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的变革,信息技术课程这一课题的实施与普及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挑战。通过系统探讨、剖析、研究、摸索出了“理论——观摩——操作”;“观摩操作——总结理论”;“探索操作——理论”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教育教学模式、方法
信息技术的变革,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愈来愈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信息知识的猎取、分析、处理及应用能力成为我们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这个信息社会对社会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革命的产生,科技革命将带来新的挑战。对此国家教育部1999年11月九发布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2000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做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讲话,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提出了当前实施与普及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目前全国许多中小学校相继增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当前的一些信息课程教师是非专业的。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这一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如何教、如何学成为我们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与同行共勉:
一、明确概定,确立正评方式
在中小学现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本人认为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和意识。在知识技能上,让学生做到了解和初步掌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初步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 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明确了教学任务,也就是相应制定了教学目标。那么又如何正确的进行教学评价呢?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对象为
主体,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及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在中小学阶段,评价的对象是少年和儿童,因此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等方式,现阶段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初步掌握word,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dord进行文字、图片、表格的编辑和排版,所以在教学中我就适当地给学生提出了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期末考试主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七彩人生”为题的小报,每节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应用学生的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剖析对象,模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是一个被教育者,是我们教育研究的对象,所以在教育双边活动中,学生应始终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学生不应当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和接受训话的“工具”而是活生生有智慧的人,是具备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是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被教育的学习主人。学生在教育教学的直接影响下,意识形态正在发展,而无意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有意的、稳定的注意意识是儿童学好知识的必备条件。一般儿童是在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上要注意把抽象变为具体,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剖析,本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创新意境——协同操作——会话商讨——意义结构”为主线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我们应在授课前“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的克制力有限,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天生爱动,而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给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去商讨解决的方法。从而熟悉各个软件窗口的操作,通过商讨后,用自己的体会和语言描述操作的步骤和表象,形成了“协同操作,会话商讨”这一教学模式,计算机的知识性、概念性、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 都比较强,专业名词要规范,因而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意义的建构”。
三、诠释教材,选择教学方法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各地区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当前我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大致为六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初步(包括认识、计算机、键盘、鼠标等及应用);二是操作与简单介绍(包括wimdows、汉字输入的基本操作);三是计算机画画(包括wimdows中画图工具的制作);四是用计算机作文(包括写字板和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五是网络的简单应用(包括因特网基本知识和网上浏览);六是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主要是powerpoint的简单应用)。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具有强烈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尤其在中小学阶段,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极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实践和操作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上更是要有大的改革,给学生提供轻松、兴趣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法上必须打破传统的“先讲后练或只讲不练” 的模式。要注重 “理论——观摩——操作”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例如在如何开机和关机的环节上,应该是“理论——观摩——操作”,此过程是使学生先明白了开机关机的顺序,再教仔细观摩老师的正确操作,最后才是自己动手。而在讲画图、WORD等软件或网上浏览时,可以用“观摩操作——总结理论”或者“探索性操作——理论”这一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教学实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教学虽然是一个新型事物、一个新课题,有待我们去钻研、但我们应坚信:有我们广大教师孜孜追求、契而不舍的作风,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将在我们广大师生的追求中花开绽放。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教育教学模式、方法
信息技术的变革,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愈来愈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信息知识的猎取、分析、处理及应用能力成为我们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这个信息社会对社会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革命的产生,科技革命将带来新的挑战。对此国家教育部1999年11月九发布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2000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做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讲话,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提出了当前实施与普及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目前全国许多中小学校相继增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当前的一些信息课程教师是非专业的。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这一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如何教、如何学成为我们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与同行共勉:
一、明确概定,确立正评方式
在中小学现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本人认为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和意识。在知识技能上,让学生做到了解和初步掌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初步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 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明确了教学任务,也就是相应制定了教学目标。那么又如何正确的进行教学评价呢?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对象为
主体,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及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在中小学阶段,评价的对象是少年和儿童,因此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等方式,现阶段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初步掌握word,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dord进行文字、图片、表格的编辑和排版,所以在教学中我就适当地给学生提出了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期末考试主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七彩人生”为题的小报,每节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应用学生的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剖析对象,模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是一个被教育者,是我们教育研究的对象,所以在教育双边活动中,学生应始终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学生不应当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和接受训话的“工具”而是活生生有智慧的人,是具备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是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被教育的学习主人。学生在教育教学的直接影响下,意识形态正在发展,而无意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有意的、稳定的注意意识是儿童学好知识的必备条件。一般儿童是在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上要注意把抽象变为具体,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剖析,本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创新意境——协同操作——会话商讨——意义结构”为主线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我们应在授课前“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的克制力有限,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天生爱动,而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给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去商讨解决的方法。从而熟悉各个软件窗口的操作,通过商讨后,用自己的体会和语言描述操作的步骤和表象,形成了“协同操作,会话商讨”这一教学模式,计算机的知识性、概念性、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 都比较强,专业名词要规范,因而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意义的建构”。
三、诠释教材,选择教学方法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各地区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当前我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大致为六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初步(包括认识、计算机、键盘、鼠标等及应用);二是操作与简单介绍(包括wimdows、汉字输入的基本操作);三是计算机画画(包括wimdows中画图工具的制作);四是用计算机作文(包括写字板和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五是网络的简单应用(包括因特网基本知识和网上浏览);六是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主要是powerpoint的简单应用)。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具有强烈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尤其在中小学阶段,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极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实践和操作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上更是要有大的改革,给学生提供轻松、兴趣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法上必须打破传统的“先讲后练或只讲不练” 的模式。要注重 “理论——观摩——操作”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例如在如何开机和关机的环节上,应该是“理论——观摩——操作”,此过程是使学生先明白了开机关机的顺序,再教仔细观摩老师的正确操作,最后才是自己动手。而在讲画图、WORD等软件或网上浏览时,可以用“观摩操作——总结理论”或者“探索性操作——理论”这一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教学实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教学虽然是一个新型事物、一个新课题,有待我们去钻研、但我们应坚信:有我们广大教师孜孜追求、契而不舍的作风,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将在我们广大师生的追求中花开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