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同过去有了极大的不同,新形势也要求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簡要探讨了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今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1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1.1财务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方面普遍还比较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电力企业展开了以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业务的研究。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完成了以业务核算为核心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开始向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转型,为今后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时至今日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仍然处在信息孤岛之上,其突出特点就是只能进行事后算账。每个财务部门都拥有人数相对众多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整日忙忙碌碌、日理万机,却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高层所关心的财务信息,因为这些忙碌的财务人员还只能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之后,遵循会计语言进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录入、记账、报账等。而事关重大的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却未能有效、实时地集成和共享。凡此种种,决策层由于根本无法获得支持决策的实时动态信息,导致财务风险加大,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高,企业利润被吞噬,资金链和现金流严重吃紧,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电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90年开始,电力系统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基础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电力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员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是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1.3基础设施较好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到了全国80%以上的省市,部分地区已经铺设到了县级电力企业。网络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原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2.1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综合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对财务分析、财务评价及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国际上通常根据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企业业绩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监督约束企业的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电力企业在实践中常常将财务分析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相分离,缺乏完整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因此财务管理对企业决策的作用尚难以很好地发挥。
2.2缺乏财务支持决策的有效手段
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时空局限性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电力企业,大量决策信息需从十几至数十家成员中获取,按照集团组织架构,通过层层报表汇总得到,使得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导致了财务决策信息的缺乏与滞后,实效性和准确性极低。即便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会因没有有效的信息化支持决策,导致企业无法比竞争对手作出更快、更好、更准、更精的决策。
2.3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内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才不多。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
2.4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模仿上,对现代化管理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3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1财务信息化将会实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会从单一会计主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发展到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式管理和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延伸到上下游企业(用户)
由于电力产品本身具有的不可储存的特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采用集中式的管理。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贯通;今天,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CPU的出现,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
在集中模式的管理体系下,从管理、控制、评价的角度,原有的各下属会计主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责任中心;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各会计主体的资源将成为整个集团公司资源的一部分;从核算的角度,各会计主体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能分别形成对外报告。分公司和某些重要的控股子公司都应该按此方式管理。
另外,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把管理范围从本企业、本集团扩展到上下游企业(客户)。例如:把上游的发电企业和其他设备(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与电网企业本身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互联网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发展,正在为这种超越单个企业和集团、理性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系统提供越来越成熟的工具和平台。
3.2 财务信息化将会以财务资金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会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资源配置和控制的依据和目的,是以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依据和目的。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而不是部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3.3应用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
3.4财务信息化提倡时效性,数据的采集将会从滞后提高到实时
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低,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或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
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完全实时。如:按照甲供电局某一备品的储量,调配到乙供电局;按照省电力公司对某一供应商的授信,控制各下属企业对该供应商的付款等,都不允许在配置、控制时有任何的延时。由于实现的成本较高(因为完全的实时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和高速可靠的网络。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时,应按照不同的获取信息或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要求,确定时效性的等级,这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即在需要进行实时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范围内,数据必须实现集中存放,业务将进行统一处理。
3.5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会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4结束语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新体制下的资产整合来实现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而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高是通过财务信息来体现的。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会计电算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不仅要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求,而且更加强调符合企业的管理特色。
参考文献:
[1]杜佳佳.《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01期. [2]信息化管理课题组.《电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分析》.《会计之友》.2007年12期. [3]孙黎明.《关于电力公司财务管理的探讨与分析》.《商情》.2007年03期. [4]丁勇.《电网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07年07期.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1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1.1财务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方面普遍还比较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电力企业展开了以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业务的研究。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完成了以业务核算为核心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开始向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转型,为今后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时至今日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仍然处在信息孤岛之上,其突出特点就是只能进行事后算账。每个财务部门都拥有人数相对众多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整日忙忙碌碌、日理万机,却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高层所关心的财务信息,因为这些忙碌的财务人员还只能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之后,遵循会计语言进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录入、记账、报账等。而事关重大的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却未能有效、实时地集成和共享。凡此种种,决策层由于根本无法获得支持决策的实时动态信息,导致财务风险加大,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高,企业利润被吞噬,资金链和现金流严重吃紧,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电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90年开始,电力系统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基础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电力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员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是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1.3基础设施较好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到了全国80%以上的省市,部分地区已经铺设到了县级电力企业。网络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原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2.1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综合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对财务分析、财务评价及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国际上通常根据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企业业绩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监督约束企业的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电力企业在实践中常常将财务分析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相分离,缺乏完整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因此财务管理对企业决策的作用尚难以很好地发挥。
2.2缺乏财务支持决策的有效手段
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时空局限性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电力企业,大量决策信息需从十几至数十家成员中获取,按照集团组织架构,通过层层报表汇总得到,使得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导致了财务决策信息的缺乏与滞后,实效性和准确性极低。即便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会因没有有效的信息化支持决策,导致企业无法比竞争对手作出更快、更好、更准、更精的决策。
2.3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内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才不多。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
2.4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模仿上,对现代化管理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3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1财务信息化将会实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会从单一会计主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发展到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式管理和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延伸到上下游企业(用户)
由于电力产品本身具有的不可储存的特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采用集中式的管理。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贯通;今天,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CPU的出现,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
在集中模式的管理体系下,从管理、控制、评价的角度,原有的各下属会计主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责任中心;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各会计主体的资源将成为整个集团公司资源的一部分;从核算的角度,各会计主体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能分别形成对外报告。分公司和某些重要的控股子公司都应该按此方式管理。
另外,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把管理范围从本企业、本集团扩展到上下游企业(客户)。例如:把上游的发电企业和其他设备(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与电网企业本身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互联网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发展,正在为这种超越单个企业和集团、理性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系统提供越来越成熟的工具和平台。
3.2 财务信息化将会以财务资金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会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资源配置和控制的依据和目的,是以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依据和目的。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而不是部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3.3应用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
3.4财务信息化提倡时效性,数据的采集将会从滞后提高到实时
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低,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或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
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完全实时。如:按照甲供电局某一备品的储量,调配到乙供电局;按照省电力公司对某一供应商的授信,控制各下属企业对该供应商的付款等,都不允许在配置、控制时有任何的延时。由于实现的成本较高(因为完全的实时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和高速可靠的网络。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时,应按照不同的获取信息或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要求,确定时效性的等级,这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即在需要进行实时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范围内,数据必须实现集中存放,业务将进行统一处理。
3.5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会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4结束语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新体制下的资产整合来实现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而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高是通过财务信息来体现的。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会计电算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不仅要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求,而且更加强调符合企业的管理特色。
参考文献:
[1]杜佳佳.《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01期. [2]信息化管理课题组.《电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分析》.《会计之友》.2007年12期. [3]孙黎明.《关于电力公司财务管理的探讨与分析》.《商情》.2007年03期. [4]丁勇.《电网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07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