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1-021-01
摘 要 县区级体校是体育最基层的体育单位,是挖掘、发现体育苗子的最前线,如何开展、承担新时期基层体校工作,是全新的一个课题,也是最前沿化的问题。
本文就在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县区级体校工作进行调查并做出相应研究,探究新的工作思路,综合当前新形势,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见解。
关键词 县区级体校 教练员 基层体育
一、体校历史
前苏联在1934年开办第一所少年体育学校,1966改为青少年体育学校,真正将这一制度推向极点的是:前德意志共和国,东德通过建立寄宿体制体育学校,建立起来一个整套体育学校为载体的选材和训练体系,将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分配到不同项目进行训练。
二、县区级体校的现状
现在,全国2000多所县区级体校,有的直接命名青少年体校或者青少年业余体校,或者XX县体校,或者XX县业余体校。职责基本相同:选拨、挖掘体育苗子,向上一级体校和院校输送,并根据当地体育现状,开展一些项目训练。
县区级体校教练员一般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属事业编制。
但相应承担着一部分行政职能,例如:当地场馆建设,场地分布和规划,体育工作的筹划,县、乡运动会的组织、统筹、裁判工作。体校工作人员:各县区级体校编制多达20余人,少的2、3人,较大一部分体校编制不够,就在当地附近相邻单位聘任一批教练,聘任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
行政职责和事业职责两者交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一些县市体校教练员,认识不足,认为行政职责阻碍了事业职责,是本末倒置。
行政职责是管理县域体育、规划、发展,促进当地体育,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当今县级体校面临的三大困境:
(一)缺少资金,基本上没有收入,基本上没有下拨专项训练资金,基本上没有行政给付资金,只有极少数县级体校由于某个项目,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越级专项给予支持。
(二)没有生源:不管怎样冠名,县级体校都是业余训练,一般不可能有文化老师、宿舍等设备和条件,学生来源于当地各学校,容易产生管、教分开,学生时间难以控制、训练时间难以保障。
目前县区级体校的学生出路:(1)被选拔到上一级运动队。(2)通过高考升入高一级普通大专院校。(3)通过体育特长升入体育院校。
发放和邮寄问卷300份,回收296份,从调查问卷分析:县级体校生存艰难,甚至有些提出全国撤并县级体校,事业职责归并州市体育局,行政职责归并县级文体局,特别是许多一线教练员感觉无前途,训练苗子发现了,因无前途,就业困难,学生父母不同意等原因,导致无法训练。一些苗子因为家庭困难,无经费帮扶,内心内疚。社会上对体育不看好,不支持,对体校教练员冷眼相看,认为搞体育的四肢发达,大脑简单。付出与回报不等衡。使教练员感觉自己前途渺茫,一片黯淡。
通过访谈法:多次通过外出学习,参观,交流的机会与省市体育局领导请教,与老一辈体育工作人员探讨,与县市专业教练员沟通:当前县区级体校出路和未来。
经过整理,研究得出结论:县级体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举国体制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经济发展,导致县级体校的道路越走越窄,今后在新时期如何发展,如何开拓,大家都认为是一个难题,但是极个少数体校还是发展的很好,成功的例子不能复制,但可以引申。
但不能否认在体校训练过的学生:吃苦耐劳,具有拼搏精神,树立终身体育的思维,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通过体校训练学生,可以以点带面,推动当地体育发展。
根据调查:有的学术杂志。论文,认为从基层体校出来的运动员,逐级输送到国家队,在国际上,甚至奥运会,所 比例很小,但是我们翻阅历届的国家队名单,或者是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大赛摘金夺银的,绝大多数是从县级体校走出来,丁径晖模式在中国是少数,不可翻印的成功模式。
从而得知: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的产物,各国的国情不近相同,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在伟大的中国,构建复兴梦,中国强哥梦,发展体育必须依靠县区级体校,从上到下形成体育运动训练体系,发展县级体校,拓宽渠道,构建体育苗子成才的科学训练体系。
综上所述:县级体校是举国体制的产物,举步维艰,面临生不如死的局面,如何拓展思路、开展工作,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课题?
未来的道路和发展:
(一)教练员必须有超前性和导向性,把握最新的训练动度,掌握最新的训练理念,了解教练实践工作的最新发展状况,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是少体校教练,做好指导工作的基础和根本。
(二)各县级体校校长,抓住机遇,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等或靠不是体育人的工作方式,拓开思路,建立省级的青少年训练网点,或者州市的网点,依托网点。积极开展训练,打造体育品牌,树立体育权威 ,从而推动政府给予经费倾斜。
(三)寻找突破点,各地域产生相应项目的运动员,各地相对出现优势项目运动员,根据地域优势,继续挖掘,继续拓宽训练思路,勇攀体育高峰,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 姜达维.体育科研方法他说[J].天津体育学院.2001.27-31.
[2] 杨桦,王凯珍,熊晓正,孙葆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
[3] 黄金鹏.试论现代人的体育价值观.南京体育学院(社会科学版)[J].2002(4).
[4] 武云化,朱国权,郭云聪,刘坚.体育科研实践与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2001(9).
[5] 何敏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J].辽宁师范大学.1998(3).
[6] 竞技运动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8).
