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导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办学理念,要真正践行这一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文章分析了新时期我国高等体育专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为深化我国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等体育专业 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商林威(1971- ),男,四川眉山人,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体操与健美操的教学训练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四川内江641112)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103-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以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作为对各高校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参考指标①。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就业。
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要认真践行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学生就业也就成为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要提高高等体育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入手,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一、目前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体育人才需求日益新型化、多样化的挑战。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体育的社会化、休闲化、生活化、专业化步伐逐步加快。体育从传统的竞技、教育、健身扩展到了休闲、旅游、健身娱乐、传媒与经济等特色领域,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新型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人预测,在未来十年内,由于适龄入学人口的逐步减少,我国体育师资方面的人才需求会相对稳定甚至大大下降,而体育健身、体育休闲、社区体育、体育传媒、体育营销、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等领域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日益新型化、多样化的改变,将会对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因此,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应着眼于未来,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2.推进素质教育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体育专业对学生入学的文化成绩要求较低,实际上是把高等体育专业等同于低层次教育而不是当做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来办;加之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盲目扩招,使一些不具备学习体育基本条件的考生也报考了体育专业,导致生源质量差,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现行做法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难度增大,就业机会减少,结果不仅会大大增加学校的办学成本,而且会严重损害国家、学校的社会声誉,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挑战。
3.市场经济的挑战。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为我国的体育强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与市场经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将不再局限于普通体育院校之间,而会扩大到整个高校的体育院系之间。据统计,我国现在已有普通体育院校16所,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体育院系233所,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从现有条件来看,唯有面向社会,使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市场的运行相一致,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扩大人才市场份额,舍此别无他途②。
4.体育功能不断拓展的挑战。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体育活动,不过人们最初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打发无聊的时光、强健身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自身也发生着极为深刻的、显著的、实质性的变化,体育的功能得到不断拓展。体育不仅发挥着增强体质的健康功能,而且发挥着愉悦身心、塑造品质、健康休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友谊的文化功能。体育功能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变化,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将会受到体育功能不断拓展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体育专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多重功能,为社会服务。也只有如此,高等体育专业毕业生与市场的需求才不至于相去甚远。
5.来自体育专业内部的挤压。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和“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形成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具有较大的惯性,它时常将人们又拉回到旧的模式中去。另外,体育专业的专业教师基本上是由竞技体育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所培养出来的,注重的是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掌握,他们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也不能很好地适应21世纪体育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结果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存在一定的“复制”现象,除了体育专业知识外,对别的学科知之甚少,人文素质较差,综合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就业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拓宽的就业渠道,而且常常错过再次学习的机会。
6.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关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有质量、有特色。人才质量与特色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分析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专业课程结构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些不适应,呈滞后状态;二是强调专业教育的纵向深入,必修课偏多,选修课不足;三是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四是课程内容陈旧,较少反映体育领域的最新知识与理论成果,整体上仍偏重技术、竞技类课程教学。分析我国体育院系各类专业毕业生出现的就业困难,部分原因在于现行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不开阔,人才特色不突出,独立性、自主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二、更新观念,全面深化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
1.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还大多仅仅限制在大、中、小学和各级体育部门、体育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范围比较狭窄,社会适应能力也比较差。这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结构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陈旧,选修课比例小,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日、美两国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得比较紧密,即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并与学生自己的各种条件、兴趣爱好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多向性特点。这无疑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选择性。
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也是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归宿。因此,各高等体育院系应该以就业为向导,每两年就开展一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调查,然后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时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修改课程设置、修订教学计划。培养具有体育能力、教学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厚基础、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有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能够迅速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和迅速接纳新事物的社会型人才。
2.大力加强科技、人文知识教育,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要针对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的现状,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的要求。为此,要下大力气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增设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增加通识教育的比重,将新型学科与边缘学科纳入课程体系,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强调的是,人的创新素质是以人的基础素质为基础和前提的,现代人的基础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我国体育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忽视。
