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GDP总量不断刷新高度,税收规模不断壮大,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出一直面临着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比重偏高;财政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较低;社会保障支出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显著等问题。本论文着重分析我国财政支出面临的问题,进而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可借鉴的意见,促进社会公平。
关键词:财政支出 改革
一、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过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阳关财政的支持。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的主要投向是农业和教育,极大地稳固了农业发展基础和国家后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的主要投资方向转变,主要投向于企业生产方面,激发企业创造活力,优化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2.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比重偏高
随着政府职能的日益优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扮演主要角色。政府在社会行政管理中的支出规模每年以平均24%的比例增长,造成政府支出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如下:
2.1.1 政府机构规模宏大。
随着公务员人数不断增加,存在公务员供给与岗位结构匹配的结构性失衡,造成机构臃肿,运行效率缓慢,额外增加政府支出。我国的实情决定超过90%的事业单位运行费用需要由政府来承担。事业单位编制门槛较低,同时由于管理和监督的松散,增编现象层出不穷,直接导致财政支出比例增加。
3.1.2财政预算监督乏力
我国的财政制度相对缺乏科学预算、科学管理,同时对于财政支出的控制方向不精确,当财政支出投放到某一个领域,这一领域如何分配使用资金就脱离了财政预算,财政监督不可能实现精准监控,造成支出分流。
3.1.3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不够透明
有效的行政管理费用应该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但是政府的信息公开就像“挤牙膏”,“隐形”支出得不到公众有效地监督,导致资金流向不明确。政府官员受传统政绩观的导向效应,重视所谓的“面子工程”,进而导致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如政府大肆兴建政府办公大楼、公务用车、公款另作他用等。
3.2缺乏科学合理的财政职能界定,经济建设比重偏高
财政模式可以分为生产建设型和公共财政型两种类型。公共财政就是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某些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补充。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向好,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唯经济论”的潜意识指导下,政府的支出行為倾向于经济建设,造成经济建设支出规模庞大、支出结构不合理。政府支出尽管在消减经济建设的比例,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但是和西方国家对比,经济建设所占的份额占据首位。从激励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方面切入,加大经济建设的投入从长远来看是利好消息,但是处于首位的经济建设投入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压缩其他方面的投资,不利于健康财政支出的构建。
2.3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主要倾向于高等教育,小学和初中教育所占比例偏低,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入手,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的社会效益更大。但是教育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程,低等教育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其次表现在区域性的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注入占比大,东中西部地区投入占比相对较少,这样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均衡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4.1减少行政管理的支出的同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我国的实情是高居不下的行政管理成本,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要从源头上得到治理,强化制度约束,严控“三公”经费的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的审查,监督资金的流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共性财政支出
4.2.1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与扶持力度
教育作为筑牢执政根基的强化剂,要重视教育的同时加大资金的倾斜力度,平衡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体做法包括:科学制定教育长远发展规划,促进教育治理水平现代化;加快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覆盖面,持续加强资金的注入工作;强化教师的服务水平,合理调整教师待遇水平;政府还应当重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完善贫困学子的助学金、补助金制度,切实保障贫困学子的学业完成。同时还由于教育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化发展,政府需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财政的支出方向,量化、细化资金的具体数额,同时平衡财政支出的结构,积极消除区域间的教育不平衡发展。
4.2.2加强社会保障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兴旺发达、民族进步的重要指标。我国呈现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支出的比例较大,与此对比的是失业、工伤、生育占比的比例较低。政府需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合理的社保支出结构,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支出在居民生活稳定中“安全阀”和“缓冲剂”的作用。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民众幸福感。
4.3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政府财政加大了对经济建设的投资支出,但过去政府整体倾向于生产和经营领域,现在应该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随着政府职能的简政放权,政府应该对注入企业生产性资金进行分流,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4.4建立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
从预算信息的收集工作开始,进而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再到预算实施,要做到全程监管,落实到细处、实处。预算的完美监督能够有效地压缩预算成本,严控资金的流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目前的预算监督体系倾向于事后监管,存在的滞后性不可避免,造成前期监督的疏漏。因此我国应该构建全面的预算监督体系,系统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我国的预算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A.阿特金森,J.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7.
[4]侯荣华.财政支出合理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5]何振一,阎坤主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刘玉平,胡兆峰.地方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兼论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途径.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1.温介辉(1989-),男,籍贯:山西吕梁,学历: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政策研究.
