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鲁·福斯特或许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美国人之一,我猜测这主要不是因为其专业学术成就,而是因为她作为哈佛大学校长的名气才为国人所熟知的。福斯特同时还是哈佛历史上首位女校长,也是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而且是在南部长大的女校长。对于长期推崇哈佛大学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福斯特的这些经历是极为耀眼的光环,她受到普通读者的关注也是情理之中。
但对专业学者来说,福斯特的名气则首先在于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优秀历史学家,她在美国内战史、南部史和妇女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引领学术潮流的前沿地位。这主要是由她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奠定的,即1996年出版的《创新之母:美国内战时期南部蓄奴州的女性》和2008年出版的《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创新之母》并不是福斯特的第一部著作,但它是福斯特的第一部成名作,该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年度最佳著作奖和美国历史学家组织颁发的“帕克曼奖”等学术大奖;而《这受难的国度》获得了更多的学术奖项,包括象征美国史学最高奖的班克罗夫特奖。因此,福斯特的成就不仅是她担任了长达十多年之久的哈佛校长,更在于她在美国内战史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似乎巧合的是,这两本著作在2015年同时被翻译为中文出版,但它们在国内受到的“待遇”却判然有别:《这受难的国度》一书得到众多读者的推崇,并有不少专业学者撰写书评对其进行解读和绍介;但专业学者对《创新之母》一书的关注寥寥。這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创新之母》并不是一部新书。该书英文版初版于1996年,距今已有20多年,在这20多年间,美国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福斯特在该书中探讨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新的学术研究已经远远超越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范围。从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而言,《创新之母》属于美国内战史研究领域里的妇女史和社会史著作。美国的妇女史研究兴起较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妇女史是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者大多也是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活跃分子,所以这一时期的美国妇女史研究受到当时政治氛围的影响,尤其强调妇女在美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注重分析妇女的种族和阶级差异。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妇女史的研究受到“种族转向”的影响,学者们开始重视妇女史研究的多样性,出现了大量关于拉丁裔美国妇女史、亚裔美国妇女史、土著美国妇女史和非洲裔美国妇女史等学术著作,美国妇女史的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局面。同时,受到琼·斯科特(Joan Scott)的著名文章《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的影响,美国妇女史研究拓展了研究视角,在借鉴包括人来学、后殖民主义研究和其他新兴领域的知识的基础上,学者们纷纷借用这一概念来解释社会性别范畴是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权力关系的。性别史的兴起大大丰富了历史学家对妇女史研究主题的理解,此时的妇女史不再是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极大扩展。同时“社会性别”概念也为其他历史分支的学者提供了分析工具,各个历史分支领域的学者,都使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范畴。可以说,美国妇女史发展至今,已成为美国史研究领域中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借用美国妇女史研究著名学者琳达·戈登的话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历史学领域中,就研究成果之多、创见之丰富、且能引人入胜者,以美国妇女史为最。”
可见,《创新之母》一书恰好处于这一学术史脉络的中间位置。相比后来的研究,福斯特的研究主题和视角似已不再新鲜,但相对于之前的妇女史研究,《创新之母》的研究有许多重大突破。《创新之母》以南部白人女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种族”“性别”和“阶级”等分析范畴,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南部白人妇女从内战前作为依附于白人男性的“女士”,向内战后成为独立女性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南部白人男女的社会性别关系发生了转变,内战前南部社会的“家长制”观念遭到破坏,白人女性对白人男性的态度和观念也发生了彻底改变。由于家长制观念也是奴隶制所赖以维持的根本基础,所以南部的奴隶制也在这个过程中遭到瓦解。福斯特指出,美国内战给南部带来的不仅是白人女性在男性走上战场的情况下,被迫独自承担在后方管理奴隶和走上工作的选择,而且破坏了南部的性别关系,并从根本上摧毁了南部誓死捍卫的奴隶制。福斯特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内战前南部的性别观念和种族观念的关系,并论证了这种关系在内战期间经历的变化。福斯特的研究构思巧妙,史料运用炉火纯青,加之细腻的写作笔触,该书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
《创新之母》在国内未受到特别重视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该书的翻译有关。该书的译者并不是美国史研究者,而且令人不解的是,该书中译本的四篇推荐序也都是由非专业学者所写。虽然我很好奇也很期待非专业学者如何解读这部著作,但从专业学者对该书的“冷落”来看,将一部专深的美国内战史和妇女史学术著作交由非专业读者来推荐,可能并不是最佳做法。从这个角度而言,肖军伟同学对《创新之母》所作的书评,可能相对来说更为专业一些。他在文中已经意识到要对该书的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虽然稍嫌薄弱),并对该书的研究主题和要旨进行总结、探讨和反思,这些都说明,即使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具备撰写学术书评的方法,同样可以写出较有见地的专业书评。
