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培养和发展主体意识,在情感、态度方面,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从而喜欢学习数学;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努力学习数学。学生由喜欢到主动学。在每个层次的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喜悦又进一步激励他们,从而滋生出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学习观念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信、自爱、自尊的观念和独立、主动、自强、创新的意识。新课标要求即要让学生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又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就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教学就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即给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又都拥有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使个性得以张扬,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下我就此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1. 加强直观,唤起兴趣
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手段对学生常常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应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起来,这种气氛、这种意境,给学生身如其境的感受,能充分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玩,酷爱各种游戏活动。若能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这种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可化苦为乐,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在家准备一些三角形,量好三个角的度数。在课堂上让学生任报两个角的度数,让老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老师每次都能猜正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老师再让学生认真思考,展开讨论,自然能得到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3.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使知识内化。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再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操作,怎样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1根?学生出现了很多摆法,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最佳摆法:先摆10根,再摆1根。为了更清楚方便,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同学们再摆出“11---20”中的其他数时,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也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0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为每个人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感受成功带来的愉悦、胜任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新的需要和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图画,启发式的提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师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吗,充分發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口、目、脑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并主动地学习。
1.会听
让学生在听课时边听边记,能抓住重点,不仅听老师的,还认真听同学的,不仅要听清楚,听明白,还要对老师和同学的观念进行评判、再认识。要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随时运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有意注意。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都是一种激励的手段。通过这种激励的手段,逐步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
2.会看
会看也就是会观察,在学习中,凡是有通过学生自己看就能掌握的知识,老师就可以适当点拔或干脆不讲,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去归纳、去总结,但要注重的是,在教学中提供学生的材料要充分、要鲜明、要准确,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3.会想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再者还要给学生留有想的时间。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加工才能真正地掌握,并灵活运用,进而才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思考的空间,是每一个学生对老师的问题都会动脑去想。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会去想,如果语言能力得到训练与发展,则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地让学生去多说,多说就能促使学生多想,要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5.会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只有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有说“不”的权利,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作为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且还要善于激疑,引导他们去观察,使他们对问题有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的观察能力,才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质疑、释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主体意识。
总而言之,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主体意识得以培养与发展,我们还需要共同努力,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结出不凡的硕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1. 加强直观,唤起兴趣
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手段对学生常常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应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起来,这种气氛、这种意境,给学生身如其境的感受,能充分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玩,酷爱各种游戏活动。若能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这种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可化苦为乐,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在家准备一些三角形,量好三个角的度数。在课堂上让学生任报两个角的度数,让老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老师每次都能猜正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老师再让学生认真思考,展开讨论,自然能得到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3.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使知识内化。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再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操作,怎样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1根?学生出现了很多摆法,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最佳摆法:先摆10根,再摆1根。为了更清楚方便,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同学们再摆出“11---20”中的其他数时,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也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0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为每个人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感受成功带来的愉悦、胜任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新的需要和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图画,启发式的提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师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吗,充分發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口、目、脑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并主动地学习。
1.会听
让学生在听课时边听边记,能抓住重点,不仅听老师的,还认真听同学的,不仅要听清楚,听明白,还要对老师和同学的观念进行评判、再认识。要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随时运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有意注意。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都是一种激励的手段。通过这种激励的手段,逐步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
2.会看
会看也就是会观察,在学习中,凡是有通过学生自己看就能掌握的知识,老师就可以适当点拔或干脆不讲,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去归纳、去总结,但要注重的是,在教学中提供学生的材料要充分、要鲜明、要准确,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3.会想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再者还要给学生留有想的时间。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加工才能真正地掌握,并灵活运用,进而才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思考的空间,是每一个学生对老师的问题都会动脑去想。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会去想,如果语言能力得到训练与发展,则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地让学生去多说,多说就能促使学生多想,要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5.会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只有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有说“不”的权利,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作为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且还要善于激疑,引导他们去观察,使他们对问题有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的观察能力,才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质疑、释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主体意识。
总而言之,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主体意识得以培养与发展,我们还需要共同努力,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结出不凡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