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环境、人民的宗教信仰情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在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在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抵御外部“西化”图谋,提升国家自豪感和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用好课堂主渠道,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优化校园氛围可以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和功效。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什么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什么?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的精到见解,鉴于此,列宁曾进行过精辟论述,“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现当代,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非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纲要的印发为全体中华儿女弘扬爱国主义伟大精神,为全国人民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增添了催化剂,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提供了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地区稳定、国家统一关乎国家和平与安全,关乎祖国长远发展和社会平稳安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要在历史与现实间、地区与人民间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问题,以高政治站位解决问题,在增进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校园的安定、学生的团结、教职工的和睦即是学校立足现实,为学校行稳致远发展所做的坚实铺垫。因此民族院校应以校园安全为前提、师生团结为保障、校园氛围融洽为着眼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在普遍教育中寻找特殊,及时发现问题,防范于未然。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史志,以近距离、本土化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深切感知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灿烂文化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精神气概,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让同学们认识到祖国和平安定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并把其热情转化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拼搏中。
(二)有利于提升国家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国家自豪感表明国家认同,一个民族有了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如果失去了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就没有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就无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无法在西方文化渗透面前做到有效抵御。国家自豪感、荣誉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集中表达,它催人奋进、振奋人心,是民族力量的源泉。强化国家自豪感, 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以国家自豪感为理念为基点进行文化塑造,有助于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形成共同的思想认知、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怀,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存续,从我国中西部地区民族院校学生成长的环境来看,特定的历史因素、文化状况、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成为民族院校学生成长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因此,要用全新的视角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有利于抵御外部“西化”图谋,增强国家安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信息化的普及,无论是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还是色情暴力消极颓废的价值观,都会在网络上出现,思想还未定型、意志不坚定的部分大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會出现思想混乱情形,甚至受到煽动的学生还会出现思想动摇现象。西方价值观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美国政客、西方媒体对普世价值观的渲染,这都对我国主流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更有甚者出现“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说辞,以此降低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新媒体环境下,不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口口相传,网络平台不再是宣传者所掌控,有些传播内容可能与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大相径庭,这就增加了我国主流思想传播的复杂性,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因此,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显得极为迫切,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而且提高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既可以凝聚共识,又可以提高其防范风险、化解挑战的能力。
二、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的社会环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民族院校位于我国西北和西南,还有些院校位于祖国边疆与多国接壤,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殊,社会情况相对复杂,对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民族院校中的部分同学来自落后的山区,他们生活的民族聚居区受地理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限制,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紧缺,人际交往方式单一,宗教氛围浓厚。由于当地居民视眼受限、生产方式落后、受教育水平较低、宗教信仰坚定,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有较大影响,同时也阻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另一方面是受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各个少数民族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受到当地文学艺术的熏陶以及当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民族情感较为浓厚,思想较为朴素、传统,当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时,由于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认识新鲜事物还需要一定时间去理解吸收,民族院校这种多元并存的文化环境虽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但对于开展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定影响。 (二)宗教信仰的情怀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民族院校又大多分布于祖国西北、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殊,会受到宗教渗透的威胁,也会直接或间接成为不法分子借助宗教势力开展不法活动的突破口。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可避免的會发生矛盾,产生冲突。宗教信仰贯穿于少数民族生活的始终,这些宗教信仰受到日积月累的沉淀,内化于自己的意识深处,外化于人们的行为表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俗习惯、行为取向与价值认同。如果宗教在民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宗教的各种规范就会映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育和施行。近年来,有些宗教极端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 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散播非法言论,利用大学生高知识、高技能、思想单纯的特点诱导大学生接受非法宗教组织,并渗透民族分裂思想,寻找学校代理人。民族院校因社会环境特殊,应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向善向上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西方文化的侵入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现如今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影视电影、广告以及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互联网以及其它途径传播进入大众视眼。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文化习俗、饮食习惯、行为习惯也通过媒体传播影响着大众。大学生往往走在时代前列,容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西方的生活习惯于无声处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一般表现出两种态度。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西方节日新颖、过西方节日并不是不爱国的表现,他们迷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更有甚者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认为进入西餐厅用餐值得炫耀,穿衣风格也体现着欧美风,认为是潮流是时尚。还有些大学生对西方的任何东西都是排斥拒绝,对西方有一种仇视心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他们抵制西方货物和文化,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不能学习外语,不能看外国的书籍、电影、电视剧。如果一味崇拜西方文化,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会淡忘、遗失;如果一味拒绝排斥,民族院校大学生将会走向闭塞。鉴于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则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对于那些不利于民族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言论以及行为,我们要加以否定,自觉抵制并彻底拒绝。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在此次报告中显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个别问题需要注意。学生内心思想以及行为习惯养成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影响,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表现。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基地,部分同学信仰缺失、理想不坚定、爱国主义情感不浓厚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也需创新教育方法,利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一)强化理论学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课堂作为师生交流思想、碰撞思想火花的主渠道,作为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主阵地,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上好每一堂课、发挥好每一节课的作用意义巨大。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既需要关注全体也需要注意个体差异,还需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控课堂的每一分钟,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加强引导又需要强化理论学习,在讲授马克思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使其坚定对共产党的信仰,提升对中国共产党党、对共产主义的向心力,让他们认识到共产主义遥,但可及。同时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当中的优秀分子,引导其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这一组织继续学习,并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其科学理论素养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把对党的忠诚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引导其积极主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自己进步的同时帮助其他学生共同成长,努力成为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心骨,成为真正的爱国者,在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才干。
