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了“蛛网理论”的特征,并用蛛网理论深入分析了我国2007年5月以来猪肉价格过高的真正原因,指出现行市场经济的滞后性,导致猪肉供求难以实现稳定均衡。应通过建设以期货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完善信息统计、加大储备等方案来减小猪肉生产和销售中的波动性。
[关键词] 蛛网理论 数学模型 生产周期 价格波动 稳定方案
我国猪肉价格从2007年5月开始突然以历史最大的涨幅攀升,部分地区猪肉批发价短时间内翻番。在联动效应作用下,肉、蛋、油价格迅速蹿高。于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四个月大幅上涨,8月涨幅创下6.5%这一10年新高。猪肉现在已经大多数人必须的消费品之一,猪肉价格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蛛网理论”出发,来分析和研究猪肉价格的有关问题。
一、简述“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分别由美国经济学家H.Schultz、意大利经济学家U.Ricel和荷兰经济学家J.Tinbergen提出,1934年由英国经济学N.Kaldor命名的。它的基本内容是:把时间引入均衡分析中,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的变动。由于这种变化过程在坐标图中表示出来形如蛛网,故称之为“蛛网理论”。运用蛛网理论通常分析具有下述特点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这些商品开始生产后,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生产出来,在这期间生产不能变更。所以,价格和产量的关系是: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或者说上期价格决定本期产量,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反映了市场价格、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考虑到分析的问题的直观性,假设需求、供给和价格具有线性关系,其动态模型可表示为:
Dt= a-bPt(a>0,b>0) ⑴
St= -c+dPt-1(c>0,d>0)⑵
Dt= St⑶
其中,⑴式为(非滞后)需求函数表达式,表示t期需求依赖于同期价格,价格与需求为减函数关系,Dt为t期需求量,Pt为t期商品的价格,b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⑵式为(滞后)供给函数表达式,表明t期供给依赖于上期价格,价格与供给为增函数关系,St为t期供给量,Pt-1为t-1期商品的价格,d为供给价格弹性系数。⑶式为供给均衡条件。
a,b,c,d均为大于0的常数。将⑴、⑵带入⑶式可得bPt+dPt-1= a+c,利用差分方程的知识计算可以得到:
Pt=( P0-Pe)(-d/b)t+Pe⑷
P0为t=0时的初始价格、Pe ={a+c)/(b+d)为均衡价格,分析⑷式,可以得到以下三种情况:
1.当时间t→∞时,d/b>1(即d>b)属于“发散型蛛网”。当d>b时,Pt→∞ ,说明随着时间t的增加实际价格将以越来越大的幅度围绕均衡价格Pe上下波动,最后无穷大地偏离均衡价格。由于价格波动越来越大、向外呈发散状,无法恢复平衡。因此供给弹性系数大于需求弹性系数被称为“蛛网不稳定条件”。
2.当时间t→∞时,d/b<1(即d 3.当时间t→∞时,d/b=1(即d=b)属于“封闭型蛛网”。当d=b时,随着时间t的增加实际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浮动。既不进一步偏离,也不逐渐逼近均衡价格。至于首尾相接的完整蛛网离开均衡点的远近,则根据市场波动的大小而定。因此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需求弹性系数被称为“蛛网中立条件”。
从上面介绍可以看出,“蛛网理论”用斜率绝对值这个数学工具来看供求关系解释某些生产周期长的商品,在供求不平衡时所发生价格和产量的循环影响。农产品可作为被研究对象。在现实的运动中,蛛网理论的三种模型在一定时期内是相互交错出现的。在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上,则趋向于前两种模型的运行。
二、蛛网理论对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
2007年5月开始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是受市场经济体制内在缺陷的影响引起的。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调节经济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就是它的内在缺陷。蛛网理论就揭示了这一点。
目前,我国生猪的生产者很多,分为散户养殖和批量生产的专业户或企业三个层次,以小规模养殖(散户、小专业户)为主,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我国市场上生猪的效用无多大差别——以国内消费为主,生猪深加工、生猪出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突飞猛进,这使我国生猪供给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下,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提供者,在对利润的追求下只能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品种和产量。在生产成本不变的前提下,肉价的升高,会刺激生产者提高产量,相反,肉价的降低会促使生产者降低产量。生猪有着自己的生长发育周期,从生产到上市都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而生产规模一旦确定,在生产过程未完成前,不能中途改变,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所以,我国现阶段的生猪生产和销售市场符合动态蛛网理论的假设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供给和需求会在生猪生产经济利润为零的的成本价格上达到平衡。在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市场的平衡被打破,在市场的表现经过一个生猪的生产周期之后,市场上猪肉的供应小于市民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上形成新的平衡。而生产者会依据这一期相对较高的肉价决定准备下一轮生猪的投产量。可以看出这时的产量比均衡产量要大,要使居民消费掉数量必须使其价格下降到较低的使下一期的产量又小于正常产量,并且偏差会越来越大。