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与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h50470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研究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分别于2014年5月、8月、11月和2015年5月、9月、10月对黄河干流济南段3个站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黄河干流济南段水质,并对浮游植物优势种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济南段pH值、溶解氧、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均优于Ⅲ类水标准,总氮劣于Ⅴ类水标准;共监测到浮游植物49种,分属于5门6纲12目17属,其中硅藻门25种,绿藻门12种、蓝藻门8种、裸藻门3种、隐藻门1种;各站点浮游植物物种数季节上呈现夏季>秋季>春季的趋势,空间上顾小庄浮游植物数量大于泺口和葛店引黄闸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为黄河干流济南段水体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结果为水体整体处于轻污染状态;影响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水环境因子主要是浊度、水温、碱度、pH值。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典范对应分析;黄河干流济南段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source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ir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3 stations in Jinan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ain stream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in May,August and November 2014 and May,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5. The phytoplankton biodiversity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Yellow River main stream and the d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were analyzed by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 hydration indexes of Jinan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runk stream, pH, DO, TP, NH4+ and COD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class Ⅲ standard and TN is inferior to class Ⅴstandard. There are 49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were detected, belonging to 5 families, 6 classes, 12 orders and 17 genera, including 25 species of diatoms, 12 species of chlorophyta, 8 species of cyanobacteria, 3 species of euglenophyta and 1 species of cryptophyta. The number of phytoplankton species at each site shows the trend of summer > autumn > spring, H1 is bigger than H2 and H3 in space. The quantity of phytoplankton in each station is not evenly distributed in space and time, showing the trend of summer > autumn>spring in time, H1 is bigger than H2 and H3 in space.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river was evaluated by the indicator biological method. CCA result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s mainly affected by turbidity (SS), water temperature (Temp), alkalinity (ALK) and pH.
  Key words: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Jinan section of Yellow River
  黃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障[2-3]。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浮游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6]。浮游植物个体较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迅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和结构广泛应用于水生态学研究和水质评价[7-10]。济南市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会城市,2012年10月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后,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2014—2016年,济南市水文局开展了济南市水生态监测工作,其中黄河干流设置了3个监测站点。笔者基于黄河干流济南段水生态监测数据,开展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进而探讨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对其所在水体环境的指示作用,以期为济南市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基础参考资料和技术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1.1 采样时间及采样点设置
  2014年5月、8月、11月以及2015年5月、9月、10月,对黄河干流济南段水质、浮游植物进行监测、调查。根据黄河干流在济南市辖区内的走向、地势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范围,设置3个监测站点,分别为H1(顾小庄)、H2(泺口)、H3(葛店引黄闸)。
  1.2 样品采集与监测
  在各采样点水面以下0.5 m左右水层取水样2 L,加10 mL鲁哥试液固定,实验室静置24 h,浓缩至100 mL,取0.1 mL于浮游植物计数框内,在400倍OLYMPUS显微镜下进行物种鉴定和计数,物种鉴定方法见参考文献[11-13]。
