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要远离灌输与注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来影响学生;在组织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要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为他们的进步喝彩,使之树立信心,满怀激情地拥抱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态度;自信心;激励性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专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进而导致兴趣削弱,信心丧失;相反,要贯彻新课标理念,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加强情感体验,建立自信,养成良好习惯,增强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对无益于情感培养的教学行为的分析
(一)缺乏成功体验,阻碍自信形成
长期缺少成功体验的学习,会导致学生思维迟钝,自信不足.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没有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情感需求来设计,而是采用“先入为主”和“单一牵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路线”齐步走到教师认为的“知识彼岸”.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需付出多少智力劳动就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体会不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二)忽视指导点拨,习惯培养欠缺
比如,教学方程这一内容,求解过程本身蕴含着培养学生验算习惯的机会,然而,教师在设计验算方法的指导环节时,仅仅关注验算形式,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验算的作用,忽略了自觉验算的习惯培养.当学生不明确验算的作用而把验算看成是附加于笔算的负担的时候,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出现了虽有验算的形式在,但错误还是较多的现象.
(三)脱离学生生活,弱化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应具有趣味性和真实性,以激发内驱力,使学生满怀期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但是,有些情境跟生活实际却存在距离.比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教师公布秋季体育运动会的项目,并告诉学生每班只能选择其中一项参加,之后提问:“假如你是体育委员,会向老师建议选择哪个项目?”一学生说选择足球赛,因为他班足球踢得很棒;另一学生说选择羽毛球赛,因为他班女生多,都喜歡打羽毛球……各种建议都出来了,最后教师进行“仲裁”,统计出哪种球类运动喜欢的人数多就参加哪项比赛,随后引入课题.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为了引出课题而创设了虚假情境——因为该校运动会并没有安排这三项比赛;再说,选择哪项球类比赛与统计哪种球类喜欢的人数多之间也没有因果联系.这种看似非常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最终因创设不当而显得华而不实,让学生感觉教师在“做戏”.此现象若经常出现,则会使学生兴趣弱化、情感缺失.
二、改进教学策略,培养数学情感之策略
(一)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给予儿童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设计的时候,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活用教材,少一些灌输,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体验,以激发求知欲.比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笔者播放课件,创设情境,呈现游乐园内相关娱乐项目的运动场景,并启发思考:你能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给这些项目分类吗?先在组内交流,再推荐代表发言.笔者根据回答将相关项目的图片分类贴好,再追问:“为什么把这些游乐项目分成两类呢?能给它们的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根据回答,板书“平移和旋转”.接下来,由游乐园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说说“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充分考虑到实际生活背景和知识的趣味性,精心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游乐园里一些娱乐项目的运动画面,使学生充满情趣地投入到自由、紧张且有序的智力活动中,进而激发探究与发现的兴趣.
(二)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数学课堂要远离灌输与注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来影响学生;在组织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要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为他们的进步喝彩,使之树立信心,满怀激情地拥抱数学.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使之对数学始终保持热情.比如,教学“认识分数”时,笔者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下发到每名学生手中,要求折出该张纸的12,涂上颜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差错,笔者没有采取回避态度或埋怨学生,而是给予宽容与鼓励,及时调整预设,因势利导,使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当学生出现差错、陷入沮丧境地时,笔者适时地挖掘思维的闪光点,给予认可.可见,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善于把学生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不断建立自信.
(三)促进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交融,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是学生感悟、思考与探究的动力,只有持之以恒地培养,才能得以强化.为此,教师要加大力度,使情感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活动之中.比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时,在了解了长、宽、高后,笔者进一步启发思考:“其实,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根据它摆放的位置相对来说的.”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当笔者把数学教材平放在桌面上时,让一学生上台指出长、宽、高,等到找高时学生有点迟疑,感觉教材中最短的棱太不像高.此时笔者适时指点:“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书本的高叫作‘厚’,因为它不够高嘛!”接下来,笔者运用课件呈现游泳池的图片,并问:“那游泳池的长、宽、高又在哪儿呢?谁来找一找?”一名学生上台很快找出了长和宽,找高时又有点迟疑.笔者适时启发:“游泳池的‘高’,通常叫——”学生恍然大悟:“叫‘深’!”笔者予以肯定:“游泳池处在地平面之下,里面装的是水,我们平时把水的高度说成是水的‘深’.”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厚”和“深”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高”.上述教学活动是分层次来实现知识目标的.整个设计知情交融、相辅相成,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学生独立思考、耐心倾听和质疑问难的习惯得到培养和强化.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要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并使之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情促知,以知贻情,知情交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态度;自信心;激励性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专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进而导致兴趣削弱,信心丧失;相反,要贯彻新课标理念,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加强情感体验,建立自信,养成良好习惯,增强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对无益于情感培养的教学行为的分析
(一)缺乏成功体验,阻碍自信形成
长期缺少成功体验的学习,会导致学生思维迟钝,自信不足.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没有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情感需求来设计,而是采用“先入为主”和“单一牵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路线”齐步走到教师认为的“知识彼岸”.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需付出多少智力劳动就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体会不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二)忽视指导点拨,习惯培养欠缺
比如,教学方程这一内容,求解过程本身蕴含着培养学生验算习惯的机会,然而,教师在设计验算方法的指导环节时,仅仅关注验算形式,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验算的作用,忽略了自觉验算的习惯培养.当学生不明确验算的作用而把验算看成是附加于笔算的负担的时候,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出现了虽有验算的形式在,但错误还是较多的现象.