可见,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如果生猪生产者完全以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有可能产生生猪和猪肉的价格大幅度的波动,并且有波动越来越大的趋势。据此理论,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情况下,生猪市场必然发生周期性波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生猪的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猪肉需求弹性比较小,对价格的变动反应小,所以在我国现行猪肉市场上存在着最广泛的“发散型蛛网模型”(这也正是各国政府之所以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手段稳定农业的原因)。据此分析,2007年猪价的暴涨应是生产锐减——导致供给严重不足引起。自1985年放开肉类市场以来,我国生猪市场开始呈现周期性波动。生猪周期波动使生猪生产者、猪肉加工和流通企业面临无法回避的风险。特别是1995年以后,生猪市场价格及生猪养殖效益周期性波动更为明显,已经历了1996下半年~1999上半年、1999下半年~2003上半年、2003下半年~2006上半年三个完整波动周期,一般3年~4年为一个波动周期,每个周期分4个阶段,即市场低谷期、发展期、高峰期和下滑期,每个阶段大约一年左右时间。第四个波动周期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2007年正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价格上升期。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6月份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仔猪销售受阻,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而同时饲料价格并没有下降,反而由于国际粮食能源化影响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6月以来发生的波及22个省份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造成母猪流产和仔猪大量死亡生猪出栏大幅度下降,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的损失、挫伤了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只能选择逃避转向其他投入小风险小的行业。养殖户缩小养猪规模,不仅引起当期存栏数的减少,而且这种风险给养殖户的后期投产产生了恐惧心理,即使生猪价格很高也不敢从事养殖生产,使猪肉供给的紧张状况雪上加霜。严重的供不应求态势导致猪肉价格很快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上扬。这次猪肉市场由低迷到高涨转换之快,由局部到全局传递之快大大超乎人们的预料。
在这次大涨价之后,政府出台很多的对生猪生产补贴的措施——开通生猪运输绿色通道可以减少生猪流通环节的费用和降低市场障碍,有助于降低猪肉价格;提供生猪生产补贴,提高养殖户和企业的生产热情,市场趋于稳定。但不管提供多高的补贴,都不能使生猪在一夜之间被生产出来,所以说这只是对生猪生产量一个远期的影响。这些措施应该说都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但在高肉价和补贴的刺激下,下一期的生猪产量会不会又远远供大于求,再一次“丰产不丰收,猪贱伤农”带来新的一个轮回呢?我们应该针对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本商品供应,建立起能提前反应的预警系统和机制,引导养猪业向有序化、微利化、规模化阶段迈进。将“发散型蛛网”转化为“收敛型蛛网”,稳定生猪生产和销售。
三、利用“蛛网理论”减少波动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蛛网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生猪生产行业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一旦偶然性因素影响超过一定程度,在产量和价格上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的波动,而此时市场无法自动调整至均衡状态,企业在忽冷忽热的市场行情中产量会盲目的缩减或扩张,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必须从宏观面上对这类生产周期比较长的行业予以全面、系统性的指导和调控,一方面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当前,我们采取的措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建生猪行业协会,加强生猪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生猪市场供需信息传导不畅,养殖户仅能根据局部地区生猪市场价格的变动安排生产,造成了市场整体供求的不均衡。种猪补栏到生猪出栏通常需经过六个月的养殖期,由于补栏的相对滞后性,养殖户流动资金压力会加大,进一步加大供需的不均衡。通过行业协会,可以对养殖规模进行合理调控,同时可以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以信息引导为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健全市场信息进乡村、进农户的服务网络,及时为农民提供生猪产销、市场供求、价格盈亏等信息,指导生产有序进行。
2.合理建立养猪业发展新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1)进一步提高良种化水平。同时要加强监管,确保生猪引种规范,努力提高生猪品质,建立行业准入制、饲料粮调控机制。
(2)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政府部门防疫管理水平。坚持防控并举,完善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置体系,加大对蓝耳病等疫病的防控力度。搞好畜禽生产运输各方面的执法和监管,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减少疫病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
(3)加快饲养方式的转变。引导、帮助农民解决上规模和引种补栏方面的困难。推广生猪健康养殖模式,促进规模养猪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养殖技术和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养殖的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开展畜牧技术推广和服务,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4)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减少养殖风险。形成品牌化战略竞争优势,支持引导产品质量好、品牌信誉度高的生猪生产及屠宰企业发展连锁专卖企业,推进品牌化经营。
