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自我展示缺失,导致化简为繁、机械识记、空洞说教等不良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注重优化教师自我展示,则可以带领学生发现汉字韵味、领略教师魅力、初窥学问门径,使识字写字教学更契合科学规律。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自我展示的优化举措主要有修炼内功、用好媒体、把握限度等。
关键词:教师展示;识字;写字;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116-04
展示,课改的时代话语[1]。然而,综观近年各地课改典型,大多关注于学生的学习展示。与之相应,在“矫枉必须过正”“回归学习主权”等名义下,教学中教师的个人展示(如讲授、演示、范读、板演等)的时空备受挤压。更有甚者,“严禁教师进课堂”[2],生生践踏了《教师法》中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也违背了“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基本教育规律。受此大环境影响,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自我展示也日趋式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识字写字教学成效。如何更好地认识教师自我展示对于识字写字的价值,优化教师识字写字过程中的自我展示,让识字写字教学更科学高效,是深化当前识字写字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展示缺失现象举例
一是缺乏教师直观展现,就事论事,把直观晓畅变成抽象晦涩。汉字字义的掌握,就是建立汉字符号与对象之间联系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理解对象所对应的概念的过程。因此,如果忽视对象(尤其是学生生活所不常见对象)的直观展示,理解字义时,往往会步入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路径,进而出现“为了解释一个这样的词汇,人们必须引入一大堆比这个词汇复杂很多的词汇,而且事实上会越解释越糊涂”[3]的窘状。比如,教学《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的“荇”,教师让学生查阅字典自主理解字义。这时,他们会得到如下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何为“草本植物”?何为“蒴果”?估计小学生一头雾水。其实,只要教师直观展示一下“荇菜”图画,学生自会一目了然。乌申斯基早就提醒我们:“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教儿童五个他所不认识的字,他将会长久地、徒劳地受这几个字的折磨;但是,如果你把二十个这一类的字和图画联系起来,儿童会飞快地掌握它们。”而“字和图画联系”,则须“展示”。
二是缺乏教师魅力解说,机械识记,把文化宝库变成符号堆砌。字形教学是汉语识字教学的关键[4]。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能力,很多教师常用“你是怎么记住字形的?”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于是,语文课识字环节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我这样记‘寇’,上面是‘宝盖头’,下面左边是‘元’,右边是竖、横,加‘又’。”“‘寇’,把‘冠’上面秃宝盖换成宝盖头,右下的‘寸’换成竖、横,加上‘又’。”“‘完’加上‘敲’的右边部分,合起来就是‘寇’。”教师至此仍不满足,继续启发:“还有不同的记忆方法吗?”自有学生应答:“老师,我这样记:点、点、横钩,两横一撇竖弯钩;竖、横、横撇、点。”为了所谓的自主识记,可真难为了孩子。其实,“寇”字就是贼寇入侵的场景:宝盖头表示房子,左下边的“元”,是人面朝左站立的样子,右下边的“攴”,下面的“又”,是一只大手,上面的竖、横,是皮鞭或有枝丫的木棍。合起来就是:人手拿皮鞭(木棍),闯进别人家鞭打主人,这不就是匪寇行径?你看,教师寥寥几笔画出“寇”的甲骨文字形,加上三言两语的讲解,“寇”字印入学生脑海深矣!倘若把内涵丰富的汉字,拆解成笔画符号的堆砌,那真是“身在宝山不识宝”。而且,有时用替换方式记忆字形,学生反而容易混淆部件。比如“寇”字中的“攴”,学生会和“冠”字中的“寸”打架,就是明证。
三是缺乏教师板书演示,光说不练,把示范摹写变成枯燥说教。在语文课写字时间,常见这样的情景:教师用投影出示某字的田字格写法,然后提问:“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还以“寇”字为例,学生纷纷发言:“‘寇’字最上面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寇’最后一笔是‘点’。”“右下面的‘横撇’和‘元’的第二横基本对齐”……如此喋喋不休,一两分钟不觉而逝。而一般一堂课都要摹写四个字左右,这样下来,光“说字”就需六七分钟,结果学生还没动笔写字,下课铃已响,教师往往草草收场:“同学们,这几个字留着课后写,下课。”且不说徒增学生课后负担,就这种缺乏教师示范,让学生现场观摩的习字指导,纸上谈兵,天知道有的学生课后会怎么写!很多学校常以“写字教学”为特色,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字早有明确要求,写好字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正是有课堂上光说不练的写字教学现象存在,才导致很多学生写字不合格,在这些学校的反衬下,少部分写字教学到位的学校就成了“特色学校”。把应有之义当特色,可见写字教学水平普遍之低。这其中,缺乏教师示范指导的“说字”教学难辞其咎。要知道:说千道万,喊破嗓子,不如教师现场放个样子。
二、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展示的价值意蕴
一是教师展示,让学生发现汉字之韵。申小龙认为:“汉字是一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当我们置身博物馆,面对斑驳的青铜器,古朴的秦砖汉瓦,精美的书画作品……往往需要导游的讲解,才能穿越时空隧道,完成与文物的对话。同样,汉字这种独到的社会文化价值,并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字的画面上的,它需要经过专门的“说文解字”工作去发掘。它的一个个画面,也需要经过专门的“内引外联”,才能系联成社会文化的大观园[5]。无疑,教师就是带领学生进入这座博物馆、大观园的导游。
