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稻机械化栽培是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实用新技术,具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增产、增收、增效的显著特点。主要有水稻育秧、机械化插秧、大田配套栽培管理等技术要点,本文介绍了水稻机械化栽培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机插育秧;机械插秧;大田管理
中图分类号: S233.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5.008
1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栽培的核心技术,它是使用专用软盘在湿润大田采取高密度播种并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新型育秧方式,培育的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呈板状秧块,适于机械插秧。
1.1秧田准备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地势平坦、邻近大田的湿润地作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为1∶80~100,一亩大田需秧田7~10平方米。播种前几天将秧田翻耕,亩施48%复合肥30公斤,然后整理成秧床,秧床宽1.5米左右,秧床与秧床之间留宽20~30厘米、深20厘米的排水沟。
1.2平铺软盘
选择专用平底带孔软盘(58×28厘米),每亩大田备25块左右,在秧床床面无积水后,按横排2行依次平铺,盘与盘的飞边重叠排放,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铺好后,将经过严格挑选的无杂草、无砂砾、无污染、无残茬、肥沃、不干不湿(手捍成团,松手即散)的塘泥平铺于秧盘内,厚度为2.2厘米。
1.3科学播种
一是增加播种量,杂交早稻亩播2.5公斤,常规早稻亩播4公斤,杂交晚稻亩播1.8公斤;二是合理确定播种期,考虑到播种密、秧龄弹性小等因素,早稻秧龄按15~20天,晚稻秧龄按20~25天推算播种期;三是匀播密播,在种子催出标准芽子后,采取分厢过秤、多次撒播的办法,确保播种均匀。播种后,实行薄膜低拱架覆盖保温育秧。
1.4精细管理
育早稻秧的,主要做好覆膜保温、揭膜炼苗、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治,与旱育小苗、软盘抛秧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沟内水深保持与秧床厢面持平,揭膜后灌一次跑马水,随后厢面保持干干湿湿,高温天气每天喷水2次,插秧前土壤湿度以能从秧盘取出秧块为宜。育晚稻秧的,除常规管理外,必须使用专用浸种灵浸种控长。
2水稻机械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栽培的主体,关键是选用性能稳定、技术成熟、质量可靠的机动插秧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久保田牌手扶式高性能插秧机,具有适应性广、便于操作、价格较低的特点。在正常熟练操作的情况下,每小时可插2亩左右。机械插秧的主要优点:一是固定宽行距(30厘米),做到宽行窄株,利于通风透光;二是通过合理调节株距和每穴苗数来增加每亩基本苗总数;三是实行早插和浅插,有利于缩短返青期,提早分蘖和增加低节位分蘖,促进大穗。为搞好机械插秧,在栽培管理上注意三点。
2.1适期插秧
秧苗3叶期开始插秧,4叶1心前插完,苗高控制为18~20厘米。
2.2平整大田
要求田面平整,全田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表土软硬适中,田面无杂草、杂物、砂砾,以免卡机,插秧前1~2天施入基肥,插秧时田间只保持盖泥水。
2.3保证基本苗
早稻株行距为13.3×30厘米,杂交稻每穴3根苗,常规稻每株5根苗;晚稻株行距为20×30厘米,每穴2根苗。插后如有漏蔸缺蔸现象,应活苗稳蔸后及时补蔸。
3机插水稻大田栽培管理技术
机插秧由于实行宽行窄株浅插,加之通风透光性好,其分蘖具有爆发性,够苗期提前,为预防因苗数偏多导致成穗率低、穗型少,在管理上须注意适当少追苗肥多追穗肥,少追氮肥多追磷钾肥,够苗时及时晒田控苗,注意提早控制高峰苗。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常规栽培基本一致。
3.1 科学肥水管理
水浆管理。栽后浅水勤灌,每次在自然落干后再灌水,当田间水稻总苗数达到够苗数的80%时开始搁田,搁田掌握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进行多次轻搁,切忌重搁,一般2~3次,搁田结束后及时复水,建立浅水层,到收获前7天停止灌水。
合理施肥。根据机插稻的生长特点,在肥料运筹上,常规品种宜采用“前促、中稳、后补”施肥策略,杂交品种宜采用“前促、中补、后控”的施肥策略,并注重N、P、K养分的平衡施用。 水稻机插后3~5天,每亩用尿素5~7.5公斤作发稞肥,栽后20天视苗情每亩施尿素7.5公斤作接力肥。在水稻4叶期追施促花肥,每亩施尿素7.5公斤、45%复合肥5~7.5公斤。在抽穗前l8~20天至2叶期追施保花肥,每亩施尿素5~7.5公斤。
3.2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及时化除。由于机插稻秧苗小,缓苗期长,大田空间大,其生长前期又以浅水层为主,其光、温,水气等条件有利于杂草滋生。一般在栽插后3~5天,秧苗直立活稞后,用常青l号、苄丁等除草剂拌细土均匀撒施,保持水层3~5天,以提高除草效果。
病虫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发生量,及时做好综合防治。主要害虫有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在防治适期用50%锐劲特、吡虫啉等农药按要求进行喷雾防治;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分别在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用12.5%纹霉清和20%环唑可湿性粉剂按要求进行喷雾防治。
