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fus,SRBSDV)是湖南近年新发生的水稻病毒性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水稻上的重大病害,在不进行预防的情况下,一般损失率达10-30%,严重田甚至失收,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本文通过其发生发展规律调查和防治试验示范,提出了以“秧田避害和治虱防矮”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规律与特点;原因分析;防治技术与措施
祁东是湖南省最早始见和通过检测证实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粮食生产大县之一,2009年发生面积45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2010年迅速上升到20万亩,损失严重,部分丘块成灾,2011-2013年通过预防后发生面积仍达10-17万亩,个别田失收。为搞好科学控防,确保本地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业安全生产,近几年,笔者协助县植保部门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办法进行了初步调研和防控技术探索,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导如下。
1 发生规律与特点
1.1病毒与传毒 根据检测结果表明,引发祁东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Southern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fus,SRBSDV),其主要传毒媒介为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灰飞虱等,病毒可在白背飞虱体内繁殖,一旦获毒终身带毒,若虫和成虫均能传毒,以高龄若虫传毒率最高。
1.2病毒侵染途径 病毒初侵染源主要为越冬虫源地的带毒白背飞虱、田间自生及再生水稻苗,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初侵染源在早稻上扩大侵染量,经白背飞虱传至单季稻或晚稻秧苗和本田,同时可扩散到玉米田侵染为害。
1.3发生规律与特点 主要特点是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重,严重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穗期发病稍轻,因侵染时期的先后一般损失产量在30%~10%。从目前两广和祁东的发生看,主要有8个发病特点:一是年度间随着病毒的扩散及越冬毒源的积累,病害逐年加重。二是年度内晚季稻重于早季稻,中晚稻发病较重,早稻较轻。三是育秧移栽田重于直播田。四是杂交稻重于常规稻,如D优527、D优158、红莲优6号、C两优87、T优272、粤优938、丰源优299、准两优608等受害比常规稻相对较重。五是不同田块发病差异很大,发病轻重取决于水稻或玉米危险生育期与带毒飞虱发生高峰吻合程度,吻合好发病重。六是水稻七叶期前为病毒侵染敏感期,前期感病早,危害重。七是病害分布广但部分为害重,发病区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八是一季再生稻发生最为普遍,应注意预防。
1.4症状识别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其典型症状为:稻株矮缩,叶片僵硬,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大小约1~2mm的瘤状突起,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水稻成株期的症状主要有三个特点:高位分蘖;茎节上有倒生须根;剥开叶鞘在茎上可见白色烛泪状突起,条状排列,发病后期个别烛泪状突起可变褐色,但其頂部瘪陷。分蘖期病株较难与其它病症区分,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株明显矮缩,叶片僵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株有的病叶叶脉皱缩或叶片皱缩。
2发生原因分析
2.1毒源广泛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fus,SRBSDV)病毒毒源数量在逐年积累,其主要传毒媒介白背飞虱的发生在逐年加重,且白背飞虱传毒效率高(成虫、若虫均传毒),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迅速上升提供了充足的毒源基数。近几年来祁东白背飞虱连续大发生,其虫源来自多条途径,一是本地有一定的越冬基数,二是东南亚、两广(特别是广西)的大量迁入,这是主要途径,三是福建、台湾等部分迁入。
2.2传毒和感病生育期长 从4月份有效迁入至水稻及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传毒感病。
2.3感虫水稻面积大 无论杂交水稻还是常规品种,目前全部感病,尤其以杂交优质稻品种感病为主。其中早稻发病品种主要有:T优535、T优167、株两优08、株两优21、金优233、金优493、金优268、陆两优996,荆楚优402等9个,其中T优167、金优233、金优493等受害相对较重;中稻一季稻发病品种主要有:D优527、D优158、珞优8号、红莲优6号、红莲优2号、皖稻153、C两优87、C两优396、T优272、两优6326、II优416、II优441、II优航二号、准两优527、粤优938、中莲优950、中浙优1号、中优117、Y两优7号、Y两优3218、Y两优9918、Y两优696、华两优1206、新两优6号、等24个;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
2,4耕作制度有利于病毒发生 近年来,祁东水稻插花种植普通,中稻一季稳中有升,加之插期不一,全年从早稻4月中下旬开始插秧到晚稻8月上中旬结束,整个插秧期长达4个多月,为飞虱的大量发生和转移过渡为害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传播提供了广泛的途径。