(三)脱离学生生活,弱化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应具有趣味性和真实性,以激发内驱力,使学生满怀期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但是,有些情境跟生活实际却存在距离.比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教师公布秋季体育运动会的项目,并告诉学生每班只能选择其中一项参加,之后提问:“假如你是体育委员,会向老师建议选择哪个项目?”一学生说选择足球赛,因为他班足球踢得很棒;另一学生说选择羽毛球赛,因为他班女生多,都喜歡打羽毛球……各种建议都出来了,最后教师进行“仲裁”,统计出哪种球类运动喜欢的人数多就参加哪项比赛,随后引入课题.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为了引出课题而创设了虚假情境——因为该校运动会并没有安排这三项比赛;再说,选择哪项球类比赛与统计哪种球类喜欢的人数多之间也没有因果联系.这种看似非常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最终因创设不当而显得华而不实,让学生感觉教师在“做戏”.此现象若经常出现,则会使学生兴趣弱化、情感缺失.
二、改进教学策略,培养数学情感之策略
(一)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给予儿童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设计的时候,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活用教材,少一些灌输,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体验,以激发求知欲.比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笔者播放课件,创设情境,呈现游乐园内相关娱乐项目的运动场景,并启发思考:你能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给这些项目分类吗?先在组内交流,再推荐代表发言.笔者根据回答将相关项目的图片分类贴好,再追问:“为什么把这些游乐项目分成两类呢?能给它们的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根据回答,板书“平移和旋转”.接下来,由游乐园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说说“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充分考虑到实际生活背景和知识的趣味性,精心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游乐园里一些娱乐项目的运动画面,使学生充满情趣地投入到自由、紧张且有序的智力活动中,进而激发探究与发现的兴趣.
(二)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数学课堂要远离灌输与注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来影响学生;在组织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要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为他们的进步喝彩,使之树立信心,满怀激情地拥抱数学.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使之对数学始终保持热情.比如,教学“认识分数”时,笔者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下发到每名学生手中,要求折出该张纸的12,涂上颜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差错,笔者没有采取回避态度或埋怨学生,而是给予宽容与鼓励,及时调整预设,因势利导,使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当学生出现差错、陷入沮丧境地时,笔者适时地挖掘思维的闪光点,给予认可.可见,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善于把学生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不断建立自信.
(三)促进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交融,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是学生感悟、思考与探究的动力,只有持之以恒地培养,才能得以强化.为此,教师要加大力度,使情感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活动之中.比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时,在了解了长、宽、高后,笔者进一步启发思考:“其实,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根据它摆放的位置相对来说的.”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当笔者把数学教材平放在桌面上时,让一学生上台指出长、宽、高,等到找高时学生有点迟疑,感觉教材中最短的棱太不像高.此时笔者适时指点:“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书本的高叫作‘厚’,因为它不够高嘛!”接下来,笔者运用课件呈现游泳池的图片,并问:“那游泳池的长、宽、高又在哪儿呢?谁来找一找?”一名学生上台很快找出了长和宽,找高时又有点迟疑.笔者适时启发:“游泳池的‘高’,通常叫——”学生恍然大悟:“叫‘深’!”笔者予以肯定:“游泳池处在地平面之下,里面装的是水,我们平时把水的高度说成是水的‘深’.”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厚”和“深”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高”.上述教学活动是分层次来实现知识目标的.整个设计知情交融、相辅相成,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学生独立思考、耐心倾听和质疑问难的习惯得到培养和强化.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要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并使之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情促知,以知贻情,知情交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