原来临摹的那部分绢面,色彩起了变化,要新旧部分色彩衔接得不露痕迹很不容易。冯忠莲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高超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摹品保持了新摹和旧摹的完全一致。
  1980年,《清明上河图》临摹画卷,终于在冯忠莲的笔下灿然问世。虽然实际用在临摹上的时间,加起来不足5年,但前前后后却耗去了18年光阴,真是令人慨然不已。
  冯忠莲摹本的艺术效果和古旧面貌,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细看,其中线条的粗细刚柔,笔墨的浓淡干湿,人物的形态神情,色泽的温和淡雅,以及画面长时间磨损所造成的墨色脱落等,都毫发不异地再现了原作。
  现在,临摹《清明上河图》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与其真品同等待遇,亦可谓无价之宝。
  完成《清明上河图》复制工作后,冯忠莲开始总结自己在古书画临摹方面的经验,同时,她还和金仲鱼、陈林斋等人一起,负责指导青年人传承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冯忠莲不但无私地传授技术,还传思想,传作风,真正做到认真负责,为故宫培养了一批古书画临摹复制工作者。如今这些人都已成为中坚力量,他们正在不断努力,揣摩原作,于形处入神,于神处得画,继承着先人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年轻人的工作实现了冯忠莲殷殷心愿:“这些年轻人,他们是临摹事业的接班人。在这深宫古殿里,有了这些年轻人,我仿佛感到春意盎然。”
  1988年6月,冯忠莲的专著《古书画副本摹制技法》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8年12月,冯忠莲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为当时仅有的两位女馆员之一,另一位是老舍夫人、著名画家胡絜青。胡絜青曾感慨地对冯忠莲说:“你的功底是一般人比不了的,本来可以搞创作,可你却心甘情愿搞临摹,无名英雄啊!”冯忠莲则平静地回答:“名利是身外之物,什么工作总得有人干才行啊!”
  1991年9月16日,香港集古斋主办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展览”。这次书画展是中央文史研究馆40年来第一次在大陆以外的地方举办馆员作品展。
  在展出的一百一十八帧作品中,冯忠莲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其参展的十七件作品中,她与丈夫、已故名画家陈少梅的《白梅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幅巨作由两件立轴拼成,充分反映出二位大师工笔花卉的深厚功底,造型均匀,着色古雅,线条刚劲,很能表达梅花所象征的刚毅性格。其余参展画作多为古装人物画。如《红楼十二钗》绘曹雪芹《红楼梦》中十二位佳丽,其工细的线条、严谨的着色与考究的布局,显示了冯忠莲对陈少梅画作韵味的承接能力,亦表现了她个人艺术的成就。冯忠莲说,在《红楼十二钗》画中,她描绘的黛玉并不以传统葬花为背景,而是画黛玉戏逗鹦鹉。这也看出她独具匠心的艺术审美观。该画画面优雅精致、活泼自然,是画家上乘之作。
  此外,《十年面壁图》、《玉兔嫦娥图》、《荷花仕女图》亦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无不颔首称赞。
  香港报界评论说,冯忠莲的画,人物造型准确,神情生动,有高度的概括力。而线条刚健婀娜,圆转劲力,设色更是精工艳丽。
  在《纪念冯忠莲九十诞辰》时,著名书法家冯大彪先生吟诵了笔者感怀诗“古画新音”一首,以兹纪念:
  朱墙金瓦帝后宅,
  冷宫寂寥二十载。
  伏枥摹制上河图,
  神品成就乌头白。
  曾经沧海状元才,
  利禄小家抛身外。
  巨迹显赫传魂宝,
  拳拳之心彰后代。
其他文献
尼科尔·帕希尼扬  大家好,我是身在朝阳,心系大咖的朝阳咖。  进入2020年后半年,政坛大佬们轮番进入水逆期。有感染新冠的,有遭遇战乱的。还有一个人这两样都摊上了,他就是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  说起帕希尼扬的晋升,一路靠的都是高智商操作。  2018年4月,刚刚结束总统任期的萨尔基相转任总理职务。民众认为他想让任期无限延长,反对派领袖帕希尼扬于是挑起游行大梁,没流血、没暴力,用行动有序占领舆论
英国广播公司(下文称BBC)驻华记者沙磊(本名约翰·萨德沃思)跑了,跑得似乎很慌张。美联社在报道沙磊离开北京的消息时说:“一位资深BBC记者的报道激怒了中国。他因担心自己的安全而离开。BBC周三(3月31日)表示,沙磊已移居(中国)台湾。”  “他跑什么?”这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发出的质疑。她形容这出闹剧“堪称黑白颠倒、以偏概全、倒打一耙的经典案例”。临走演一出“逃跑戏”  3月18日,外交部
