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方法例谈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y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专家和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已经开始重视语感训练,因为语感对提高语文素质很重要。因此,我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语感训练,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并总结出了一些体会和方法。
  一、换词分析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最能表达感情变化的词语,如,特别关键的动词和形容词,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鲜明和得体呢?我就采用换词分析法,也就是用和它近义或同义的其他词语去替换这个词语,然后再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比较、分析和辨别,包括:范围大小、语意轻重、语体风格、前后照应、感情色彩等多个方面,在这样的对比分析中,学生领悟了语言的细微区别,遣词造句的能力提高了,体验感悟的能力丰富了。
  例(1)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例(2)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竺可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例(1)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典型例子,相传苏轼10岁那年,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正好是早春的夜晚,轻轻的东风吹拂着长长的细柳,溶溶的月色照着淡淡的梅花。父亲对儿子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中各加一个字,使句子更加切合眼前实景,并且更加有韵味吗?”苏轼想到了“摇”和“映”,“舞”和“隐”,就是不够味,夜深了,月光是如此的美妙,有两个字忽地跳入他的脑中,他吟诵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又传达了春风的情意,梅花与月色溶在一起,给人一种诗意的朦胧美。
  例(2)中的“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如果前后都用“看不见”,用词就有些呆板,“走兽”换成“野兽”,词义虽扩大了,但工整不够。
  二、删留辨别法
  在阅读文学作品、赏析优美语言时,我们可以通过保留和删去的方法进行辨别分析,从而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假设删去这个修饰语,通过阅读分析将删去修饰语前后的句意进行比较,比较感情有无变化、表达是否达意、用词准确与否。通过这样的比较,就可以更清楚地体会到,保留了这个词,则文章境界全出、衔接自然、表达准确、浑然天成。
  例(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例(2)“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契诃夫《变色龙》)
  例(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例(1)中如果将“之一”两字去掉,语句的意思就不准确了,这“之一”两个字,意在说明沙漠只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人类还有其他的敌人,例如地震、海啸等。
  例(2)中“好像”表示猜测,不肯定,如果去掉,就显得一定是,与后面的情节发展不相符。
  例(3)中的“可能”表示推测、估计,如果去掉,说法就太过于绝对。现在这种说法较客观,因为仅是从目前的资料发现来判断的,随着时间发展,今后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
  运用删留辨别法,可体会语言的周密性、具体性和生动性,此法适用于各种文体。
  三、换位思考法
  一个合理的顺序,是任何事物在组合的过程所必需的,有的按时间组合,有的按空间排列,有的依照认识规律按事物的内部逻辑展开。对于词语来讲,排列起来也有这样的科学的顺序,所以通过给它们换位对比思考,就会明白词句之间的联系是有严密的逻辑的,弄清了这一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得到了训练,在理解文章大意、感悟作者良苦用心方面,就得心应手了。
  例(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莫怀戚《散步》)
  例(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朱自清《春》)
  例(1)中“慢慢地、稳稳地”两词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它是按程度的深浅有序排列的,体现了内在的逻辑性。
  例(2)中“娃娃”、“小姑娘”、“青年”的顺序也不能互换。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
  可见运用换位思考法确实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增强学生表达事物的逻辑性。
  四、体验语境法
  为了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语境,创设不同的语境是为了不同的表达的需要。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词语,因为语境的关系,显现出奇妙的表达效果:在某一语境中运用时,表达效果非常一般;而在另一特殊语境中,有出奇制胜的美妙。鉴于语境的这种作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就非常重要了,其他还包括作者的经历、写作的目的、创作的背景等,都影响着对作品的整体品味,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都很重要。
  例(1)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吴敬梓《范进中举》)
  例(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莫怀戚《散步》)
  例(1)中“攥”、“舒”、“缩”、“揣”,是描写胡屠户接范进递与的银子时的一系列动作,似电影摄影师的“快摇”,痛快淋漓地揭示了胡屠户贪婪而又虚伪的心态。联系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他的前倨后恭,趋炎附势,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的市侩嘴脸跃然纸上,这就是语境的作用。
  例(2)中的“民族领袖”一词,似乎用词欠当。但我们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现用词之妙了,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心骨,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睦,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
  五、指代理解法
  即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所指代的内容,把具体的内容明确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在现代文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十分丰富,虽然一个“这”、“那”字,但语境不同,它所指代的内容也有别,这就要求在阅读作品时不能把词句孤立起来,割裂开来,而是善于把词句置于整体语境之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
  例(1)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藤野先生》)
  例(2)——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藤野先生》)
  例(1)中的“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不凡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例(2)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鲁迅在仙台求学时期,“意见”,指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经过“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他改变了主意,认为“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明确指代内容可以抓住中心,抓住主干,加深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语感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充分认识到语感训练的重要作用,在阅读实践中不失时机地加强训练,那么一定会使学生在语言的感知、情感的体验、思维的严密、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其他文献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保健品。不过,身体强壮者一般很少用,真正服用保健品的以老人和小孩居多,被某些商家戏称为“老皇帝”和“小皇帝”。据卫生部披露,中国有2亿多人超重,高血压患者1.6亿、高血脂患者1.6亿。国人不乐观的健康状态给医药卫生行业带来了空前的大繁荣。在各大城市,所有药厂、药店效益几乎都是一路上升,与此同时,保健品行业也是生机无限。    鱼目混珠的保健品    我国目前有6000多个获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