3 防治措施
主要加强飞虱监测调查,准确测定,抓住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水稻7叶期以前这一关键时期,采取秧田避害和治虱防矮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
3.1加强监测,为治虱防矮提供依据
重点加强白背飞虱监测,可利用虫情测报灯或田间调查,把握飞虱迁入峰次和测定白背飞虱带毒率,为治虱防矮提供依据。
3.2搞好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
主要选用高抗病良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集中育秧,统一防治,培育壮苗,避免在发病田附近育秧:重点保护3、4叶期一季稻、中稻和晚稻秧苗,最好是用防虫网覆盖(5叶一心前预防效果好)。
3.3及时搞好化学防治
主要实施严格的“秧田保护和治虱防矮”防控策略,具体如抓好以下2点:3.3.1抓好秧田期防治,把好前期传毒关:一是搞好种子处理,最好浸种后拌种:催芽破胸后,可选用60%优拌(或高巧等)10毫升(1包)兑水100-200毫升成母液,倒入5-10斤(干重)已浸种催芽的种谷内(催芽后约6-12斤),均匀拌种2-3分钟,自然晾干1-3小时后即可播种。在浸种时也可用10%吡虫啉300-500倍或60%吡虫啉种衣剂4克兑水浸12小时即可。二是搞好秧苗期治虱防矮,依据田间虫情防治,经过拌种或浸种处理的在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嫁药”即可;没经过拌种或浸种处理的要施二次药,即三叶一心施药一次,移栽前3-5天再施一次“送嫁药”。注意施药时秧田附近杂草也要用药。邻近秧田的早稻收割后要打一次药防治飞虱。
3.3.2抓好本田期防治,把好再次传毒关:对早稻在分蘖期结合防治螟虫时兼治一次白背飞虱,6月中旬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时再用药一次,以减少迁移到中晚稻上的虫源;对中晚稻本田安排2—3次用药,第一次栽后约10天(分蘖盛期结合防治其它病虫时防治一次白背飞虱),第二次孕穗期用长效药(如神约等)“压前控后”;第三次穗期若百丛虫量达1000-1500只时用速效药加长效药(如毒死蜱 吡蚜酮等)防治。
3.4田间检查
一是对发病秧苗,要及时剔除病株深埋;二是对大田病株要直接踩入泥中,然后补苗,并加强肥水管理;三是对特严重田,要建议翻耕改种。
4 讨论与建议
一是目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媒介除白背飞虱已明确测定外,其它媒介尚未明确,建议相关科研部门和教研部门与各地方农业部门加强联系取样,进行广泛的传毒带毒测定。
二是当前对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控防技术本地尚是初步性的,系统完整的控防技术有待上级部门进行专项控防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龙福兴(1976年—),男,湖南祁东人,祁东县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大专学历,从2009年开始一直在调查、研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危害。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规律与特点;原因分析;防治技术与措施
祁东是湖南省最早始见和通过检测证实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粮食生产大县之一,2009年发生面积45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2010年迅速上升到20万亩,损失严重,部分丘块成灾,2011-2013年通过预防后发生面积仍达10-17万亩,个别田失收。为搞好科学控防,确保本地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业安全生产,近几年,笔者协助县植保部门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办法进行了初步调研和防控技术探索,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导如下。
1 发生规律与特点
1.1病毒与传毒 根据检测结果表明,引发祁东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Southern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fus,SRBSDV),其主要传毒媒介为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灰飞虱等,病毒可在白背飞虱体内繁殖,一旦获毒终身带毒,若虫和成虫均能传毒,以高龄若虫传毒率最高。
1.2病毒侵染途径 病毒初侵染源主要为越冬虫源地的带毒白背飞虱、田间自生及再生水稻苗,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初侵染源在早稻上扩大侵染量,经白背飞虱传至单季稻或晚稻秧苗和本田,同时可扩散到玉米田侵染为害。
1.3发生规律与特点 主要特点是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重,严重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穗期发病稍轻,因侵染时期的先后一般损失产量在30%~10%。从目前两广和祁东的发生看,主要有8个发病特点:一是年度间随着病毒的扩散及越冬毒源的积累,病害逐年加重。二是年度内晚季稻重于早季稻,中晚稻发病较重,早稻较轻。三是育秧移栽田重于直播田。四是杂交稻重于常规稻,如D优527、D优158、红莲优6号、C两优87、T优272、粤优938、丰源优299、准两优608等受害比常规稻相对较重。五是不同田块发病差异很大,发病轻重取决于水稻或玉米危险生育期与带毒飞虱发生高峰吻合程度,吻合好发病重。六是水稻七叶期前为病毒侵染敏感期,前期感病早,危害重。七是病害分布广但部分为害重,发病区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八是一季再生稻发生最为普遍,应注意预防。