3.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综合化。为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各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变化迅速的社会,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推进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树立大体育专业观。加强基础理论课、公共文化课、人文教育课程和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增加分量,而且要与体育运动技术类课程相融合,使课程向基础化和非专业化方向发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弹性,淡化专业意识,设置综合性结构的课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将不同课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综合起来,构成一门对其他课程有一定覆盖率的综合课程;革新教学内容,通过补充新的或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达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新课程建设,新课程建设注重相关的前沿领域;加强老课程改造,淘汰过时知识并大量删减客观描述性知识,保留一些揭示客观规律、促进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内容。新老课程学时均要精当,多设选修课,也适应不同个性学生发展需要;各课程可进行全国性教学研讨,鼓励各种教材编出特色、写出新意。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知识,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能力。“增加基础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设置综合化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总体趋势。
4.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要重视德育工作,从体育专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德育总目标,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针对新形势下青年身心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③;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教学、训练、生活之中,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5.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提出,不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某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流动的能力并永远刺激他们有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④。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求知能力、创新能力、专业业务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一方面,把专业培养目标从“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弥补以往重视“拓展知识”忽视“素质提高”的缺陷。另一方面,要将参与式、研究性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参与,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提升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学到更多的有利于其就业和发展要求的专业知识。
6.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为社会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体育专业走向市场,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发展趋势。综观当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其高等体育专业都是面向全社会、服务全社会的,而不是仅仅为单一的行业服务。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调整单一的学科专业结构,拓展学科门类,积极更新、改造传统专业,赋予这些专业以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要根据现有条件增设适销对路的新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7.面向社会,促进区域化和国际化。高等体育专业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也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始终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同时,要研究国际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领域的新动向、新情况、新观念、新经验,加强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从中学习和借鉴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进行教育创新;还要研究我们当前已经开始的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做法、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进行必要的引导⑤。把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带动或推动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走向现代化,促进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走向世界,并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全面深化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突破改革中的制约因素,探索出适应中国国情的体育专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还有待于作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罗明忠.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来自广东某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高教探索,2007(6):123.
②③刘淦清,简德平.我国普通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2,4.
④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2.
⑤杨家升.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3):18.
[参考文献]
[1]杨铁黎,赵立,马凌.对北京市21世纪前10年体育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数量要求的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0(2).
[2]李卫平,任保国,李金华.当前我国高等体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等体育专业 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商林威(1971- ),男,四川眉山人,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体操与健美操的教学训练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四川内江641112)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103-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以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作为对各高校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参考指标①。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就业。
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要认真践行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学生就业也就成为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要提高高等体育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入手,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一、目前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1.体育人才需求日益新型化、多样化的挑战。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体育的社会化、休闲化、生活化、专业化步伐逐步加快。体育从传统的竞技、教育、健身扩展到了休闲、旅游、健身娱乐、传媒与经济等特色领域,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新型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人预测,在未来十年内,由于适龄入学人口的逐步减少,我国体育师资方面的人才需求会相对稳定甚至大大下降,而体育健身、体育休闲、社区体育、体育传媒、体育营销、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等领域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日益新型化、多样化的改变,将会对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因此,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应着眼于未来,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2.推进素质教育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体育专业对学生入学的文化成绩要求较低,实际上是把高等体育专业等同于低层次教育而不是当做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来办;加之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盲目扩招,使一些不具备学习体育基本条件的考生也报考了体育专业,导致生源质量差,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现行做法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难度增大,就业机会减少,结果不仅会大大增加学校的办学成本,而且会严重损害国家、学校的社会声誉,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挑战。
3.市场经济的挑战。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为我国的体育强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与市场经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将不再局限于普通体育院校之间,而会扩大到整个高校的体育院系之间。据统计,我国现在已有普通体育院校16所,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体育院系233所,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从现有条件来看,唯有面向社会,使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市场的运行相一致,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扩大人才市场份额,舍此别无他途②。
4.体育功能不断拓展的挑战。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体育活动,不过人们最初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打发无聊的时光、强健身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自身也发生着极为深刻的、显著的、实质性的变化,体育的功能得到不断拓展。体育不仅发挥着增强体质的健康功能,而且发挥着愉悦身心、塑造品质、健康休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友谊的文化功能。体育功能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变化,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将会受到体育功能不断拓展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体育专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多重功能,为社会服务。也只有如此,高等体育专业毕业生与市场的需求才不至于相去甚远。