3.大型生猪储备库建设。储备库就好像蓄水池一样,在供大于求时蓄水,供小于求时开闸放水,使市面上生猪供需平衡,起到削峰填谷的市场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的稳定市场。作为储备生猪的买进售出时,要充分尊重市场意愿,在价格决定上要做全面的均衡考虑。收购价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要考虑猪肉消费者的承受力,又要考虑养殖者的收益。
4.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生猪市场体系。
(1)加快推进生猪期货市场发展。生猪现货价格具有较强波动性,目前严重缺乏避险工具。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养殖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高端形式。通过“期货+公司+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的方式把生猪生产者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化解由于市场变化、合同不履约等带来的多重风险。期货交易能使生产者和加工销售者双方在预期的价格锁定成本,使生产者可以一门心思扑在生产上。
(2)引导和推进生猪保险工作。我国的生猪价格经常超出正常的波动范围。在生猪业市场波动中,大多数情况是养殖环节严重亏损,而且承担了大部分的市场风险,养殖户成为市场大起大落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设置生猪险种势在必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对生猪生产和母猪进行保险,保险费按照政府补贴、保险公司优惠、养殖者缴纳三方合作办法筹集。通过保险市场对生产阶段遇到不可预期的风险化解,去除掉生产上的风险,这样可以使养殖者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在销售价格上吃上一颗定心丸,使生猪生产者能够安心生产,有利于生产者生产技术改进和生产效率提高。
四、结束语
蛛网理论是影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常见现象,本文应用数学方法分析了蛛网理论尤其是“发散型蛛网模型”对我国2007年猪肉价格的影响,找到走出“蛛网困境”,避免“蛛网陷阱”的对策,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对接,改变现行的流通模式,在制度上和市场开拓上进行创新。从而减少猪肉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波动性,提高猪肉生产和销售的效益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金祥荣:西方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郭树林:单元弹性下蛛网理论模型的建立与证明[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第2卷第1期
[4]邵正芝:蛛网理论与弹性理论[J].青岛大学学报,2000,第13卷第2期
[关键词] 蛛网理论 数学模型 生产周期 价格波动 稳定方案
我国猪肉价格从2007年5月开始突然以历史最大的涨幅攀升,部分地区猪肉批发价短时间内翻番。在联动效应作用下,肉、蛋、油价格迅速蹿高。于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四个月大幅上涨,8月涨幅创下6.5%这一10年新高。猪肉现在已经大多数人必须的消费品之一,猪肉价格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蛛网理论”出发,来分析和研究猪肉价格的有关问题。
一、简述“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分别由美国经济学家H.Schultz、意大利经济学家U.Ricel和荷兰经济学家J.Tinbergen提出,1934年由英国经济学N.Kaldor命名的。它的基本内容是:把时间引入均衡分析中,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的变动。由于这种变化过程在坐标图中表示出来形如蛛网,故称之为“蛛网理论”。运用蛛网理论通常分析具有下述特点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这些商品开始生产后,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生产出来,在这期间生产不能变更。所以,价格和产量的关系是: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或者说上期价格决定本期产量,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反映了市场价格、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考虑到分析的问题的直观性,假设需求、供给和价格具有线性关系,其动态模型可表示为:
Dt= a-bPt(a>0,b>0) ⑴
St= -c+dPt-1(c>0,d>0)⑵
Dt= St⑶
其中,⑴式为(非滞后)需求函数表达式,表示t期需求依赖于同期价格,价格与需求为减函数关系,Dt为t期需求量,Pt为t期商品的价格,b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⑵式为(滞后)供给函数表达式,表明t期供给依赖于上期价格,价格与供给为增函数关系,St为t期供给量,Pt-1为t-1期商品的价格,d为供给价格弹性系数。⑶式为供给均衡条件。
a,b,c,d均为大于0的常数。将⑴、⑵带入⑶式可得bPt+dPt-1= a+c,利用差分方程的知识计算可以得到:
Pt=( P0-Pe)(-d/b)t+Pe⑷
P0为t=0时的初始价格、Pe ={a+c)/(b+d)为均衡价格,分析⑷式,可以得到以下三种情况:
1.当时间t→∞时,d/b>1(即d>b)属于“发散型蛛网”。当d>b时,Pt→∞ ,说明随着时间t的增加实际价格将以越来越大的幅度围绕均衡价格Pe上下波动,最后无穷大地偏离均衡价格。由于价格波动越来越大、向外呈发散状,无法恢复平衡。因此供给弹性系数大于需求弹性系数被称为“蛛网不稳定条件”。
2.当时间t→∞时,d/b<1(即d 3.当时间t→∞时,d/b=1(即d=b)属于“封闭型蛛网”。当d=b时,随着时间t的增加实际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浮动。既不进一步偏离,也不逐渐逼近均衡价格。至于首尾相接的完整蛛网离开均衡点的远近,则根据市场波动的大小而定。因此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需求弹性系数被称为“蛛网中立条件”。
