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鲜活类产品,收获和贮藏稍有不慎,损失、浪费十分严重。广泛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贮藏及与其关联紧密的收获技术,对马铃薯种植加工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马铃薯收获
收获是田间作业的最后环节,收获质量的高低,是影响产量,商品性的重要因素。所以马铃薯要适时、采取有效手段收获,减少浪费,才能丰产丰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1 适时收获
马铃薯在生理成熟期收获产量最高,其标志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块茎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不需要用力拉即与匍匐茎分开;块茎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薄、色泽正常。但是马铃薯不一定等生理成熟才能收获,可以根据栽培目的、经济效益或叶块茎需要等,在商品成熟期收获。也就是马铃薯接近生理成熟,但块茎可以上市,具有商品性,这是商品成熟期。此时收获往往比晚收效益好。另外,有的农民把大块茎提早上市,而后施肥、培土、浇水,只要不伤根系,植株仍可正常生长,剩下的小块茎仍有较高产量。
1.2 措施得当
收获前要对田间植株进行处理。收获前地上部茎叶尚未枯萎时,可采用压秧的方法。在收获前一周用磙子把植株压倒,造成轻微创伤,使茎叶营养迅速流入块茎,起到催熟增产作用。如当地雨水过多或土壤粘重时不宜压秧,以防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收获质量。另一种方法是割秧。在收获前2~3天把秧子全部割倒,留茬10~20厘米,并把秧子带出田间,有利于土壤水分蒸发,便于收获。收获时土壤湿度以块茎干净不带泥土最佳。
收获要选晴天,使块茎收后可适当晾晒干燥,天气骤然降雨时,已收获的块茎必须用苫布遮上,因为带泥的块茎被淋后泥土不宜脱落。
收获时可人工挖掘或用犁翻,块茎翻出土表时,若土质粘重可稍晾干再拾捡。要将破损、病薯单独存放。运输途中防止机械损伤。
2 马铃薯贮藏
马铃薯是鲜活类产品,在贮藏过程中极易遭到病菌侵染而腐烂,温度高了容易伤热,温度低了容易冻坏。因此马铃薯的安全贮藏很重要。
2.1 贮藏方法
马铃薯贮藏方法一般采用窖内贮藏。其用途不同贮藏条件也不尽相同。食用薯应尽量减少水分损失和营养物质消耗,避免见光。工业淀粉和食用加工薯,应防止淀粉转化成糖。留种用薯可见散射光,以保持良好的出芽繁殖能力。
若将马铃薯入窖贮藏則对温度、湿度、光和通风条件均匀一定要求,而堆放方法及科学管理也有讲究。
2.2 窖内存放条件
2.2.1 温度
贮藏初期因薯块刚入窖,窖内温度、湿度可能会高些,但一般不要超过20℃,20天后窖温下降。作为种薯一般要在较低温度下贮藏,以保证其品质。贮藏初期的10~11月温度应在4℃左右;贮藏期中的12月至次年2月控制在1℃—3℃,注意防冻;贮藏末期3—4月份,种薯开始萌芽,此时温度控制在4℃上下。
2.2.2 湿度
当贮藏温度1℃—3℃时,湿度最好在85%—90%之间,安全范围为80%—93%,这样块茎失水不多,也不会腐烂。有经验的人以眼判断,薯皮不出现湿润现象,窖内顶棚有轻微一层小水珠是较好的条件。
2.2.3 光
食用薯和商品薯应在黑暗无光条件下最理想。而对于种薯,在光的作用下,块茎光绿有抑制病菌侵染的作用,也能抑制幼芽徒长而形成短壮芽,有利于提高产量。可在入窖前晒种绿化或播前一个月摊在有光的条件下春化处理。
2.2.4 通风
窖内必须有流通的清洁空气,以保证块茎正常呼吸。通风可以调节温度、湿度,也可以防止人工管理时发生中毒事件。
2.3 堆放方法
在窖内堆放或框内贮藏易使马铃薯伤热发芽,损失率高达20%。实践中可采取尼龙丝网袋装马铃薯堆放的办法,每袋50公斤,每垛6带,每堆3排,至少每10排空1排,以利于通风。贮藏期间不用倒垛,损失率仅在5%。
窖内堆放薯块的高度因品种和窖的条件而不同。地下或半地下窖堆放,不耐贮藏。易发芽品种堆高1.5~2米;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堆高为2-3米,最高不超过3米。同时注意贮藏量不能超过全窖容积的2/3,最好为1/2,以便于管理。
2.4 科学管理
首先将窖内清理干净,用石灰水消毒地面和墙壁。要严格选去烂薯、病薯及伤薯,堆放避光通风处,上冻前装袋入窖。
入窖后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溶液熏蒸消毒,每120平方米用500克高锰酸钾,700毫升甲醛溶液,每月熏蒸一次,防止块茎腐烂和病害蔓延。
