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20多年来,她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盏心灵的明灯,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妈妈老师”;她是一名来自最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代会上,她向原浙江省长吕祖善直言当前农村教育事业的不足和问题,引起了省长的高度重视。由此出台的相关鼓励政策,使得全省20多万农村教师直接受益。
她叫方青,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金华市金东区赤松小学的校长兼语文老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方青是一位拥有美丽心灵的乡村教师,仪表端庄得体,言谈温婉宜人,眉眼间流露出对孩子最真切的爱。与她的交谈,仿佛就是聆听儿时心中最崇敬的老师的殷殷教诲。
20多年前,方青初中毕业。由于兄弟姐妹众多,她在中考失利后,把学习的机会留给了弟妹,进入一所小学任代课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她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坚持自学,相继取得中师学历、小学教育大专学历、教育管理本科学历。寒来暑往,星昼交替,方青扎根农村教育已20年有余。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方青主动拜一些高校的教授为师。教授们被她的这种好学精神感动,纷纷给予极大的帮助。在方青的办公桌上常常摆着厚厚的书籍。面对同事们的不解,她总是笑笑说,她是想让自己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坚守心灵的宁静,不想让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使生命过早衰老。
早在1990年,当周围的老师还不知教科研是怎样一个概念时,方青就着手做第一个课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该课题论文后来获金华市科研成果二等奖。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完成了《小学教师合作化备课的实践研究》、《怎样的班主任才是优秀的班主任》等多个课题。2006年,方青参与了金华市地方课程教材《锦绣金华》的编写,参与编写了由北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套练习集,并被聘为《成功少年文萃》一书的编委。目前,她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已有四十余篇获奖或发表。由她领衔的课题《农村小学班主任自我成长的叙事研究》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方青的带领下,只是个农村学校的赤松小学被评为“浙江省先进科研集体”。
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教师后,方青和大多数优秀乡村教师一样,收到众多城市重点学校抛出的橄榄枝。面对城市的诱惑,方青也曾动摇过。她的同事们曾向她描述城里的条件多么地优厚,城市孩子的家长有多么地好,逢年过节还会送给你各种“卡”,不像农村孩子的家长,最多只能送你两袋橘子。但当方青看到农村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期盼眼神时,毅然拒绝了城市的诱惑,选择留在了农村。方青说:“当你一手握着家长送的‘卡’,一手拎着沉甸甸的两袋橘子,孰轻孰重不是物质能够衡量的,那是权衡一种爱的份量。城里面学校的条件固然要比乡村小学好上千百倍,但是农村们的孩子们更加需要我,我舍不得离开。”
工作20年来,方青从没因为家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每年的开学初,要求到她班里的学生特别多。对于一些家里贫困的孩子,方青还经常招待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她的许多学生如今已进入大学深造,但不少人对她的依恋还像母子一般,不少学生亲切地称呼她为“妈妈老师”。
为乡村教师谋福利
2008年1月21日,方青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了当好代表,她到义乌、东阳、永康等地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在这期间,她拜访了一些熟悉教育的记者、领导、专家,电话连线过一些外省市的农村教师,了解已调入城市学校的教师收入情况及感受,初步形成了10多件议案初稿。在掌握了一些材料之后,她又与金东区教育局的领导研究,筛选了一部分可以在市省级就能解决的没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建议,最后将自己的建议定格在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上。为完善建议,她熬了三个通宵后提出了“稳定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办好农民满意教育”的五项工程:农村中小学硬件完善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增强工程。
“我是一名在农村从教20余年的老师,我清楚这支队伍的状况。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我明白农村孩子的需要,农村家长的渴求,我不想让我们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希望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希望政府更多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为他们的成长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空间。”方青这样解释自己关注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的原因。
2008年3月,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方青第10个发言。“我只是代表基层教师和孩子们表达心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农村教师的稳定,因为我们周围的优秀农村教师都在不断流向城市,这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基础教育的不平衡。”方青说。她的发言深深打动了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