2.郜佳伟(1993-),男,籍贯:山西运城,学历: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财政支出 改革
一、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过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阳关财政的支持。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的主要投向是农业和教育,极大地稳固了农业发展基础和国家后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的主要投资方向转变,主要投向于企业生产方面,激发企业创造活力,优化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2.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比重偏高
随着政府职能的日益优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扮演主要角色。政府在社会行政管理中的支出规模每年以平均24%的比例增长,造成政府支出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如下:
2.1.1 政府机构规模宏大。
随着公务员人数不断增加,存在公务员供给与岗位结构匹配的结构性失衡,造成机构臃肿,运行效率缓慢,额外增加政府支出。我国的实情决定超过90%的事业单位运行费用需要由政府来承担。事业单位编制门槛较低,同时由于管理和监督的松散,增编现象层出不穷,直接导致财政支出比例增加。
3.1.2财政预算监督乏力
我国的财政制度相对缺乏科学预算、科学管理,同时对于财政支出的控制方向不精确,当财政支出投放到某一个领域,这一领域如何分配使用资金就脱离了财政预算,财政监督不可能实现精准监控,造成支出分流。
3.1.3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不够透明
有效的行政管理费用应该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但是政府的信息公开就像“挤牙膏”,“隐形”支出得不到公众有效地监督,导致资金流向不明确。政府官员受传统政绩观的导向效应,重视所谓的“面子工程”,进而导致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如政府大肆兴建政府办公大楼、公务用车、公款另作他用等。
3.2缺乏科学合理的财政职能界定,经济建设比重偏高
财政模式可以分为生产建设型和公共财政型两种类型。公共财政就是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某些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补充。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向好,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唯经济论”的潜意识指导下,政府的支出行為倾向于经济建设,造成经济建设支出规模庞大、支出结构不合理。政府支出尽管在消减经济建设的比例,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但是和西方国家对比,经济建设所占的份额占据首位。从激励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方面切入,加大经济建设的投入从长远来看是利好消息,但是处于首位的经济建设投入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压缩其他方面的投资,不利于健康财政支出的构建。
2.3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主要倾向于高等教育,小学和初中教育所占比例偏低,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入手,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的社会效益更大。但是教育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程,低等教育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其次表现在区域性的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注入占比大,东中西部地区投入占比相对较少,这样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均衡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4.1减少行政管理的支出的同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我国的实情是高居不下的行政管理成本,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要从源头上得到治理,强化制度约束,严控“三公”经费的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的审查,监督资金的流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共性财政支出
4.2.1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与扶持力度
教育作为筑牢执政根基的强化剂,要重视教育的同时加大资金的倾斜力度,平衡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体做法包括:科学制定教育长远发展规划,促进教育治理水平现代化;加快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覆盖面,持续加强资金的注入工作;强化教师的服务水平,合理调整教师待遇水平;政府还应当重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完善贫困学子的助学金、补助金制度,切实保障贫困学子的学业完成。同时还由于教育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化发展,政府需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财政的支出方向,量化、细化资金的具体数额,同时平衡财政支出的结构,积极消除区域间的教育不平衡发展。
4.2.2加强社会保障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兴旺发达、民族进步的重要指标。我国呈现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支出的比例较大,与此对比的是失业、工伤、生育占比的比例较低。政府需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合理的社保支出结构,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支出在居民生活稳定中“安全阀”和“缓冲剂”的作用。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民众幸福感。
4.3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政府财政加大了对经济建设的投资支出,但过去政府整体倾向于生产和经营领域,现在应该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随着政府职能的简政放权,政府应该对注入企业生产性资金进行分流,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4.4建立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
从预算信息的收集工作开始,进而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再到预算实施,要做到全程监管,落实到细处、实处。预算的完美监督能够有效地压缩预算成本,严控资金的流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目前的预算监督体系倾向于事后监管,存在的滞后性不可避免,造成前期监督的疏漏。因此我国应该构建全面的预算监督体系,系统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我国的预算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A.阿特金森,J.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7.
[4]侯荣华.财政支出合理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5]何振一,阎坤主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刘玉平,胡兆峰.地方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兼论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途径.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1.温介辉(1989-),男,籍贯:山西吕梁,学历: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政策研究.
2.郜佳伟(1993-),男,籍贯:山西运城,学历: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