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习者价值类词汇具身语义加工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so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实际应用和学术创新为目标,以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语言学习者为调查对象,以“价值类词汇具身语义”为核心概念,探索不同水平的中国语言学习者对英汉价值类词汇具身语义加工过程。结果表明:中国语言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能引发“上-下”和“大-小”空间隐喻。
   关键词:具身语义加工 价值类词汇 中国语言学习者
  具身认知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认知科学领域的全新理论范式,它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脑科学、心智哲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正努力攻克的研究主题。具身认知理论得到了许多实验的验证,但同时也面临两大挑战,其中之一便是人类在认知抽象概念时是否依赖于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这一问题是具身语言学未来研究的一大趋向,也是具身认知理论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焦点论题。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抽象概念具身理解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集中在“道德”、“情感”和“权力”这几类抽象词汇,“价值”这一重要抽象概念的研究缺乏,而这些研究又主要针对一语,极少有学者从二语角度研究受试对价值概念的具身认知。因此,从一语和二语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价值类词汇的具身语义理解能使对抽象语言具身理解的研究更完整,使具身语言理解论具有更充分的解释力,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具身认知理论框架。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根据具身理论的基本主张,人对概念和语言的认知源于体验,而价值类词汇作为一种重要的抽象概念,其加工过程也应受具身效应的影响。为了验证价值类词汇的加工是否依赖于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语言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是否引发“上-下”空间隐喻?
  (2)中国语言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是否引发“大-小”空间隐喻?
  (3)中国语言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是否引发“轻-重”重觉隐喻?
  2.受试及实验材料
  受试为60名均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某高校学生,其中30名为非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中级组),30名为英语专业研一的学生(高级组),两组人员的英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查阅《牛津英汉双解词典》,根据文学常识筛选出英文及对应中文价值类词汇,去除其中英语四级考试范围以外的词汇,确保所有单词在受试的认知范围内。最后,为检测这些词汇的价值程度,对英文词汇做李克特量表评分,经过三轮测试,剩18个具身等级相对较高的英文价值词及对应的18个中文价值词作为实验材料。
  3.實验设计
  实验采用Stroop经典实验范式的变式,为2(呈现位置:隐喻一致VS.隐喻相反,组内变量)×2(二语水平:低水平VS.高水平,组间变量)×2(语种:汉语VS.英语,组内变量)三因素混合设计,因变量为受试对所呈现的词汇的大小价值判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4.实验过程
  三个实验都在安静且不受打扰的环境中进行,且要求每位受试单独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正式开始前会出现指导语,告知受试注意事项,并设置了练习测试,目的是让受试熟悉实验操作。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心出现一个注视点“ ”1500毫秒,之后出现一个价值词,让受试在最短时间内判断该词是价值大的还是小的。当受试认为该词是价值大的,按“K”键,价值小的,按“L”键,不认识词义时,按“A”键。每个实验大小价值词分别为6个,实验试次为6×4=24试次,由E-Prime 2.0程序随机呈现。实验一一共四种情况:大价值词在上方(隐喻一致)、大价值词在下方(隐喻相反)、小价值词在上方(隐喻相反)、小价值词在下方(隐喻一致);实验二探讨价值词的“大-小”隐喻,四种情况为:大价值词字体大(隐喻一致)、大价值词字体小(隐喻相反)、小价值词字体大(隐喻相反)、小价值词字体小(隐喻一致),其它实验程序与实验一相同;实验三探究“轻-重”隐喻,所以隐喻一致为大价值词的背景图片为黄金,小价值词的背景图片为灰尘;隐喻相反为大价值词的背景图片为灰尘,小价值词的背景图片为黄金,其它实验程序与实验一相同。
  5.数据分析
  30名受试做完实验后,作者从低等级组受试和高等级组受试中各剔除3名极端数据,本研究最终有效数据是中级组受试和高级组受试各27名。用E-merge软件对余下数据进行整合,导出Excel表格。
  二.实验结果
  1.实验一测试结果
  对实验一的反应时进行2×2×2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受试对中文价值词的总反应时均值(M=807.24ms)显著快于英文价值词(M=895.97ms)。一致性(隐喻一致和隐喻相反)的主效应显著, F(1,367)=6.635,p=0.010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鲁迅与詹姆斯·乔伊斯分别在中西方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二者之间在个人经历及创作主题等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对鲁迅——乔伊斯及二者作品的对比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关于二者的对比研究中,关注儿童形象的研究还较少,本文试图以鲁迅的《故乡》《五猖会》以及乔伊斯的《偶遇》《阿拉比》为例,旨在探讨鲁迅与乔伊斯作品下儿童形象,以及这些形象的成长和遭遇,分析两位作家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  
内容摘要:中国的“虚静”说和西方的“距离”说都属于审美注意理论,二者共同揭示了审美注意的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同时,二者在审美“距离”、适用范围和审美过程三方面,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当今中西比较诗学普遍兴起的背景下,二者相互比较、相互借鉴吸收,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虚静说 距离说 审美注意   审美注意理论在中西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中国表现为“虚静”说,在西方表现为“距离”说。“虚静”说是道
内容摘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真实记录了我国抗疫艰辛历程,同時向全球分享我国的经验做法及理念等。基于此,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对其英译本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如何在翻译中得到体现、发挥及其效果,希望能为本翻译研究提供合理译介模式。   关键词:翻译伦理 译者主体性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需要通过翻译来对外构建我国政治形象、塑造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