在教师展示引领下,学生可以用心地感受汉字造字的意蕴。一个个汉字,生动地展示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场景、思维方式、喜怒哀乐……这里有“仰观天文”:“日”是红彤彤太阳的模样,“晶”,满天星斗的形状;这里有“俯察地理”:“水”,是河流奔涌,“田”是阡陌纵横;这里有“远取诸物”:“果”,树木上结果的样子,“奋”(奮),是田地里的鸟(隹)被罩住了,正“奋力”扑着翅膀,想飞走!这里有“近取诸身”:“子”是包裹着的婴儿的样子,“孟”是婴儿在盆里洗澡……难怪有人说:“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6]汉字文化展示下的识字教学,学生怎能不着迷? 再说难度。无论是字源解说,还是书法指导,都要贴近儿童认知水平,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学习体会,通俗、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比如,二年级教师解说“丰”字,如果从“丰”字的繁体“豐”入手,告诉学生这是盛满了黍稷(一说是玉环串)的高脚祭祀器皿的样子,然后再引用《仪礼》中“饮酒实于觯,加于豐”的记载加以佐证,并由祭祀品的“大量”引出“丰富”“丰盛”的意思。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不要忘了:二年级的小学生,“祭祀”“黍稷”“觯”等概念,肯定茫然无绪。这边在讲“丰”,那边学生听了要疯。其实,教师就从简体“丰”字入手,在字、图对照中,学生很快知道:“丰”像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有人认为是谷穗的样子),有了这样的长势,就能“丰收”。如此解说,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再如写字指导,教师切不可书法术语嘴边飞,什么“笔势”“气脉”“意境”,等等,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反而收不到应有效果。
“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不仅仅是就德行而言,教师也应该是学生学识的楷模。依托教师展示的楷模作用,识字写字教学必将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13]冒继承.自主展示:课改的时代话语[J].上海教育科研,2014(3).
[2]李炳亭,洪湖.中国当代课改档案[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76.
[3]江晓原.时间简史之中国篇[J].文史知识,2015(3).
[4]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2.
[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30.
[6]骆冬青.汉字蕴含的美学[J].文史知识,2015(4).
[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2.
[8][美]罗伯特·L,索尔所,等.认知心理学[M].邵志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72.
[9]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3.
[10]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16.
[11][14]艾伟.教育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14-215.214-215.
[1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9.
责任编辑:石萍
关键词:教师展示;识字;写字;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116-04
展示,课改的时代话语[1]。然而,综观近年各地课改典型,大多关注于学生的学习展示。与之相应,在“矫枉必须过正”“回归学习主权”等名义下,教学中教师的个人展示(如讲授、演示、范读、板演等)的时空备受挤压。更有甚者,“严禁教师进课堂”[2],生生践踏了《教师法》中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也违背了“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基本教育规律。受此大环境影响,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自我展示也日趋式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识字写字教学成效。如何更好地认识教师自我展示对于识字写字的价值,优化教师识字写字过程中的自我展示,让识字写字教学更科学高效,是深化当前识字写字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展示缺失现象举例
一是缺乏教师直观展现,就事论事,把直观晓畅变成抽象晦涩。汉字字义的掌握,就是建立汉字符号与对象之间联系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理解对象所对应的概念的过程。因此,如果忽视对象(尤其是学生生活所不常见对象)的直观展示,理解字义时,往往会步入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路径,进而出现“为了解释一个这样的词汇,人们必须引入一大堆比这个词汇复杂很多的词汇,而且事实上会越解释越糊涂”[3]的窘状。比如,教学《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的“荇”,教师让学生查阅字典自主理解字义。这时,他们会得到如下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何为“草本植物”?何为“蒴果”?估计小学生一头雾水。其实,只要教师直观展示一下“荇菜”图画,学生自会一目了然。乌申斯基早就提醒我们:“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教儿童五个他所不认识的字,他将会长久地、徒劳地受这几个字的折磨;但是,如果你把二十个这一类的字和图画联系起来,儿童会飞快地掌握它们。”而“字和图画联系”,则须“展示”。