(二)创新教育方法,利用新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教育
21 世纪的大学生,身处网络环境的大潮,无时不刻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辐射力强、覆盖面广的网络环境,不仅提供了受众者与信息发布者直接交流的平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更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在网上发表言论,评析他人观点,公众也可随时浏览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增进交流、彼此学习。这种集图、文、声、相于一体的展现形式,声情并茂的为大家显示信息,有利于公众参与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了解彼此思想动态,增强教育效果,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融合了图、文、声、貌多种功能,应运通俗形式直观的形式把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传递给大众,激发了大众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大大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院校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而网络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要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赢得主阵地,对于有损国家形象的非法言论必须进行网络舆论的正面交锋,以爱国情、强国志的积极形象打破西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选择针对性强、吸引力大、感染力深的教育内容,主动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爱国热情转移到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的具体实践中来,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优化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平台,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更拉近了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于有声处影响学生,于无声处教化学生,在活动中也进行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校园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另一方面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落小落实落细”,形成了各个民族血肉相连、亲密无间的命运共同体。2018年开年以来,民族院校大学生认真学习、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线,以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为目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一是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靠得更紧,挨得更近。二是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选表彰工作,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校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三是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轻松愉快的氛围拉近彼此关系、增进相互友谊,融洽社会秩序。以我校北方民族大学为例,在集体活动中积极推广民族韵律操,不仅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健康、艺术修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激发爱国情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在全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工作,与兄弟省区进行学习交流互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不仅辐射到了全体在校学生, 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为学生创造了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
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增进友谊、拉近关系,又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国,“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是民族大义,应该得到全民族肯定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 民族院校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心爱国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方显爱国本色。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08.
[2]西宁晚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EB/OL]. http://www.xin- ing.gov.cn/html/4936/405153.html.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165.
[4]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文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2.
作者简介:
李恒,1992.02男,籍贯河北,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YCX20030)。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什么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什么?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的精到见解,鉴于此,列宁曾进行过精辟论述,“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现当代,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非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纲要的印发为全体中华儿女弘扬爱国主义伟大精神,为全国人民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增添了催化剂,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提供了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地区稳定、国家统一关乎国家和平与安全,关乎祖国长远发展和社会平稳安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要在历史与现实间、地区与人民间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问题,以高政治站位解决问题,在增进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校园的安定、学生的团结、教职工的和睦即是学校立足现实,为学校行稳致远发展所做的坚实铺垫。因此民族院校应以校园安全为前提、师生团结为保障、校园氛围融洽为着眼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在普遍教育中寻找特殊,及时发现问题,防范于未然。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史志,以近距离、本土化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深切感知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灿烂文化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精神气概,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让同学们认识到祖国和平安定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并把其热情转化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拼搏中。
(二)有利于提升国家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国家自豪感表明国家认同,一个民族有了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如果失去了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就没有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就无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无法在西方文化渗透面前做到有效抵御。国家自豪感、荣誉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集中表达,它催人奋进、振奋人心,是民族力量的源泉。强化国家自豪感, 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以国家自豪感为理念为基点进行文化塑造,有助于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形成共同的思想认知、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怀,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存续,从我国中西部地区民族院校学生成长的环境来看,特定的历史因素、文化状况、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成为民族院校学生成长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因此,要用全新的视角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有利于抵御外部“西化”图谋,增强国家安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信息化的普及,无论是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还是色情暴力消极颓废的价值观,都会在网络上出现,思想还未定型、意志不坚定的部分大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會出现思想混乱情形,甚至受到煽动的学生还会出现思想动摇现象。西方价值观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美国政客、西方媒体对普世价值观的渲染,这都对我国主流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更有甚者出现“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说辞,以此降低对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新媒体环境下,不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口口相传,网络平台不再是宣传者所掌控,有些传播内容可能与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大相径庭,这就增加了我国主流思想传播的复杂性,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因此,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显得极为迫切,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而且提高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既可以凝聚共识,又可以提高其防范风险、化解挑战的能力。