从上面介绍可以看出,“蛛网理论”用斜率绝对值这个数学工具来看供求关系解释某些生产周期长的商品,在供求不平衡时所发生价格和产量的循环影响。农产品可作为被研究对象。在现实的运动中,蛛网理论的三种模型在一定时期内是相互交错出现的。在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上,则趋向于前两种模型的运行。
二、蛛网理论对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
2007年5月开始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是受市场经济体制内在缺陷的影响引起的。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调节经济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就是它的内在缺陷。蛛网理论就揭示了这一点。
目前,我国生猪的生产者很多,分为散户养殖和批量生产的专业户或企业三个层次,以小规模养殖(散户、小专业户)为主,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我国市场上生猪的效用无多大差别——以国内消费为主,生猪深加工、生猪出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突飞猛进,这使我国生猪供给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下,生产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提供者,在对利润的追求下只能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品种和产量。在生产成本不变的前提下,肉价的升高,会刺激生产者提高产量,相反,肉价的降低会促使生产者降低产量。生猪有着自己的生长发育周期,从生产到上市都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而生产规模一旦确定,在生产过程未完成前,不能中途改变,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所以,我国现阶段的生猪生产和销售市场符合动态蛛网理论的假设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供给和需求会在生猪生产经济利润为零的的成本价格上达到平衡。在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市场的平衡被打破,在市场的表现经过一个生猪的生产周期之后,市场上猪肉的供应小于市民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上形成新的平衡。而生产者会依据这一期相对较高的肉价决定准备下一轮生猪的投产量。可以看出这时的产量比均衡产量要大,要使居民消费掉数量必须使其价格下降到较低的使下一期的产量又小于正常产量,并且偏差会越来越大。可见,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如果生猪生产者完全以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有可能产生生猪和猪肉的价格大幅度的波动,并且有波动越来越大的趋势。据此理论,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情况下,生猪市场必然发生周期性波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生猪的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猪肉需求弹性比较小,对价格的变动反应小,所以在我国现行猪肉市场上存在着最广泛的“发散型蛛网模型”(这也正是各国政府之所以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手段稳定农业的原因)。据此分析,2007年猪价的暴涨应是生产锐减——导致供给严重不足引起。自1985年放开肉类市场以来,我国生猪市场开始呈现周期性波动。生猪周期波动使生猪生产者、猪肉加工和流通企业面临无法回避的风险。特别是1995年以后,生猪市场价格及生猪养殖效益周期性波动更为明显,已经历了1996下半年~1999上半年、1999下半年~2003上半年、2003下半年~2006上半年三个完整波动周期,一般3年~4年为一个波动周期,每个周期分4个阶段,即市场低谷期、发展期、高峰期和下滑期,每个阶段大约一年左右时间。第四个波动周期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2007年正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价格上升期。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6月份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仔猪销售受阻,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而同时饲料价格并没有下降,反而由于国际粮食能源化影响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6月以来发生的波及22个省份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造成母猪流产和仔猪大量死亡生猪出栏大幅度下降,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的损失、挫伤了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只能选择逃避转向其他投入小风险小的行业。养殖户缩小养猪规模,不仅引起当期存栏数的减少,而且这种风险给养殖户的后期投产产生了恐惧心理,即使生猪价格很高也不敢从事养殖生产,使猪肉供给的紧张状况雪上加霜。严重的供不应求态势导致猪肉价格很快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上扬。这次猪肉市场由低迷到高涨转换之快,由局部到全局传递之快大大超乎人们的预料。
在这次大涨价之后,政府出台很多的对生猪生产补贴的措施——开通生猪运输绿色通道可以减少生猪流通环节的费用和降低市场障碍,有助于降低猪肉价格;提供生猪生产补贴,提高养殖户和企业的生产热情,市场趋于稳定。但不管提供多高的补贴,都不能使生猪在一夜之间被生产出来,所以说这只是对生猪生产量一个远期的影响。这些措施应该说都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但在高肉价和补贴的刺激下,下一期的生猪产量会不会又远远供大于求,再一次“丰产不丰收,猪贱伤农”带来新的一个轮回呢?我们应该针对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本商品供应,建立起能提前反应的预警系统和机制,引导养猪业向有序化、微利化、规模化阶段迈进。将“发散型蛛网”转化为“收敛型蛛网”,稳定生猪生产和销售。