倒窖是散热散湿的主要方法,但“尽可能不倒,不倒糟蹋少;要想不倒,就得选好,选的不好,就得早倒,发病伤热,不得不倒”。
1 马铃薯收获
收获是田间作业的最后环节,收获质量的高低,是影响产量,商品性的重要因素。所以马铃薯要适时、采取有效手段收获,减少浪费,才能丰产丰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1 适时收获
马铃薯在生理成熟期收获产量最高,其标志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块茎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不需要用力拉即与匍匐茎分开;块茎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薄、色泽正常。但是马铃薯不一定等生理成熟才能收获,可以根据栽培目的、经济效益或叶块茎需要等,在商品成熟期收获。也就是马铃薯接近生理成熟,但块茎可以上市,具有商品性,这是商品成熟期。此时收获往往比晚收效益好。另外,有的农民把大块茎提早上市,而后施肥、培土、浇水,只要不伤根系,植株仍可正常生长,剩下的小块茎仍有较高产量。
1.2 措施得当
收获前要对田间植株进行处理。收获前地上部茎叶尚未枯萎时,可采用压秧的方法。在收获前一周用磙子把植株压倒,造成轻微创伤,使茎叶营养迅速流入块茎,起到催熟增产作用。如当地雨水过多或土壤粘重时不宜压秧,以防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收获质量。另一种方法是割秧。在收获前2~3天把秧子全部割倒,留茬10~20厘米,并把秧子带出田间,有利于土壤水分蒸发,便于收获。收获时土壤湿度以块茎干净不带泥土最佳。
收获要选晴天,使块茎收后可适当晾晒干燥,天气骤然降雨时,已收获的块茎必须用苫布遮上,因为带泥的块茎被淋后泥土不宜脱落。
收获时可人工挖掘或用犁翻,块茎翻出土表时,若土质粘重可稍晾干再拾捡。要将破损、病薯单独存放。运输途中防止机械损伤。
2 马铃薯贮藏
马铃薯是鲜活类产品,在贮藏过程中极易遭到病菌侵染而腐烂,温度高了容易伤热,温度低了容易冻坏。因此马铃薯的安全贮藏很重要。
2.1 贮藏方法
马铃薯贮藏方法一般采用窖内贮藏。其用途不同贮藏条件也不尽相同。食用薯应尽量减少水分损失和营养物质消耗,避免见光。工业淀粉和食用加工薯,应防止淀粉转化成糖。留种用薯可见散射光,以保持良好的出芽繁殖能力。
若将马铃薯入窖贮藏則对温度、湿度、光和通风条件均匀一定要求,而堆放方法及科学管理也有讲究。
2.2 窖内存放条件
2.2.1 温度
贮藏初期因薯块刚入窖,窖内温度、湿度可能会高些,但一般不要超过20℃,20天后窖温下降。作为种薯一般要在较低温度下贮藏,以保证其品质。贮藏初期的10~11月温度应在4℃左右;贮藏期中的12月至次年2月控制在1℃—3℃,注意防冻;贮藏末期3—4月份,种薯开始萌芽,此时温度控制在4℃上下。
2.2.2 湿度
当贮藏温度1℃—3℃时,湿度最好在85%—90%之间,安全范围为80%—93%,这样块茎失水不多,也不会腐烂。有经验的人以眼判断,薯皮不出现湿润现象,窖内顶棚有轻微一层小水珠是较好的条件。
2.2.3 光
食用薯和商品薯应在黑暗无光条件下最理想。而对于种薯,在光的作用下,块茎光绿有抑制病菌侵染的作用,也能抑制幼芽徒长而形成短壮芽,有利于提高产量。可在入窖前晒种绿化或播前一个月摊在有光的条件下春化处理。
2.2.4 通风
窖内必须有流通的清洁空气,以保证块茎正常呼吸。通风可以调节温度、湿度,也可以防止人工管理时发生中毒事件。
2.3 堆放方法
在窖内堆放或框内贮藏易使马铃薯伤热发芽,损失率高达20%。实践中可采取尼龙丝网袋装马铃薯堆放的办法,每袋50公斤,每垛6带,每堆3排,至少每10排空1排,以利于通风。贮藏期间不用倒垛,损失率仅在5%。
窖内堆放薯块的高度因品种和窖的条件而不同。地下或半地下窖堆放,不耐贮藏。易发芽品种堆高1.5~2米;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堆高为2-3米,最高不超过3米。同时注意贮藏量不能超过全窖容积的2/3,最好为1/2,以便于管理。
2.4 科学管理
首先将窖内清理干净,用石灰水消毒地面和墙壁。要严格选去烂薯、病薯及伤薯,堆放避光通风处,上冻前装袋入窖。
入窖后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溶液熏蒸消毒,每120平方米用500克高锰酸钾,700毫升甲醛溶液,每月熏蒸一次,防止块茎腐烂和病害蔓延。
倒窖是散热散湿的主要方法,但“尽可能不倒,不倒糟蹋少;要想不倒,就得选好,选的不好,就得早倒,发病伤热,不得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