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课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48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启蒙课程,新课标理念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必须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每位科学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科学老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让他们把握实验探究的方向
科学教师要: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自觉参与并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卷入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中。2.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儿童的心理、思维活动的特点,创设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有激情、有渴求地卷入自行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情景中来。3.在创设情景时,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点,通过它来展示情景感染学生,引发他们追求新知的动力。4.在每个精心准备的“问题情境”中,我们应当适当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向,了解探究的内容。
例如:在上《水的浮力》一课时,应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的画面是:一群小朋友在踢球,球突然被踢入洞中,谁有办法将球弄出来?孩子们被有趣的场面所吸引,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出谋划策,水到渠成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课堂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又如在《火山爆发》一课中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赏火山爆发时的壮观场景,他们无不被吸引、震撼,探究火山爆发原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
二、增加教学计划性
在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通读教材,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安排。
(一)根据教材的内容定时间
如四年级下册,认识“油菜花、各种各样的花”的内容教材安排在第二单元的第一节、第二节。按照上课的进度要到四月初才上。此时,油菜花已经全部凋谢,也失去了观察的机会。因此,计划时就应该注意时效性。
(二)依据内容定地点
实验不只是在实验室内做,观察实验就要在室外,上课前教师要对所观察的地点、植物、环境、安全等问题进行观察,可行后方可列入计划。
三、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四性”相结合
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组织教学的可行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只有注意提高科学实验课的质量,实验课才有生命力。
实验安排的内容不能超越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开阔学生的眼界,巩固旧知识和学科间的联系。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教师可以联系语文课中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蛇与庄稼》进行教学,由于学生都学过这两篇课文,学生又好表现自己,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科学课中,为教师设计水土流失的实验打下了基础。在实验课中教学生热爱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四、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驗探究的习惯。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操作、懂得追求真实与科学,使实验能准确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三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订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四是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六、课后拓展
科学课解决的是科学的问题,但是课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不是一节完美的科学课,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如:《空气的热胀冷缩》上了以后教师可以留下这样的问题点燃的蜡烛加一个防风的罩子为什么要亮些?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可以到家里实验,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深究。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同时要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激情。在参与中观察特点、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善于发现和总结勇于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课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48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启蒙课程,新课标理念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必须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每位科学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科学老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让他们把握实验探究的方向
科学教师要: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自觉参与并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卷入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中。2.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儿童的心理、思维活动的特点,创设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有激情、有渴求地卷入自行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情景中来。3.在创设情景时,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点,通过它来展示情景感染学生,引发他们追求新知的动力。4.在每个精心准备的“问题情境”中,我们应当适当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向,了解探究的内容。
例如:在上《水的浮力》一课时,应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的画面是:一群小朋友在踢球,球突然被踢入洞中,谁有办法将球弄出来?孩子们被有趣的场面所吸引,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出谋划策,水到渠成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课堂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又如在《火山爆发》一课中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赏火山爆发时的壮观场景,他们无不被吸引、震撼,探究火山爆发原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
二、增加教学计划性
在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通读教材,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安排。
(一)根据教材的内容定时间
如四年级下册,认识“油菜花、各种各样的花”的内容教材安排在第二单元的第一节、第二节。按照上课的进度要到四月初才上。此时,油菜花已经全部凋谢,也失去了观察的机会。因此,计划时就应该注意时效性。
(二)依据内容定地点
实验不只是在实验室内做,观察实验就要在室外,上课前教师要对所观察的地点、植物、环境、安全等问题进行观察,可行后方可列入计划。
三、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四性”相结合
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组织教学的可行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只有注意提高科学实验课的质量,实验课才有生命力。
实验安排的内容不能超越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开阔学生的眼界,巩固旧知识和学科间的联系。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教师可以联系语文课中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蛇与庄稼》进行教学,由于学生都学过这两篇课文,学生又好表现自己,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科学课中,为教师设计水土流失的实验打下了基础。在实验课中教学生热爱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四、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驗探究的习惯。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操作、懂得追求真实与科学,使实验能准确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三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订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四是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六、课后拓展
科学课解决的是科学的问题,但是课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不是一节完美的科学课,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如:《空气的热胀冷缩》上了以后教师可以留下这样的问题点燃的蜡烛加一个防风的罩子为什么要亮些?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可以到家里实验,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深究。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同时要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激情。在参与中观察特点、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善于发现和总结勇于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