“你们小学这两年有没有走的?”吕祖善问方青。
“有,当他们拿到‘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后,就被城里的学校挖走了。城市的优美环境与高待遇,对许多教师都有吸引力。”方青回答说。
在她发言结束后,吕祖善现场把方青的要求进行了落实:一是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岗位津贴;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三是对教师加强培训;四是研究如何通过远程教育,让偏远山村的孩子也能听到最优秀教师的讲课。“在这四个方面中,有的办法今年就要出台,不要让乡村优秀教师再流失了。”
会议结束后,吕祖善又专门约见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和方青,就相关措施的出台听取两人的意见。
方青与省长对话的有关情况经媒体报道后,反响非常强烈,许多不相识的农村教师和家长都给她来电来信,感谢她替农村教师说出了心里话。
在第2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省里传来好消息:浙江省农村教师津贴全部发放到位,包括金华18199名农村教师在内的全省2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今后每人每月将得到60~400元的特殊津贴,津贴的具体金额根据每名教师职称的高低和在农村学校任教年限的长短区分,人均每月补贴200多元。此外,特级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再补贴500元。同时,政府还出台了许多鼓励农村教师长期从教的政策,包括设立“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优秀教师享受免费脱产培训等等。 加强乡村教学点建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3月9日,温家宝总理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时,方青代表的发言从农村教师的感恩开始说起,并以一封质朴的感谢信感动了温总理,总理说:“你回去,向老师们,你们学校的老师们,你们镇的老师们,以至全省的老师们,表示问候,谢谢!谢谢!省里推进这五项工程,以及包括中央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加强教育若干措施,实际上都是要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兴则国家兴。办好农村教育、办好城市教育,关键都在教师。你提到每人增加230元,给教师很大的鼓励,其实你们看到的不是这点钱,而是对你们辛勤劳动的承认,是对你们默默无私奉献的一种肯定。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在农村加大力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年提出5项任务,我们一定把它完成好。”
在本届两会上,加强乡村教学点建设是方青的建议之一。
这些年来,为了适应城镇化动态发展进程,特别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的效率化发展,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逐渐向城区、向中心集镇集中,大大提高了现有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同时,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以及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为方便儿童就近入学,在大调整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一批农村教学点。
但是,这些保留下来的教学点往往成为教育管理的难点,在硬件软件各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优秀教师呆不住;二是缺少现代化教学设施。最终导致保留教学点的师生都在很大程度上脱节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学生在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尤其是步入社会后,难以及时有效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生活与建设的有用之材。
针对以上问题,在当前教育均衡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强乡村教学点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方青提出如下建议:
创造条件,尽快迁并。集中化是发挥规模效益的机制性前提,也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最终保障。因此,对于目前仍然保留的教学点,相关职能部门要想办法创造各种条件,争取尽快迁并(应当使每一个保留的教学点都有一个迁并的倒计时时间表),从而使教学点的老师和学生也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更能享受教育规模化发展带来的好处。
加大扶持政策,保障必需的教学生活能力。由于客观的原因,教学点的教学水平总是要在不同的程度上低于通常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因此而懈怠而忽视,相反,更大程度的政策倾斜和制度保障是维护教学点师生权益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对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学点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给予特殊照顾。
强化硬件设施支持力度首先要变革按生均计量的教育财政拨款的制度,而实行固定经费加生均经费的拨款模式,最终保障每个教学点最为必需的办学经费。
其次要强化农村教学点的物资与设备的管理,要形成定期巡回检查、维修和更新制度,使有限的教学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用。此外,也要强化农村教学点的特色,特别是区域文化特色,使其不但是教学点,还应是村落文化的聚集点。