摘 要 县区级体校是体育最基层的体育单位,是挖掘、发现体育苗子的最前线,如何开展、承担新时期基层体校工作,是全新的一个课题,也是最前沿化的问题。
本文就在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县区级体校工作进行调查并做出相应研究,探究新的工作思路,综合当前新形势,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见解。
关键词 县区级体校 教练员 基层体育
一、体校历史
前苏联在1934年开办第一所少年体育学校,1966改为青少年体育学校,真正将这一制度推向极点的是:前德意志共和国,东德通过建立寄宿体制体育学校,建立起来一个整套体育学校为载体的选材和训练体系,将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分配到不同项目进行训练。
二、县区级体校的现状
现在,全国2000多所县区级体校,有的直接命名青少年体校或者青少年业余体校,或者XX县体校,或者XX县业余体校。职责基本相同:选拨、挖掘体育苗子,向上一级体校和院校输送,并根据当地体育现状,开展一些项目训练。
县区级体校教练员一般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属事业编制。
但相应承担着一部分行政职能,例如:当地场馆建设,场地分布和规划,体育工作的筹划,县、乡运动会的组织、统筹、裁判工作。体校工作人员:各县区级体校编制多达20余人,少的2、3人,较大一部分体校编制不够,就在当地附近相邻单位聘任一批教练,聘任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
行政职责和事业职责两者交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一些县市体校教练员,认识不足,认为行政职责阻碍了事业职责,是本末倒置。
行政职责是管理县域体育、规划、发展,促进当地体育,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当今县级体校面临的三大困境:
(一)缺少资金,基本上没有收入,基本上没有下拨专项训练资金,基本上没有行政给付资金,只有极少数县级体校由于某个项目,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越级专项给予支持。
(二)没有生源:不管怎样冠名,县级体校都是业余训练,一般不可能有文化老师、宿舍等设备和条件,学生来源于当地各学校,容易产生管、教分开,学生时间难以控制、训练时间难以保障。
目前县区级体校的学生出路:(1)被选拔到上一级运动队。(2)通过高考升入高一级普通大专院校。(3)通过体育特长升入体育院校。
发放和邮寄问卷300份,回收296份,从调查问卷分析:县级体校生存艰难,甚至有些提出全国撤并县级体校,事业职责归并州市体育局,行政职责归并县级文体局,特别是许多一线教练员感觉无前途,训练苗子发现了,因无前途,就业困难,学生父母不同意等原因,导致无法训练。一些苗子因为家庭困难,无经费帮扶,内心内疚。社会上对体育不看好,不支持,对体校教练员冷眼相看,认为搞体育的四肢发达,大脑简单。付出与回报不等衡。使教练员感觉自己前途渺茫,一片黯淡。
通过访谈法:多次通过外出学习,参观,交流的机会与省市体育局领导请教,与老一辈体育工作人员探讨,与县市专业教练员沟通:当前县区级体校出路和未来。
经过整理,研究得出结论:县级体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举国体制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经济发展,导致县级体校的道路越走越窄,今后在新时期如何发展,如何开拓,大家都认为是一个难题,但是极个少数体校还是发展的很好,成功的例子不能复制,但可以引申。
但不能否认在体校训练过的学生:吃苦耐劳,具有拼搏精神,树立终身体育的思维,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通过体校训练学生,可以以点带面,推动当地体育发展。
根据调查:有的学术杂志。论文,认为从基层体校出来的运动员,逐级输送到国家队,在国际上,甚至奥运会,所 比例很小,但是我们翻阅历届的国家队名单,或者是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大赛摘金夺银的,绝大多数是从县级体校走出来,丁径晖模式在中国是少数,不可翻印的成功模式。
从而得知: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的产物,各国的国情不近相同,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在伟大的中国,构建复兴梦,中国强哥梦,发展体育必须依靠县区级体校,从上到下形成体育运动训练体系,发展县级体校,拓宽渠道,构建体育苗子成才的科学训练体系。
综上所述:县级体校是举国体制的产物,举步维艰,面临生不如死的局面,如何拓展思路、开展工作,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课题?
未来的道路和发展:
(一)教练员必须有超前性和导向性,把握最新的训练动度,掌握最新的训练理念,了解教练实践工作的最新发展状况,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是少体校教练,做好指导工作的基础和根本。
(二)各县级体校校长,抓住机遇,在深化改革的今天,等或靠不是体育人的工作方式,拓开思路,建立省级的青少年训练网点,或者州市的网点,依托网点。积极开展训练,打造体育品牌,树立体育权威 ,从而推动政府给予经费倾斜。
(三)寻找突破点,各地域产生相应项目的运动员,各地相对出现优势项目运动员,根据地域优势,继续挖掘,继续拓宽训练思路,勇攀体育高峰,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 姜达维.体育科研方法他说[J].天津体育学院.2001.27-31.
[2] 杨桦,王凯珍,熊晓正,孙葆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
[3] 黄金鹏.试论现代人的体育价值观.南京体育学院(社会科学版)[J].2002(4).
[4] 武云化,朱国权,郭云聪,刘坚.体育科研实践与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2001(9).
[5] 何敏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J].辽宁师范大学.1998(3).
[6] 竞技运动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