1.4症状识别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其典型症状为:稻株矮缩,叶片僵硬,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大小约1~2mm的瘤状突起,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水稻成株期的症状主要有三个特点:高位分蘖;茎节上有倒生须根;剥开叶鞘在茎上可见白色烛泪状突起,条状排列,发病后期个别烛泪状突起可变褐色,但其頂部瘪陷。分蘖期病株较难与其它病症区分,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株明显矮缩,叶片僵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株有的病叶叶脉皱缩或叶片皱缩。
2发生原因分析
2.1毒源广泛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fus,SRBSDV)病毒毒源数量在逐年积累,其主要传毒媒介白背飞虱的发生在逐年加重,且白背飞虱传毒效率高(成虫、若虫均传毒),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迅速上升提供了充足的毒源基数。近几年来祁东白背飞虱连续大发生,其虫源来自多条途径,一是本地有一定的越冬基数,二是东南亚、两广(特别是广西)的大量迁入,这是主要途径,三是福建、台湾等部分迁入。
2.2传毒和感病生育期长 从4月份有效迁入至水稻及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传毒感病。
2.3感虫水稻面积大 无论杂交水稻还是常规品种,目前全部感病,尤其以杂交优质稻品种感病为主。其中早稻发病品种主要有:T优535、T优167、株两优08、株两优21、金优233、金优493、金优268、陆两优996,荆楚优402等9个,其中T优167、金优233、金优493等受害相对较重;中稻一季稻发病品种主要有:D优527、D优158、珞优8号、红莲优6号、红莲优2号、皖稻153、C两优87、C两优396、T优272、两优6326、II优416、II优441、II优航二号、准两优527、粤优938、中莲优950、中浙优1号、中优117、Y两优7号、Y两优3218、Y两优9918、Y两优696、华两优1206、新两优6号、等24个;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
2,4耕作制度有利于病毒发生 近年来,祁东水稻插花种植普通,中稻一季稳中有升,加之插期不一,全年从早稻4月中下旬开始插秧到晚稻8月上中旬结束,整个插秧期长达4个多月,为飞虱的大量发生和转移过渡为害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传播提供了广泛的途径。
3 防治措施
主要加强飞虱监测调查,准确测定,抓住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水稻7叶期以前这一关键时期,采取秧田避害和治虱防矮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
3.1加强监测,为治虱防矮提供依据
重点加强白背飞虱监测,可利用虫情测报灯或田间调查,把握飞虱迁入峰次和测定白背飞虱带毒率,为治虱防矮提供依据。
3.2搞好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
主要选用高抗病良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集中育秧,统一防治,培育壮苗,避免在发病田附近育秧:重点保护3、4叶期一季稻、中稻和晚稻秧苗,最好是用防虫网覆盖(5叶一心前预防效果好)。
3.3及时搞好化学防治
主要实施严格的“秧田保护和治虱防矮”防控策略,具体如抓好以下2点:3.3.1抓好秧田期防治,把好前期传毒关:一是搞好种子处理,最好浸种后拌种:催芽破胸后,可选用60%优拌(或高巧等)10毫升(1包)兑水100-200毫升成母液,倒入5-10斤(干重)已浸种催芽的种谷内(催芽后约6-12斤),均匀拌种2-3分钟,自然晾干1-3小时后即可播种。在浸种时也可用10%吡虫啉300-500倍或60%吡虫啉种衣剂4克兑水浸12小时即可。二是搞好秧苗期治虱防矮,依据田间虫情防治,经过拌种或浸种处理的在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嫁药”即可;没经过拌种或浸种处理的要施二次药,即三叶一心施药一次,移栽前3-5天再施一次“送嫁药”。注意施药时秧田附近杂草也要用药。邻近秧田的早稻收割后要打一次药防治飞虱。
3.3.2抓好本田期防治,把好再次传毒关:对早稻在分蘖期结合防治螟虫时兼治一次白背飞虱,6月中旬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时再用药一次,以减少迁移到中晚稻上的虫源;对中晚稻本田安排2—3次用药,第一次栽后约10天(分蘖盛期结合防治其它病虫时防治一次白背飞虱),第二次孕穗期用长效药(如神约等)“压前控后”;第三次穗期若百丛虫量达1000-1500只时用速效药加长效药(如毒死蜱 吡蚜酮等)防治。
3.4田间检查
一是对发病秧苗,要及时剔除病株深埋;二是对大田病株要直接踩入泥中,然后补苗,并加强肥水管理;三是对特严重田,要建议翻耕改种。
4 讨论与建议
一是目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媒介除白背飞虱已明确测定外,其它媒介尚未明确,建议相关科研部门和教研部门与各地方农业部门加强联系取样,进行广泛的传毒带毒测定。
二是当前对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控防技术本地尚是初步性的,系统完整的控防技术有待上级部门进行专项控防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龙福兴(1976年—),男,湖南祁东人,祁东县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大专学历,从2009年开始一直在调查、研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