作者简介:程彦斌,大专学历,伊通满族自治县靠山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技术推广。
关键词:机插育秧;机械插秧;大田管理
中图分类号: S233.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5.008
1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栽培的核心技术,它是使用专用软盘在湿润大田采取高密度播种并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新型育秧方式,培育的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呈板状秧块,适于机械插秧。
1.1秧田准备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地势平坦、邻近大田的湿润地作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为1∶80~100,一亩大田需秧田7~10平方米。播种前几天将秧田翻耕,亩施48%复合肥30公斤,然后整理成秧床,秧床宽1.5米左右,秧床与秧床之间留宽20~30厘米、深20厘米的排水沟。
1.2平铺软盘
选择专用平底带孔软盘(58×28厘米),每亩大田备25块左右,在秧床床面无积水后,按横排2行依次平铺,盘与盘的飞边重叠排放,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铺好后,将经过严格挑选的无杂草、无砂砾、无污染、无残茬、肥沃、不干不湿(手捍成团,松手即散)的塘泥平铺于秧盘内,厚度为2.2厘米。
1.3科学播种
一是增加播种量,杂交早稻亩播2.5公斤,常规早稻亩播4公斤,杂交晚稻亩播1.8公斤;二是合理确定播种期,考虑到播种密、秧龄弹性小等因素,早稻秧龄按15~20天,晚稻秧龄按20~25天推算播种期;三是匀播密播,在种子催出标准芽子后,采取分厢过秤、多次撒播的办法,确保播种均匀。播种后,实行薄膜低拱架覆盖保温育秧。
1.4精细管理
育早稻秧的,主要做好覆膜保温、揭膜炼苗、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治,与旱育小苗、软盘抛秧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沟内水深保持与秧床厢面持平,揭膜后灌一次跑马水,随后厢面保持干干湿湿,高温天气每天喷水2次,插秧前土壤湿度以能从秧盘取出秧块为宜。育晚稻秧的,除常规管理外,必须使用专用浸种灵浸种控长。
2水稻机械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栽培的主体,关键是选用性能稳定、技术成熟、质量可靠的机动插秧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久保田牌手扶式高性能插秧机,具有适应性广、便于操作、价格较低的特点。在正常熟练操作的情况下,每小时可插2亩左右。机械插秧的主要优点:一是固定宽行距(30厘米),做到宽行窄株,利于通风透光;二是通过合理调节株距和每穴苗数来增加每亩基本苗总数;三是实行早插和浅插,有利于缩短返青期,提早分蘖和增加低节位分蘖,促进大穗。为搞好机械插秧,在栽培管理上注意三点。
2.1适期插秧
秧苗3叶期开始插秧,4叶1心前插完,苗高控制为18~20厘米。
2.2平整大田
要求田面平整,全田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表土软硬适中,田面无杂草、杂物、砂砾,以免卡机,插秧前1~2天施入基肥,插秧时田间只保持盖泥水。
2.3保证基本苗
早稻株行距为13.3×30厘米,杂交稻每穴3根苗,常规稻每株5根苗;晚稻株行距为20×30厘米,每穴2根苗。插后如有漏蔸缺蔸现象,应活苗稳蔸后及时补蔸。
3机插水稻大田栽培管理技术
机插秧由于实行宽行窄株浅插,加之通风透光性好,其分蘖具有爆发性,够苗期提前,为预防因苗数偏多导致成穗率低、穗型少,在管理上须注意适当少追苗肥多追穗肥,少追氮肥多追磷钾肥,够苗时及时晒田控苗,注意提早控制高峰苗。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常规栽培基本一致。
3.1 科学肥水管理
水浆管理。栽后浅水勤灌,每次在自然落干后再灌水,当田间水稻总苗数达到够苗数的80%时开始搁田,搁田掌握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进行多次轻搁,切忌重搁,一般2~3次,搁田结束后及时复水,建立浅水层,到收获前7天停止灌水。
合理施肥。根据机插稻的生长特点,在肥料运筹上,常规品种宜采用“前促、中稳、后补”施肥策略,杂交品种宜采用“前促、中补、后控”的施肥策略,并注重N、P、K养分的平衡施用。 水稻机插后3~5天,每亩用尿素5~7.5公斤作发稞肥,栽后20天视苗情每亩施尿素7.5公斤作接力肥。在水稻4叶期追施促花肥,每亩施尿素7.5公斤、45%复合肥5~7.5公斤。在抽穗前l8~20天至2叶期追施保花肥,每亩施尿素5~7.5公斤。
3.2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及时化除。由于机插稻秧苗小,缓苗期长,大田空间大,其生长前期又以浅水层为主,其光、温,水气等条件有利于杂草滋生。一般在栽插后3~5天,秧苗直立活稞后,用常青l号、苄丁等除草剂拌细土均匀撒施,保持水层3~5天,以提高除草效果。
病虫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发生量,及时做好综合防治。主要害虫有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在防治适期用50%锐劲特、吡虫啉等农药按要求进行喷雾防治;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分别在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用12.5%纹霉清和20%环唑可湿性粉剂按要求进行喷雾防治。
作者简介:程彦斌,大专学历,伊通满族自治县靠山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