三、利用“蛛网理论”减少波动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蛛网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生猪生产行业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一旦偶然性因素影响超过一定程度,在产量和价格上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的波动,而此时市场无法自动调整至均衡状态,企业在忽冷忽热的市场行情中产量会盲目的缩减或扩张,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必须从宏观面上对这类生产周期比较长的行业予以全面、系统性的指导和调控,一方面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当前,我们采取的措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建生猪行业协会,加强生猪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生猪市场供需信息传导不畅,养殖户仅能根据局部地区生猪市场价格的变动安排生产,造成了市场整体供求的不均衡。种猪补栏到生猪出栏通常需经过六个月的养殖期,由于补栏的相对滞后性,养殖户流动资金压力会加大,进一步加大供需的不均衡。通过行业协会,可以对养殖规模进行合理调控,同时可以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以信息引导为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健全市场信息进乡村、进农户的服务网络,及时为农民提供生猪产销、市场供求、价格盈亏等信息,指导生产有序进行。
2.合理建立养猪业发展新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1)进一步提高良种化水平。同时要加强监管,确保生猪引种规范,努力提高生猪品质,建立行业准入制、饲料粮调控机制。
(2)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政府部门防疫管理水平。坚持防控并举,完善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置体系,加大对蓝耳病等疫病的防控力度。搞好畜禽生产运输各方面的执法和监管,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减少疫病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
(3)加快饲养方式的转变。引导、帮助农民解决上规模和引种补栏方面的困难。推广生猪健康养殖模式,促进规模养猪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养殖技术和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养殖的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开展畜牧技术推广和服务,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4)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减少养殖风险。形成品牌化战略竞争优势,支持引导产品质量好、品牌信誉度高的生猪生产及屠宰企业发展连锁专卖企业,推进品牌化经营。
3.大型生猪储备库建设。储备库就好像蓄水池一样,在供大于求时蓄水,供小于求时开闸放水,使市面上生猪供需平衡,起到削峰填谷的市场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的稳定市场。作为储备生猪的买进售出时,要充分尊重市场意愿,在价格决定上要做全面的均衡考虑。收购价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要考虑猪肉消费者的承受力,又要考虑养殖者的收益。
4.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生猪市场体系。
(1)加快推进生猪期货市场发展。生猪现货价格具有较强波动性,目前严重缺乏避险工具。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养殖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高端形式。通过“期货+公司+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的方式把生猪生产者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化解由于市场变化、合同不履约等带来的多重风险。期货交易能使生产者和加工销售者双方在预期的价格锁定成本,使生产者可以一门心思扑在生产上。
(2)引导和推进生猪保险工作。我国的生猪价格经常超出正常的波动范围。在生猪业市场波动中,大多数情况是养殖环节严重亏损,而且承担了大部分的市场风险,养殖户成为市场大起大落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设置生猪险种势在必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对生猪生产和母猪进行保险,保险费按照政府补贴、保险公司优惠、养殖者缴纳三方合作办法筹集。通过保险市场对生产阶段遇到不可预期的风险化解,去除掉生产上的风险,这样可以使养殖者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在销售价格上吃上一颗定心丸,使生猪生产者能够安心生产,有利于生产者生产技术改进和生产效率提高。
四、结束语
蛛网理论是影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常见现象,本文应用数学方法分析了蛛网理论尤其是“发散型蛛网模型”对我国2007年猪肉价格的影响,找到走出“蛛网困境”,避免“蛛网陷阱”的对策,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对接,改变现行的流通模式,在制度上和市场开拓上进行创新。从而减少猪肉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波动性,提高猪肉生产和销售的效益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金祥荣:西方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郭树林:单元弹性下蛛网理论模型的建立与证明[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第2卷第1期
[4]邵正芝:蛛网理论与弹性理论[J].青岛大学学报,2000,第1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