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合并 不宜文化吞并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h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程度的加剧,以调整教育结构为手段,提升区域教育实力为目的的合校现象频频发生。从教育发展中观和宏观视角来看,合校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综合竞争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相对于强强联手的合校现象来说,强弱联手现象更为普遍。两所甚至几所原来的办学背景、管理理念、办学方式都不同的学校合并在一起,为了缩短磨合期,常见的方法是强校以自己管理的方式和师资优势来改组和引领弱校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弱校被合并之后其原有学校文化往往也随之湮灭,笔者认为,此举甚为不妥。
  一、学校合并的正确价值观
  事实上,强校也不是什么都强,弱校也不是什么都弱,弱校基于教育布局的需求被撤除并不意味着其原有学校文化一无是处。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其中必然包括学校的特色,如基于特殊区域文化的民俗教育,具有特色的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艺术能力培养途径、实践与创新提升的技巧等。这些特色是弱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殊教育财富。若在合并过程中忽略弱校原有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就会导致教育总量的隐形流失。
  学校独有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得的学校文化是难以改变的,硬搬他校文化只会让学生、教师更加不适应,原有学校也会在强校的文化同化下逐渐失去本有的“自我”。办学理念既不是过于宽泛且无个性的教育宗旨,也不是过于狭窄而且以偏概全的某一具体措施,而是具有向导性、可操作性、独特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都是在各自长期发展中磨合形成,在合并过程中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对于强校来说,学校合并并不意味着弱校的一切都不如强校,都应该撤销,学校合并的目的在于使弱校能利用强校的优势资源,对于弱校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强校应平等看待弱校的地位,尊重并学习弱校的良好文化,树立“兼容并包”的观念。
  对于弱校来说,首先要克服自身的自卑心理,对于强校的文化要合理吸取,不能一味盲从,在融合中要坚持自身拥有的良好的学校文化,“和而不同”才是弱校发展的正确之路。
  对于合并学校的师生来说,无论所属哪所学校,合并后应打破原有学校观念,树立集体意识,给予所有的教师和同学应有的尊重,在互帮互助中促进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文化吞并的有效规避
  合并之后的学校在面对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的同时,还得思考继续发挥弱校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是对弱校文化进行系统水平保存。这种情况适应于弱校原有文化体系化程度较高的情况。若这些学校虽然教学成绩不突出,但是学校形成的特色文化对于原有的学校管理、教师工作作风、学生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都一直发挥着比较强有力的影响,且独立性强、迁移能力弱,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保存其学校文化,让其继续发挥管理和教育功能。当然,或许有人会担心这样是否会影响合并之后学校的整合程度,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方面新的学校的整合程度主要取决于学校教育目标的明确程度和领导班子的配合程度;另一方面,随着“教育集团”、“教育航母”的形成,学校文化不可能仅仅只是强校的翻版,必然要求在一个教育集团内部的多种文化的相互呼应,这也是合并之后学校和谐共生、有机包容文化建设的必有之路。
  二是对弱校文化进行因素水平的挖掘。这种情况针对于部分弱校原有文化虽然成熟程度不高,但是亮点鲜明,如仅仅在学生活动、环境保护、家校互动、社会实践、科创发明等某一方面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特色,但是并未形成校级层面的特色文化。那么,在新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弱校的原有特色可以被迁移借鉴。这种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原有文化的精神,有利于传承发扬弱校的文化精华,让原有文化服务于新的育人目标、教育手段的形成,此举还有利于让原有教职员工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找到归宿感,提升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是对弱校文化实行差异发展。学校的合并要求合并学校之间形成“发展共同体”,但是“和而不同”才是弱校发展的正确之路,无论弱校、强校,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与其让弱校照搬强校模式,不如让弱校形成一种自我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强校模式在弱校的发展中不一定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照抄硬搬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学校的发展应差异对待,树立不同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找到各个学校的“最近发展区”。
  在学校合并中要以“多元融合、差异发展、精致和谐、活泼幸福”为宗旨,采用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最后,对于弱校的地位给予一定的尊重,让合并的学校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下共同促进各自的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一般说来,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表现得比较积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相当配合。当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情况,在现实的体育课教学中,常常也会出现由于学生们的不良情绪而导致的不良课堂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包括:上课态度消极,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师生之间发生冲突,不听从指挥,我行我素,爱打闹或迟到早退等。这些行为都是很常见的,并且通常是由于学生的不良情绪而引起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防止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典籍记载的历史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经典。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材编著者将历史故事题材的文本作为教材编著的重要方面纳入文本体系中,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类群。历史题材类文本的教学需要引领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和景物等构成元素进行深入品鉴,才能在感知故事、体验人物的基础上,把握历史类题材文本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一、悟人:在感悟形
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课,最后一段写到:“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学到这儿,我让学生说说: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呢?很多学生说到希望爱心能够像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一样,永存人间。引导交流后,我让学生带着这美好的愿望,有感情地读这一段。读完后,一位学生举起手,他说:“我觉得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会变成大雨下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