二、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的社会环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民族院校位于我国西北和西南,还有些院校位于祖国边疆与多国接壤,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殊,社会情况相对复杂,对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民族院校中的部分同学来自落后的山区,他们生活的民族聚居区受地理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限制,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紧缺,人际交往方式单一,宗教氛围浓厚。由于当地居民视眼受限、生产方式落后、受教育水平较低、宗教信仰坚定,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有较大影响,同时也阻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另一方面是受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各个少数民族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受到当地文学艺术的熏陶以及当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民族情感较为浓厚,思想较为朴素、传统,当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时,由于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认识新鲜事物还需要一定时间去理解吸收,民族院校这种多元并存的文化环境虽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但对于开展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定影响。 (二)宗教信仰的情怀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民族院校又大多分布于祖国西北、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殊,会受到宗教渗透的威胁,也会直接或间接成为不法分子借助宗教势力开展不法活动的突破口。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可避免的會发生矛盾,产生冲突。宗教信仰贯穿于少数民族生活的始终,这些宗教信仰受到日积月累的沉淀,内化于自己的意识深处,外化于人们的行为表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俗习惯、行为取向与价值认同。如果宗教在民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宗教的各种规范就会映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育和施行。近年来,有些宗教极端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 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散播非法言论,利用大学生高知识、高技能、思想单纯的特点诱导大学生接受非法宗教组织,并渗透民族分裂思想,寻找学校代理人。民族院校因社会环境特殊,应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向善向上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西方文化的侵入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现如今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影视电影、广告以及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互联网以及其它途径传播进入大众视眼。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文化习俗、饮食习惯、行为习惯也通过媒体传播影响着大众。大学生往往走在时代前列,容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西方的生活习惯于无声处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一般表现出两种态度。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西方节日新颖、过西方节日并不是不爱国的表现,他们迷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更有甚者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认为进入西餐厅用餐值得炫耀,穿衣风格也体现着欧美风,认为是潮流是时尚。还有些大学生对西方的任何东西都是排斥拒绝,对西方有一种仇视心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他们抵制西方货物和文化,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不能学习外语,不能看外国的书籍、电影、电视剧。如果一味崇拜西方文化,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会淡忘、遗失;如果一味拒绝排斥,民族院校大学生将会走向闭塞。鉴于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则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对于那些不利于民族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言论以及行为,我们要加以否定,自觉抵制并彻底拒绝。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在此次报告中显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个别问题需要注意。学生内心思想以及行为习惯养成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影响,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表现。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基地,部分同学信仰缺失、理想不坚定、爱国主义情感不浓厚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也需创新教育方法,利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一)强化理论学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课堂作为师生交流思想、碰撞思想火花的主渠道,作为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主阵地,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上好每一堂课、发挥好每一节课的作用意义巨大。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既需要关注全体也需要注意个体差异,还需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控课堂的每一分钟,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加强引导又需要强化理论学习,在讲授马克思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使其坚定对共产党的信仰,提升对中国共产党党、对共产主义的向心力,让他们认识到共产主义遥,但可及。同时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当中的优秀分子,引导其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这一组织继续学习,并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其科学理论素养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把对党的忠诚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引导其积极主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自己进步的同时帮助其他学生共同成长,努力成为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心骨,成为真正的爱国者,在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才干。
(二)创新教育方法,利用新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教育
21 世纪的大学生,身处网络环境的大潮,无时不刻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辐射力强、覆盖面广的网络环境,不仅提供了受众者与信息发布者直接交流的平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更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在网上发表言论,评析他人观点,公众也可随时浏览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增进交流、彼此学习。这种集图、文、声、相于一体的展现形式,声情并茂的为大家显示信息,有利于公众参与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了解彼此思想动态,增强教育效果,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融合了图、文、声、貌多种功能,应运通俗形式直观的形式把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传递给大众,激发了大众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大大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院校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而网络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要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赢得主阵地,对于有损国家形象的非法言论必须进行网络舆论的正面交锋,以爱国情、强国志的积极形象打破西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选择针对性强、吸引力大、感染力深的教育内容,主动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爱国热情转移到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的具体实践中来,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优化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平台,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更拉近了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于有声处影响学生,于无声处教化学生,在活动中也进行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校园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另一方面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落小落实落细”,形成了各个民族血肉相连、亲密无间的命运共同体。2018年开年以来,民族院校大学生认真学习、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线,以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为目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一是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靠得更紧,挨得更近。二是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选表彰工作,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校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三是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轻松愉快的氛围拉近彼此关系、增进相互友谊,融洽社会秩序。以我校北方民族大学为例,在集体活动中积极推广民族韵律操,不仅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体育健康、艺术修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激发爱国情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在全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工作,与兄弟省区进行学习交流互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不仅辐射到了全体在校学生, 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为学生创造了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
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增进友谊、拉近关系,又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国,“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是民族大义,应该得到全民族肯定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 民族院校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心爱国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方显爱国本色。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08.
[2]西宁晚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EB/OL]. http://www.xin- ing.gov.cn/html/4936/405153.html.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165.
[4]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文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2.
作者简介:
李恒,1992.02男,籍贯河北,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YCX2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