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在贫困地区,张庆黎书记明确指出,要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我省贫困人口多,分布区域广,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我省贫困地区主要包括燕山—太行山区、张承坝上地区、黑龙港流域干旱盐碱区和环首都贫困县,其中燕山—太行山区已列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本文对燕山—太行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现状、贫困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扶贫建议。
【关键词】贫困现状;贫困原因;建议
一、燕山—太行山连片22个贫困县的贫困现状
燕山—太行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燕太特困区”)包括唐县、阜平县、顺平县、涞源县、易县、曲阳县、涞水县、望都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张北县、沽源县、尚义县、康保县、宣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平泉县、承德县等22个县。燕太特困区地处我省北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滞后。深入了解“燕太特困区”的贫困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前提。
(一)贫困人口多 基础设施差
“燕太特困区”总人口约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13.5%左右。贫困人口占乡村人口的38.7%,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高21.8个百分点。行政区域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辖668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自来水受益村数占68.2%,比全省县均水平低18.5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的村占57.5% ,比全省县均水平低6.6个百分点;未通电话的村占全省未通电话村的83.3%;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水平均低于全省县均水平。在通讯方面,“燕太特困区”万人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16.6%;万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31.4%。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 财政收支差异大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燕太特困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县均水平的55.3%,且一产比重过高,二产比重不足,贸易水平低,投资带动弱。“燕太特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省县均水平高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比全省县均水平低13.0个百分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40.8%;人均出口总额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81.0%;人均使用外资金额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65.0%;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21.6%;人均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20.5%。
从地方财政收支情况看,“燕太特困区”财政收入少,财政支出高,收支差异大。“燕太特困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32.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高5.2%,人均财政收支比为1:4.4,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高1.6个比值。从人均支出结构看,由于自然条件和居民生活状况的差异,“燕太特困区”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较高,而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支出偏低。
(三)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
近年来,“燕太特困区”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引导下,拓宽致富思路,增加收入渠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且生活质量不高。“燕太特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4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少低13.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少低21.4%,农村居民电脑普及率比全省县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燕太特困区”的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县均发展水平看,比全省县域平均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二、造成贫困的因素分析
“燕太特困区”的贫困是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自然因素
一是供水不足。“燕太特困区”属于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水资源严重不足,加之水利设施落后,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低,造成供水不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二是矿产资源匮乏。现阶段,资源经济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局面、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这些贫困县大多缺少矿产资源,其他资源的开发也严重滞后。三是交通不便。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燕太特困区”大多山大沟深坡陡,地理位置偏僻,修路成本较高,道路建设严重滞后,致使路况差、交通不便,严重限制了贫困村与外界的商品、信息交换。
(二)人力因素
由于经济落后,基础教育条件差,“燕太特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低下,思想观念落后,接受劳动技能、农村适用技术、科学技术培训少,致富能力不足。
(三)经济因素
一是经济基础差。“燕太特困区”受资源、环境、资金、传统技术等方面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园区建设落后,农民致富缺少产业发展载体,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受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县财政收入规模小,增长慢,而支出却不断膨胀,投入开发和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三是产业化水平低。走产业化道路,注重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不断强化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燕太特困区”受小生产为特征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长期被局限在狭小、低层次的商品活动中,阻碍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使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四)社会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快。长期以来,“燕太特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低,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加大了教育压力和劳动力就业压力。二是农村经济组织规模小、程度低。目前燕太特困区农村经济组织绝大多数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三是政策支持针对性不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方实施时会带来效果上差异。如县级财政包干,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好、财源广,包干后通过增收节支财力会不断壮大;但在贫困地区,包干之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来源少,收不抵支,赤字不断增长。 三、对策建议
针对“燕太特困区”的贫困特征和贫困原因,要明确工作思路,抓住主要环节,扎实做好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使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尽快得到改善。
(一)创新工作思路
推动“燕太特困区”脱贫致富,应以解放思想、破除思想障碍为突破口。一是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创先争优理念。加快转变贫困地区发展观念,加快由“输血”的外源开发向“造血”的内源开发转化。二是破除地域区划思想,建立全区域共同发展理念。根据各地区特色在全区范围内统筹规划一批中心城市、市场、产业园等,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开发,共谋发展之路。三是破除急功近利思想,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实施生态保护、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三大工程,争取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方面取得全面进展。四是破除官本位思想,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强化各级政府以民为本,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在精简环节、压缩时限、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强化政策倾斜
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扶持效应。一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贫困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完善人才保障制度。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才储备;加大对贫困地区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完善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鼓励政策,发挥创业人才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针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四是完善各项产业扶持政策。注重项目倾斜,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根据山区特点和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强化效率原则,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一是财政扶持。
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提高各项专项转移支付倾斜和专项拨款,缓解贫困地区公共产品供求矛盾。继续实施和完善激励型财政政策,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金融支持。加大对燕太特困区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的融资扶持力度,适度增加对燕太特困区支农再贷款指标和放贷规模,积极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资金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壮大资金实力。
(三)促进扶贫变革
一是加强项目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燕太特困区的企业抢抓机遇,加大投资,通过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突出地方特色。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结合起来,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加快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帮助扶贫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稳定提升农户的产业化参与质量,保障农户的生产效益,提高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收入。