(作者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但对专业学者来说,福斯特的名气则首先在于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优秀历史学家,她在美国内战史、南部史和妇女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引领学术潮流的前沿地位。这主要是由她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奠定的,即1996年出版的《创新之母:美国内战时期南部蓄奴州的女性》和2008年出版的《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创新之母》并不是福斯特的第一部著作,但它是福斯特的第一部成名作,该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年度最佳著作奖和美国历史学家组织颁发的“帕克曼奖”等学术大奖;而《这受难的国度》获得了更多的学术奖项,包括象征美国史学最高奖的班克罗夫特奖。因此,福斯特的成就不仅是她担任了长达十多年之久的哈佛校长,更在于她在美国内战史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似乎巧合的是,这两本著作在2015年同时被翻译为中文出版,但它们在国内受到的“待遇”却判然有别:《这受难的国度》一书得到众多读者的推崇,并有不少专业学者撰写书评对其进行解读和绍介;但专业学者对《创新之母》一书的关注寥寥。這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创新之母》并不是一部新书。该书英文版初版于1996年,距今已有20多年,在这20多年间,美国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福斯特在该书中探讨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新的学术研究已经远远超越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范围。从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而言,《创新之母》属于美国内战史研究领域里的妇女史和社会史著作。美国的妇女史研究兴起较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妇女史是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者大多也是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活跃分子,所以这一时期的美国妇女史研究受到当时政治氛围的影响,尤其强调妇女在美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注重分析妇女的种族和阶级差异。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妇女史的研究受到“种族转向”的影响,学者们开始重视妇女史研究的多样性,出现了大量关于拉丁裔美国妇女史、亚裔美国妇女史、土著美国妇女史和非洲裔美国妇女史等学术著作,美国妇女史的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局面。同时,受到琼·斯科特(Joan Scott)的著名文章《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的影响,美国妇女史研究拓展了研究视角,在借鉴包括人来学、后殖民主义研究和其他新兴领域的知识的基础上,学者们纷纷借用这一概念来解释社会性别范畴是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权力关系的。性别史的兴起大大丰富了历史学家对妇女史研究主题的理解,此时的妇女史不再是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极大扩展。同时“社会性别”概念也为其他历史分支的学者提供了分析工具,各个历史分支领域的学者,都使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范畴。可以说,美国妇女史发展至今,已成为美国史研究领域中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借用美国妇女史研究著名学者琳达·戈登的话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历史学领域中,就研究成果之多、创见之丰富、且能引人入胜者,以美国妇女史为最。”
可见,《创新之母》一书恰好处于这一学术史脉络的中间位置。相比后来的研究,福斯特的研究主题和视角似已不再新鲜,但相对于之前的妇女史研究,《创新之母》的研究有许多重大突破。《创新之母》以南部白人女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种族”“性别”和“阶级”等分析范畴,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南部白人妇女从内战前作为依附于白人男性的“女士”,向内战后成为独立女性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南部白人男女的社会性别关系发生了转变,内战前南部社会的“家长制”观念遭到破坏,白人女性对白人男性的态度和观念也发生了彻底改变。由于家长制观念也是奴隶制所赖以维持的根本基础,所以南部的奴隶制也在这个过程中遭到瓦解。福斯特指出,美国内战给南部带来的不仅是白人女性在男性走上战场的情况下,被迫独自承担在后方管理奴隶和走上工作的选择,而且破坏了南部的性别关系,并从根本上摧毁了南部誓死捍卫的奴隶制。福斯特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内战前南部的性别观念和种族观念的关系,并论证了这种关系在内战期间经历的变化。福斯特的研究构思巧妙,史料运用炉火纯青,加之细腻的写作笔触,该书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
《创新之母》在国内未受到特别重视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该书的翻译有关。该书的译者并不是美国史研究者,而且令人不解的是,该书中译本的四篇推荐序也都是由非专业学者所写。虽然我很好奇也很期待非专业学者如何解读这部著作,但从专业学者对该书的“冷落”来看,将一部专深的美国内战史和妇女史学术著作交由非专业读者来推荐,可能并不是最佳做法。从这个角度而言,肖军伟同学对《创新之母》所作的书评,可能相对来说更为专业一些。他在文中已经意识到要对该书的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虽然稍嫌薄弱),并对该书的研究主题和要旨进行总结、探讨和反思,这些都说明,即使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具备撰写学术书评的方法,同样可以写出较有见地的专业书评。
(作者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