1908年,德国钟表匠菲尔德发明了一块可以戴在手腕上的表,比以前的钟和怀表方便多了。他兴奋不已,邀请同行前来鉴赏。钟表商汉斯认为这块表市场前景不错,于是对菲尔德说:“我的公司在进行手表研发,你来作技术总监,给你开高薪。”菲尔德摇摇头。汉斯又说:“那我买你的技术,开个价吧。”菲尔德又摇了头:“这可是世界上最好的手表,给多少钱我也不卖!”  就在这时,有同行说:“这表好是好,可如果它显示出星相和潮汐,
有一回,在江南乡下,走过河边埠头,见一个年轻女子在刷洗几幅木屏。走近一看,便看出这几幅屏就是床栏上的围屏,镂空的花格子做底,镶有人物、器皿、山水、花卉的浮雕。漆色已旧,褪成淡红色,想来原先也当是油红油亮。不知传了多少代,才传到这女子手里。看她洗刷得十分仔细又泼辣,将几扇屏横躺进浅水里浸着,用牙刷剔缝和镂空里的垢,然后,用板刷顺木纹哗哗地刷洗,最后,是大抹布在屏面上大把大把地拖水。正面洗了再洗反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电信局宿舍区内,摆着6个两尺见方的大木箱子。箱子没有上锁,不时有人拎着几包衣服前来放入箱中,之后默默离开。门卫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这些衣服都是送给一位大姐的。这位大姐名叫麦琼方,30多年来,她靠着一根磨得油光发亮的扁担,为山区的困难群众送去了3万多件爱心衣物,此外还资助了几十个孩子读书,照顾了10多位老人。  当记者见到麦琼方时,她却干脆地回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不要写我,我
很多人怀念老北京的风情,老舍、林语堂的文字里都能让人们寻觅到旧日的踪影。新近出版的一本小书《三宝北平奇遇记》,则另辟蹊径,用一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一幅幅老北京的剪影。这是一本充满童趣的书,文字明媚生动,插画类似于民国画家陈师曾笔下北京风俗画的风格,翻阅起来,既真实又梦幻。  但比书的内容更加梦幻的,是这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这本书早在1939年就出了英文版,作者玛丽安·坎农·施莱辛格在1935年
2018年的春天,中国周边外交连出妙举:继3月底中朝两国领导人的“习金会”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又于4月27至28日在武汉市举行非正式会晤。与“习金会”一样,“习莫会”再次惊了世界,暖了春天。  妙在何处?首先妙在外交胆略和政治智慧。两国同具悠久文明,同列新兴发展中大国,同有复兴蓝图。造成至近者至远的背后,一定是有因由的。中印之所以存在遗留的边界问题,老牌殖民宗主国英国是脱不了干系的
华盛顿天寒地冻,一场暴雪即将来临。2月12日上午,大批记者聚集在位于宾夕法尼亚大街上的联邦地方法院门前,等待一个新闻人物出现。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长时间的等待中,不少记者被冻得直跺脚。  大家要等的这个人,就是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共和党下一届总统非正式候选人兰德·保罗。  已收集超过30万支持者的签名  这天,兰德·保罗和他的“自由工作”组织将就美国国家安全局违法收集公民个人通讯信息的行为
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最后一天,贾樟柯突然宣布告别。  在记者发布会上,他说“我们今年实现了100%的市场化运营,没有花政府一分钱……从电影展在业内的公信度而言,我们已经把这个品牌打造好了”。接着便是一场伤感的告别,“我们可能今年会把这个品牌,还有所有的设施赠送给平遥政府,希望他们能找到更好的团队做第五届、第六届”。  对于中国电影和山西平遥来说,贾樟柯几乎是可以把它们连接起来的唯一人选。  首先
诣斐  最开始想写这篇文章是源于我奶奶的离世。  我必须坦白,这份直系血缘的流逝并没有对我造成对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冲击。反倒是一个人的死亡,以及中国的丧葬风俗更让我有了一种带有肃穆之情的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年幼时回爷爷奶奶在的嘉兴的家,不过一年一次。那是过年时一种近乎“做客”的例行公事。而且那些残留了点封建重男轻女色彩的农村地域,在我年幼的探寻鸡、鸭、羊、农田、竹林、小河的劲过去之后,便成一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