【关键词】贫困现状;贫困原因;建议
一、燕山—太行山连片22个贫困县的贫困现状
燕山—太行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燕太特困区”)包括唐县、阜平县、顺平县、涞源县、易县、曲阳县、涞水县、望都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张北县、沽源县、尚义县、康保县、宣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平泉县、承德县等22个县。燕太特困区地处我省北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滞后。深入了解“燕太特困区”的贫困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前提。
(一)贫困人口多 基础设施差
“燕太特困区”总人口约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13.5%左右。贫困人口占乡村人口的38.7%,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高21.8个百分点。行政区域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辖668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自来水受益村数占68.2%,比全省县均水平低18.5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的村占57.5% ,比全省县均水平低6.6个百分点;未通电话的村占全省未通电话村的83.3%;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水平均低于全省县均水平。在通讯方面,“燕太特困区”万人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16.6%;万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31.4%。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 财政收支差异大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燕太特困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县均水平的55.3%,且一产比重过高,二产比重不足,贸易水平低,投资带动弱。“燕太特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省县均水平高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比全省县均水平低13.0个百分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40.8%;人均出口总额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81.0%;人均使用外资金额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65.0%;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21.6%;人均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20.5%。
从地方财政收支情况看,“燕太特困区”财政收入少,财政支出高,收支差异大。“燕太特困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32.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高5.2%,人均财政收支比为1:4.4,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高1.6个比值。从人均支出结构看,由于自然条件和居民生活状况的差异,“燕太特困区”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较高,而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支出偏低。
(三)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
近年来,“燕太特困区”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引导下,拓宽致富思路,增加收入渠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且生活质量不高。“燕太特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低4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少低13.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比全省县域人均水平少低21.4%,农村居民电脑普及率比全省县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燕太特困区”的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县均发展水平看,比全省县域平均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二、造成贫困的因素分析
“燕太特困区”的贫困是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自然因素
一是供水不足。“燕太特困区”属于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水资源严重不足,加之水利设施落后,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低,造成供水不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二是矿产资源匮乏。现阶段,资源经济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局面、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这些贫困县大多缺少矿产资源,其他资源的开发也严重滞后。三是交通不便。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燕太特困区”大多山大沟深坡陡,地理位置偏僻,修路成本较高,道路建设严重滞后,致使路况差、交通不便,严重限制了贫困村与外界的商品、信息交换。
(二)人力因素
由于经济落后,基础教育条件差,“燕太特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低下,思想观念落后,接受劳动技能、农村适用技术、科学技术培训少,致富能力不足。
(三)经济因素
一是经济基础差。“燕太特困区”受资源、环境、资金、传统技术等方面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园区建设落后,农民致富缺少产业发展载体,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受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县财政收入规模小,增长慢,而支出却不断膨胀,投入开发和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三是产业化水平低。走产业化道路,注重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不断强化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燕太特困区”受小生产为特征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长期被局限在狭小、低层次的商品活动中,阻碍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使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四)社会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快。长期以来,“燕太特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低,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加大了教育压力和劳动力就业压力。二是农村经济组织规模小、程度低。目前燕太特困区农村经济组织绝大多数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三是政策支持针对性不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方实施时会带来效果上差异。如县级财政包干,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好、财源广,包干后通过增收节支财力会不断壮大;但在贫困地区,包干之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来源少,收不抵支,赤字不断增长。 三、对策建议
针对“燕太特困区”的贫困特征和贫困原因,要明确工作思路,抓住主要环节,扎实做好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使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尽快得到改善。
(一)创新工作思路
推动“燕太特困区”脱贫致富,应以解放思想、破除思想障碍为突破口。一是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创先争优理念。加快转变贫困地区发展观念,加快由“输血”的外源开发向“造血”的内源开发转化。二是破除地域区划思想,建立全区域共同发展理念。根据各地区特色在全区范围内统筹规划一批中心城市、市场、产业园等,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开发,共谋发展之路。三是破除急功近利思想,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实施生态保护、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三大工程,争取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方面取得全面进展。四是破除官本位思想,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强化各级政府以民为本,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在精简环节、压缩时限、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强化政策倾斜
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扶持效应。一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贫困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完善人才保障制度。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加大贫困学生救助力度,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才储备;加大对贫困地区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完善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鼓励政策,发挥创业人才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针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四是完善各项产业扶持政策。注重项目倾斜,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根据山区特点和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强化效率原则,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一是财政扶持。
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提高各项专项转移支付倾斜和专项拨款,缓解贫困地区公共产品供求矛盾。继续实施和完善激励型财政政策,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金融支持。加大对燕太特困区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的融资扶持力度,适度增加对燕太特困区支农再贷款指标和放贷规模,积极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资金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壮大资金实力。
(三)促进扶贫变革
一是加强项目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燕太特困区的企业抢抓机遇,加大投资,通过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突出地方特色。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结合起来,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加快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帮助扶贫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稳定提升农户的产业化参与质量,保障农户的生产效益,提高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