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课堂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记忆实效与解题技巧,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课堂练习常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课堂练习的内容仅仅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脱离实际,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课堂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感,无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丧失新鲜感,无挑战的动力;练习形式单一,大量重复性的机械练习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课堂练习低效无趣。新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我们要研究课堂练习的有效途径,适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采用有效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紧密联系生活,保持积极的心理需求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内驱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的练习中,以实际经验为基础,出示一张漳浦县旅游地图,让学生从图中选出两个地点,完成以下问题:
①比例尺:__________
②两地名称:________图上两地间的距离为_______厘米,实际距离_________千米;
③如果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那么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约_______。
④地图中相距最远的两个地方是________和_______,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_________。
⑤你曾经到过本县的哪些比较好玩的地方游玩?选出其中一个地点,测量计算你家(赤湖)到这个地点的实际距离约为______千米?
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对本地区的旅游路程进行计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既综合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二、整合练习的内容,体现针对性与层次性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由于数学新旧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具体学情设计练习。如在新授之前,必须把握教材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有目的地设计铺垫性准备练习,减缓学习坡度,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在新授后,要由易到难,设计梯度练习,体现层次性,即知识结构上的层层递进,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要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及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又要设计综合性练习及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发展能力。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巩固环节,针对寻找对应的底和高这个重点,设计了三个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辨析与比较让学生准确地找出底与对应的高,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然后再设计发展性练习:“右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通过分析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三、改变练习的形式,体现趣味性与开放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力的持续不能长久,在学习新知后,学生有一定的疲倦心理,更需要在练习环节中灵活运用各种形式,调节学习氛围。为避免练习的枯燥无味,应注重题型多变,如计算、填空、选择、判断、应用、画图等相结合;练习方式方式多样,如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口头练习相结合,个体练习与团队练习,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及强烈的挑战意识,激活思路,积极从不同方向去寻找最佳的解题策略。
如《9的乘法口诀》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方式进行,对口令(口诀操练);小组转转盘,快速说出9与各数相乘的积;打手势判断;我当小老师:自己出1~9的乘法算式,互相解答。
①5个9相加,列式计算是( )A. 5 8 B. 9×5 C. 8 5
②积不是36的算式是( ) A. 6×6 B. 4×9 C. 5×4
③9个星期共是( )天 A. 48 B. 63 C. 56
课堂练习的设置,既要考虑数学的思维价值,又要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其难度不亚于新授的设计,要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更需要精心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各部分先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找准切入点,灵活设计各种练习的方式,做到“情趣”并茂,难易适度,有效延伸,既巩固知识,同时发展能力。
课堂练习的内容仅仅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脱离实际,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课堂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感,无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丧失新鲜感,无挑战的动力;练习形式单一,大量重复性的机械练习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课堂练习低效无趣。新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我们要研究课堂练习的有效途径,适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采用有效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紧密联系生活,保持积极的心理需求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内驱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的练习中,以实际经验为基础,出示一张漳浦县旅游地图,让学生从图中选出两个地点,完成以下问题:
①比例尺:__________
②两地名称:________图上两地间的距离为_______厘米,实际距离_________千米;
③如果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那么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约_______。
④地图中相距最远的两个地方是________和_______,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_________。
⑤你曾经到过本县的哪些比较好玩的地方游玩?选出其中一个地点,测量计算你家(赤湖)到这个地点的实际距离约为______千米?
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对本地区的旅游路程进行计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既综合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二、整合练习的内容,体现针对性与层次性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由于数学新旧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具体学情设计练习。如在新授之前,必须把握教材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有目的地设计铺垫性准备练习,减缓学习坡度,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在新授后,要由易到难,设计梯度练习,体现层次性,即知识结构上的层层递进,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要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及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又要设计综合性练习及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发展能力。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巩固环节,针对寻找对应的底和高这个重点,设计了三个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辨析与比较让学生准确地找出底与对应的高,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然后再设计发展性练习:“右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通过分析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三、改变练习的形式,体现趣味性与开放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力的持续不能长久,在学习新知后,学生有一定的疲倦心理,更需要在练习环节中灵活运用各种形式,调节学习氛围。为避免练习的枯燥无味,应注重题型多变,如计算、填空、选择、判断、应用、画图等相结合;练习方式方式多样,如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口头练习相结合,个体练习与团队练习,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及强烈的挑战意识,激活思路,积极从不同方向去寻找最佳的解题策略。
如《9的乘法口诀》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方式进行,对口令(口诀操练);小组转转盘,快速说出9与各数相乘的积;打手势判断;我当小老师:自己出1~9的乘法算式,互相解答。
①5个9相加,列式计算是( )A. 5 8 B. 9×5 C. 8 5
②积不是36的算式是( ) A. 6×6 B. 4×9 C. 5×4
③9个星期共是( )天 A. 48 B. 63 C. 56
课堂练习的设置,既要考虑数学的思维价值,又要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其难度不亚于新授的设计,要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更需要精心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各部分先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找准切入点,灵活设计各种练习的方式,做到“情趣”并茂,难易适度,有效延伸,既巩固知识,同时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