强化软件设施支持力度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政府购买教师,建立特岗教师功勋制度、职称和荣誉倾斜制度,教师薪酬大比例提升且高于当地县城以上学校,愈是边远和贫穷地区,其待遇应愈高;二是鼓励教师志愿者活动,实施志愿教师的奖励制度;三是落实政府强制性的省市特级教师定期走教、巡教和支教制度;四是完善当地区域内和区域间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和校长轮岗制度;五是强化教师培训制度,教学点教师的培训统一纳入政府财政支持,在国培计划中设置专门针对此类教师群体的培训班级,教学点教师要定期到城区学校任教一段时间,每三年不少于一学期。
爱的教育要延伸
今年,方青的另一议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中小学
课程。
她说,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基础教育这几年发展很快,硬件设施投入不少。但是,她也看到,一些中小学开展的文化活动虽然很多,但对活动的内涵缺乏深入挖掘。“教育是针对人的,其中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感情,缺乏情感的活动,再轰轰烈烈,也只能带给学生浮躁和功利。”方青说,校园文化一定要有情感的力量,在这方面学校要坚守。
《爱的教育》现在是金东区实验小学的校本教材,是方青在赤松小学的时候就提出的。她要把“爱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四个学会”中,即让学生学会吃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各个细处养成一种文明的习惯,形成美好的性格,收获一种拥有“博爱、智慧、平和、喜悦、幸福”的命运,“教育就是一首努力把细节做到极至的爱之歌!”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想,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金东区实验小学的一年级新生经历了一场特别的开学典礼——爱的牵手。一年级的教师们蹲下身子,把孩子轻轻地抱在怀里,耳语着一句句鼓励的话语。“这样的开学典礼没有任何成本,可一年级的孩子回家就对父母说,今天很想哭,想流泪。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方青看来,校园文化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细节,其核心就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育人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这样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就不会缺少爱,不会缺少爱的能力。”
但仅仅爱还是不够的,必须延伸,方青由此深入思考,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程,应是当前中国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无私奉献是我的责任;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不断调查研究,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和谐农村建设建言献策,把自己毕生的时间、精力、智慧全部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方青,这位心灵至美至澈的乡村女教师,将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哺育一代又一代祖国花朵。
她叫方青,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金华市金东区赤松小学的校长兼语文老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方青是一位拥有美丽心灵的乡村教师,仪表端庄得体,言谈温婉宜人,眉眼间流露出对孩子最真切的爱。与她的交谈,仿佛就是聆听儿时心中最崇敬的老师的殷殷教诲。
20多年前,方青初中毕业。由于兄弟姐妹众多,她在中考失利后,把学习的机会留给了弟妹,进入一所小学任代课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她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坚持自学,相继取得中师学历、小学教育大专学历、教育管理本科学历。寒来暑往,星昼交替,方青扎根农村教育已20年有余。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方青主动拜一些高校的教授为师。教授们被她的这种好学精神感动,纷纷给予极大的帮助。在方青的办公桌上常常摆着厚厚的书籍。面对同事们的不解,她总是笑笑说,她是想让自己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坚守心灵的宁静,不想让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使生命过早衰老。
早在1990年,当周围的老师还不知教科研是怎样一个概念时,方青就着手做第一个课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该课题论文后来获金华市科研成果二等奖。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完成了《小学教师合作化备课的实践研究》、《怎样的班主任才是优秀的班主任》等多个课题。2006年,方青参与了金华市地方课程教材《锦绣金华》的编写,参与编写了由北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套练习集,并被聘为《成功少年文萃》一书的编委。目前,她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已有四十余篇获奖或发表。由她领衔的课题《农村小学班主任自我成长的叙事研究》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方青的带领下,只是个农村学校的赤松小学被评为“浙江省先进科研集体”。
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教师后,方青和大多数优秀乡村教师一样,收到众多城市重点学校抛出的橄榄枝。面对城市的诱惑,方青也曾动摇过。她的同事们曾向她描述城里的条件多么地优厚,城市孩子的家长有多么地好,逢年过节还会送给你各种“卡”,不像农村孩子的家长,最多只能送你两袋橘子。但当方青看到农村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期盼眼神时,毅然拒绝了城市的诱惑,选择留在了农村。方青说:“当你一手握着家长送的‘卡’,一手拎着沉甸甸的两袋橘子,孰轻孰重不是物质能够衡量的,那是权衡一种爱的份量。城里面学校的条件固然要比乡村小学好上千百倍,但是农村们的孩子们更加需要我,我舍不得离开。”