二是缺乏教师魅力解说,机械识记,把文化宝库变成符号堆砌。字形教学是汉语识字教学的关键[4]。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能力,很多教师常用“你是怎么记住字形的?”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于是,语文课识字环节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我这样记‘寇’,上面是‘宝盖头’,下面左边是‘元’,右边是竖、横,加‘又’。”“‘寇’,把‘冠’上面秃宝盖换成宝盖头,右下的‘寸’换成竖、横,加上‘又’。”“‘完’加上‘敲’的右边部分,合起来就是‘寇’。”教师至此仍不满足,继续启发:“还有不同的记忆方法吗?”自有学生应答:“老师,我这样记:点、点、横钩,两横一撇竖弯钩;竖、横、横撇、点。”为了所谓的自主识记,可真难为了孩子。其实,“寇”字就是贼寇入侵的场景:宝盖头表示房子,左下边的“元”,是人面朝左站立的样子,右下边的“攴”,下面的“又”,是一只大手,上面的竖、横,是皮鞭或有枝丫的木棍。合起来就是:人手拿皮鞭(木棍),闯进别人家鞭打主人,这不就是匪寇行径?你看,教师寥寥几笔画出“寇”的甲骨文字形,加上三言两语的讲解,“寇”字印入学生脑海深矣!倘若把内涵丰富的汉字,拆解成笔画符号的堆砌,那真是“身在宝山不识宝”。而且,有时用替换方式记忆字形,学生反而容易混淆部件。比如“寇”字中的“攴”,学生会和“冠”字中的“寸”打架,就是明证。
三是缺乏教师板书演示,光说不练,把示范摹写变成枯燥说教。在语文课写字时间,常见这样的情景:教师用投影出示某字的田字格写法,然后提问:“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还以“寇”字为例,学生纷纷发言:“‘寇’字最上面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寇’最后一笔是‘点’。”“右下面的‘横撇’和‘元’的第二横基本对齐”……如此喋喋不休,一两分钟不觉而逝。而一般一堂课都要摹写四个字左右,这样下来,光“说字”就需六七分钟,结果学生还没动笔写字,下课铃已响,教师往往草草收场:“同学们,这几个字留着课后写,下课。”且不说徒增学生课后负担,就这种缺乏教师示范,让学生现场观摩的习字指导,纸上谈兵,天知道有的学生课后会怎么写!很多学校常以“写字教学”为特色,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字早有明确要求,写好字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正是有课堂上光说不练的写字教学现象存在,才导致很多学生写字不合格,在这些学校的反衬下,少部分写字教学到位的学校就成了“特色学校”。把应有之义当特色,可见写字教学水平普遍之低。这其中,缺乏教师示范指导的“说字”教学难辞其咎。要知道:说千道万,喊破嗓子,不如教师现场放个样子。
二、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展示的价值意蕴
一是教师展示,让学生发现汉字之韵。申小龙认为:“汉字是一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当我们置身博物馆,面对斑驳的青铜器,古朴的秦砖汉瓦,精美的书画作品……往往需要导游的讲解,才能穿越时空隧道,完成与文物的对话。同样,汉字这种独到的社会文化价值,并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字的画面上的,它需要经过专门的“说文解字”工作去发掘。它的一个个画面,也需要经过专门的“内引外联”,才能系联成社会文化的大观园[5]。无疑,教师就是带领学生进入这座博物馆、大观园的导游。
在教师展示引领下,学生可以用心地感受汉字造字的意蕴。一个个汉字,生动地展示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场景、思维方式、喜怒哀乐……这里有“仰观天文”:“日”是红彤彤太阳的模样,“晶”,满天星斗的形状;这里有“俯察地理”:“水”,是河流奔涌,“田”是阡陌纵横;这里有“远取诸物”:“果”,树木上结果的样子,“奋”(奮),是田地里的鸟(隹)被罩住了,正“奋力”扑着翅膀,想飞走!这里有“近取诸身”:“子”是包裹着的婴儿的样子,“孟”是婴儿在盆里洗澡……难怪有人说:“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6]汉字文化展示下的识字教学,学生怎能不着迷? 再说难度。无论是字源解说,还是书法指导,都要贴近儿童认知水平,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学习体会,通俗、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比如,二年级教师解说“丰”字,如果从“丰”字的繁体“豐”入手,告诉学生这是盛满了黍稷(一说是玉环串)的高脚祭祀器皿的样子,然后再引用《仪礼》中“饮酒实于觯,加于豐”的记载加以佐证,并由祭祀品的“大量”引出“丰富”“丰盛”的意思。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不要忘了:二年级的小学生,“祭祀”“黍稷”“觯”等概念,肯定茫然无绪。这边在讲“丰”,那边学生听了要疯。其实,教师就从简体“丰”字入手,在字、图对照中,学生很快知道:“丰”像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有人认为是谷穗的样子),有了这样的长势,就能“丰收”。如此解说,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再如写字指导,教师切不可书法术语嘴边飞,什么“笔势”“气脉”“意境”,等等,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反而收不到应有效果。
“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不仅仅是就德行而言,教师也应该是学生学识的楷模。依托教师展示的楷模作用,识字写字教学必将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13]冒继承.自主展示:课改的时代话语[J].上海教育科研,2014(3).
[2]李炳亭,洪湖.中国当代课改档案[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76.
[3]江晓原.时间简史之中国篇[J].文史知识,2015(3).
[4]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2.
[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30.
[6]骆冬青.汉字蕴含的美学[J].文史知识,2015(4).
[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2.
[8][美]罗伯特·L,索尔所,等.认知心理学[M].邵志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72.
[9]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3.
[10]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16.
[11][14]艾伟.教育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14-215.214-215.
[1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9.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