5.来自体育专业内部的挤压。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和“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形成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具有较大的惯性,它时常将人们又拉回到旧的模式中去。另外,体育专业的专业教师基本上是由竞技体育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所培养出来的,注重的是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掌握,他们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也不能很好地适应21世纪体育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结果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存在一定的“复制”现象,除了体育专业知识外,对别的学科知之甚少,人文素质较差,综合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就业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拓宽的就业渠道,而且常常错过再次学习的机会。
6.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关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有质量、有特色。人才质量与特色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分析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专业课程结构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些不适应,呈滞后状态;二是强调专业教育的纵向深入,必修课偏多,选修课不足;三是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四是课程内容陈旧,较少反映体育领域的最新知识与理论成果,整体上仍偏重技术、竞技类课程教学。分析我国体育院系各类专业毕业生出现的就业困难,部分原因在于现行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不开阔,人才特色不突出,独立性、自主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二、更新观念,全面深化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
1.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还大多仅仅限制在大、中、小学和各级体育部门、体育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范围比较狭窄,社会适应能力也比较差。这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结构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陈旧,选修课比例小,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日、美两国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得比较紧密,即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并与学生自己的各种条件、兴趣爱好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多向性特点。这无疑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选择性。
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也是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归宿。因此,各高等体育院系应该以就业为向导,每两年就开展一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调查,然后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时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修改课程设置、修订教学计划。培养具有体育能力、教学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厚基础、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有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能够迅速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和迅速接纳新事物的社会型人才。
2.大力加强科技、人文知识教育,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要针对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的现状,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的要求。为此,要下大力气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增设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增加通识教育的比重,将新型学科与边缘学科纳入课程体系,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强调的是,人的创新素质是以人的基础素质为基础和前提的,现代人的基础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我国体育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忽视。
3.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综合化。为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各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变化迅速的社会,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推进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树立大体育专业观。加强基础理论课、公共文化课、人文教育课程和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增加分量,而且要与体育运动技术类课程相融合,使课程向基础化和非专业化方向发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弹性,淡化专业意识,设置综合性结构的课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将不同课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综合起来,构成一门对其他课程有一定覆盖率的综合课程;革新教学内容,通过补充新的或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达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新课程建设,新课程建设注重相关的前沿领域;加强老课程改造,淘汰过时知识并大量删减客观描述性知识,保留一些揭示客观规律、促进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内容。新老课程学时均要精当,多设选修课,也适应不同个性学生发展需要;各课程可进行全国性教学研讨,鼓励各种教材编出特色、写出新意。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知识,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能力。“增加基础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设置综合化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总体趋势。
4.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要重视德育工作,从体育专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德育总目标,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针对新形势下青年身心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③;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教学、训练、生活之中,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5.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提出,不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某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流动的能力并永远刺激他们有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④。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求知能力、创新能力、专业业务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一方面,把专业培养目标从“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弥补以往重视“拓展知识”忽视“素质提高”的缺陷。另一方面,要将参与式、研究性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参与,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提升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学到更多的有利于其就业和发展要求的专业知识。
6.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为社会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体育专业走向市场,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发展趋势。综观当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其高等体育专业都是面向全社会、服务全社会的,而不是仅仅为单一的行业服务。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调整单一的学科专业结构,拓展学科门类,积极更新、改造传统专业,赋予这些专业以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要根据现有条件增设适销对路的新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7.面向社会,促进区域化和国际化。高等体育专业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也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始终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同时,要研究国际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领域的新动向、新情况、新观念、新经验,加强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从中学习和借鉴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进行教育创新;还要研究我们当前已经开始的教育国际化的一些做法、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进行必要的引导⑤。把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带动或推动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走向现代化,促进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走向世界,并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全面深化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突破改革中的制约因素,探索出适应中国国情的体育专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还有待于作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罗明忠.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来自广东某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高教探索,2007(6):123.
②③刘淦清,简德平.我国普通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2,4.
④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2.
⑤杨家升.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3):18.
[参考文献]
[1]杨铁黎,赵立,马凌.对北京市21世纪前10年体育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数量要求的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0(2).
[2]李卫平,任保国,李金华.当前我国高等体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