工作20年来,方青从没因为家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每年的开学初,要求到她班里的学生特别多。对于一些家里贫困的孩子,方青还经常招待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她的许多学生如今已进入大学深造,但不少人对她的依恋还像母子一般,不少学生亲切地称呼她为“妈妈老师”。
为乡村教师谋福利
2008年1月21日,方青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了当好代表,她到义乌、东阳、永康等地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在这期间,她拜访了一些熟悉教育的记者、领导、专家,电话连线过一些外省市的农村教师,了解已调入城市学校的教师收入情况及感受,初步形成了10多件议案初稿。在掌握了一些材料之后,她又与金东区教育局的领导研究,筛选了一部分可以在市省级就能解决的没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建议,最后将自己的建议定格在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上。为完善建议,她熬了三个通宵后提出了“稳定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办好农民满意教育”的五项工程:农村中小学硬件完善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增强工程。
“我是一名在农村从教20余年的老师,我清楚这支队伍的状况。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我明白农村孩子的需要,农村家长的渴求,我不想让我们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希望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希望政府更多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为他们的成长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空间。”方青这样解释自己关注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的原因。
2008年3月,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方青第10个发言。“我只是代表基层教师和孩子们表达心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农村教师的稳定,因为我们周围的优秀农村教师都在不断流向城市,这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基础教育的不平衡。”方青说。她的发言深深打动了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
“你们小学这两年有没有走的?”吕祖善问方青。
“有,当他们拿到‘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后,就被城里的学校挖走了。城市的优美环境与高待遇,对许多教师都有吸引力。”方青回答说。
在她发言结束后,吕祖善现场把方青的要求进行了落实:一是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岗位津贴;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三是对教师加强培训;四是研究如何通过远程教育,让偏远山村的孩子也能听到最优秀教师的讲课。“在这四个方面中,有的办法今年就要出台,不要让乡村优秀教师再流失了。”
会议结束后,吕祖善又专门约见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和方青,就相关措施的出台听取两人的意见。
方青与省长对话的有关情况经媒体报道后,反响非常强烈,许多不相识的农村教师和家长都给她来电来信,感谢她替农村教师说出了心里话。
在第2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省里传来好消息:浙江省农村教师津贴全部发放到位,包括金华18199名农村教师在内的全省2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今后每人每月将得到60~400元的特殊津贴,津贴的具体金额根据每名教师职称的高低和在农村学校任教年限的长短区分,人均每月补贴200多元。此外,特级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再补贴500元。同时,政府还出台了许多鼓励农村教师长期从教的政策,包括设立“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优秀教师享受免费脱产培训等等。 加强乡村教学点建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3月9日,温家宝总理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时,方青代表的发言从农村教师的感恩开始说起,并以一封质朴的感谢信感动了温总理,总理说:“你回去,向老师们,你们学校的老师们,你们镇的老师们,以至全省的老师们,表示问候,谢谢!谢谢!省里推进这五项工程,以及包括中央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加强教育若干措施,实际上都是要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兴则国家兴。办好农村教育、办好城市教育,关键都在教师。你提到每人增加230元,给教师很大的鼓励,其实你们看到的不是这点钱,而是对你们辛勤劳动的承认,是对你们默默无私奉献的一种肯定。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在农村加大力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年提出5项任务,我们一定把它完成好。”
在本届两会上,加强乡村教学点建设是方青的建议之一。
这些年来,为了适应城镇化动态发展进程,特别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的效率化发展,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逐渐向城区、向中心集镇集中,大大提高了现有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同时,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以及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为方便儿童就近入学,在大调整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一批农村教学点。
但是,这些保留下来的教学点往往成为教育管理的难点,在硬件软件各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优秀教师呆不住;二是缺少现代化教学设施。最终导致保留教学点的师生都在很大程度上脱节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学生在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尤其是步入社会后,难以及时有效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生活与建设的有用之材。
针对以上问题,在当前教育均衡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强乡村教学点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方青提出如下建议:
创造条件,尽快迁并。集中化是发挥规模效益的机制性前提,也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最终保障。因此,对于目前仍然保留的教学点,相关职能部门要想办法创造各种条件,争取尽快迁并(应当使每一个保留的教学点都有一个迁并的倒计时时间表),从而使教学点的老师和学生也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更能享受教育规模化发展带来的好处。
加大扶持政策,保障必需的教学生活能力。由于客观的原因,教学点的教学水平总是要在不同的程度上低于通常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因此而懈怠而忽视,相反,更大程度的政策倾斜和制度保障是维护教学点师生权益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对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学点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给予特殊照顾。
强化硬件设施支持力度首先要变革按生均计量的教育财政拨款的制度,而实行固定经费加生均经费的拨款模式,最终保障每个教学点最为必需的办学经费。
其次要强化农村教学点的物资与设备的管理,要形成定期巡回检查、维修和更新制度,使有限的教学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用。此外,也要强化农村教学点的特色,特别是区域文化特色,使其不但是教学点,还应是村落文化的聚集点。
强化软件设施支持力度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政府购买教师,建立特岗教师功勋制度、职称和荣誉倾斜制度,教师薪酬大比例提升且高于当地县城以上学校,愈是边远和贫穷地区,其待遇应愈高;二是鼓励教师志愿者活动,实施志愿教师的奖励制度;三是落实政府强制性的省市特级教师定期走教、巡教和支教制度;四是完善当地区域内和区域间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和校长轮岗制度;五是强化教师培训制度,教学点教师的培训统一纳入政府财政支持,在国培计划中设置专门针对此类教师群体的培训班级,教学点教师要定期到城区学校任教一段时间,每三年不少于一学期。
爱的教育要延伸
今年,方青的另一议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中小学
课程。
她说,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基础教育这几年发展很快,硬件设施投入不少。但是,她也看到,一些中小学开展的文化活动虽然很多,但对活动的内涵缺乏深入挖掘。“教育是针对人的,其中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感情,缺乏情感的活动,再轰轰烈烈,也只能带给学生浮躁和功利。”方青说,校园文化一定要有情感的力量,在这方面学校要坚守。
《爱的教育》现在是金东区实验小学的校本教材,是方青在赤松小学的时候就提出的。她要把“爱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四个学会”中,即让学生学会吃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各个细处养成一种文明的习惯,形成美好的性格,收获一种拥有“博爱、智慧、平和、喜悦、幸福”的命运,“教育就是一首努力把细节做到极至的爱之歌!”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想,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金东区实验小学的一年级新生经历了一场特别的开学典礼——爱的牵手。一年级的教师们蹲下身子,把孩子轻轻地抱在怀里,耳语着一句句鼓励的话语。“这样的开学典礼没有任何成本,可一年级的孩子回家就对父母说,今天很想哭,想流泪。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方青看来,校园文化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细节,其核心就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育人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这样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就不会缺少爱,不会缺少爱的能力。”
但仅仅爱还是不够的,必须延伸,方青由此深入思考,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程,应是当前中国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无私奉献是我的责任;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不断调查研究,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和谐农村建设建言献策,把自己毕生的时间、精力、智慧全部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方青,这位心灵至美至澈的乡村女教师,将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哺育一代又一代祖国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