  水质样品监测分为野外和实验室监测两个环节,野外监测指标有水温(Temp)、电导率(Cond)、溶解氧(DO)、濁度(SS)、pH值,实验室监测指标有硬度(TD)、碱度(ALK)、总磷(TP)、氨氮(NH+4)、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现场监测指标中,水温、电导率、溶解氧、pH值使用Orion Star A329型便携式多参数测定仪监测,浊度(SS)使用2100Q型浊度仪监测。根据《水环境监测规范》(SL 219—2013)[1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15]采集和保存样品,样品带回实验室后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检测。
  1.3 数据分析和处理
  采用Excel 2010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Y。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因子
  黄河干流济南段环境因子监测结果见表1。
  6次调查水温为13.0~29.2 ℃;pH值为8.2~8.7,水体呈弱碱性;不同站点浊度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黄河含沙量极大,导致数据不稳定;硬度、碱度、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氨氮、总氮含量全年变化幅度较小。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3个监测站点各环境因子中pH值、溶解氧、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均优于Ⅲ类水标准,总氮劣于Ⅴ类水标准。黄河干流济南段主要污染物为含氮污染物,说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要注重治理和防治此类污染物。
  2.2 种类组成特征
  6次调查共监测到浮游植物49种,分属于5门6纲12目17属,其中:硅藻门的种数最多,有25种,占藻类总种数的51.02%;其次是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有12种和8种,分别占藻类总种数的24.49%、16.33%;裸藻门3种、隐藻门1种,分别占藻类总种数的6.12%、2.04%。
  从年度分布来看,2014年3个站点共监测到浮游植物31种,分属于3门4纲7目10科11属,其中硅藻门19种、绿藻门6种、蓝藻门6种;2015年共监测到浮游植物37种,分属于5门6纲12目14科15属,其中硅藻门19种、绿藻门9种、蓝藻门5种、裸藻门3种、隐藻门1种。从季度分布来看,春季(2014年5月、2015年5月)3个站点共监测到浮游植物12种,分属于3门4纲6目7科8属,其中硅藻门9种、绿藻门2种、隐藻门1种;夏季(2014年8月、2015年9月)3个站点共监测到浮游植物39种,分属于4门5纲13目16科16属,其中硅藻门23种、绿藻门9种、蓝藻门5种、裸藻门2种;秋季(2014年11月、2015年10月)3个站点共监测到浮游植物30种,分属于5门6纲10目12科13属,其中硅藻门18种、绿藻门5种、蓝藻门5种、裸藻门1种、隐藻门1种。
  各站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但均以硅藻门、绿藻门为主,种类数整体呈现夏季>秋季>春季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顾小庄共监测到浮游植物33种,分属于5门6纲11目12科12属,其中硅藻门15种、绿藻门8种、蓝藻门7种、裸藻门2种、隐藻门1种;泺口共监测到浮游植物28种,分属于3门4纲7目8科9属,其中硅藻门19种、绿藻门7种、蓝藻门2种;葛店引黄闸共监测到浮游植物29种,分属于4门5纲10目12科13属,其中硅藻门17种、绿藻门7种、蓝藻门4种、裸藻门1种。从分布状况来看,各监测站点物种数平均值为30种,各监测站点变化幅度不大,上游顾小庄物种数大于下游泺口和葛店引黄闸的。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物种数时空变化情况见图1。
  2.3 种群数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种群数量时空分布不均,浮游植物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9月的顾小庄,达到4 894万个/L;浮游植物密度最小值为0,出现2次,分别为2014年8月和2015年5月的葛店引黄闸,见表2。葛店引黄闸这两次调查未发现浮游植物的原因可能是,葛店引黄闸采样不方便,采集的是黄河岸边的水样,代表性不好,而顾小庄和泺口两个监测站点都是在浮桥上采集的,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黄河干流水体含沙量高、透光度低,河底经常处于冲淤状态,因此浮游植物种群和数量都较少[19],总体来说,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种群数量时间上呈现夏季>秋季>春季的趋势,空间上顾小庄浮游植物密度大于泺口和葛店引黄闸的。   2.4 优势种
  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优势种较多,根据Y≥0.02为优势种的原则,2014年5月、8月、11月和2015年5月、9月、10月优势种数量分别为5、6、4、2、4、4种;从优势种的分布来看,未发现6次监测均出现的优势种,物种的季节性变化明显,见表3。
  2.5 浮游植物对水质的指示
  研究表明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水质的好坏状况,数值越大,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越趋于稳定,水质相对较好[20]。由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可知,黄河干流济南段水质整体良好,见表4。2014年、2015年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夏季为2.82、2.14,秋季为1.68、1.93,春季为1.84、1.23。参照评价标准,黄河干流济南段3个季节均处于中污染状态。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2014年和2015年夏季分别为0.74、0.54,秋季分别为0.73、0.58,春季分别为0.86、0.72。参照评价标准,黄河干流济南段水体处于轻污染状态。
  2.6 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利用Canoco4.5对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密度和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用于分析的优势种主要有梅尼小环藻P1、小环藻P2、舟形藻P3、小片菱形藻P4、二形栅藻P5、小颤藻P6、小席藻P7、肘状针杆藻P8、细小平裂藻P9、铜绿微囊藻P10等10种,环境因子主要有水溫、电导率、溶解氧、浊度、pH值、硬度、碱度、总磷、氨氮、总氮和化学需氧量。
  根据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前两个排序轴的特征值分别为0.309和0.239,环境因子轴与物种排序轴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和0.935。由图2可知,黄河干流济南段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水环境因子是浊度、水温、碱度、pH值;铜绿微囊藻与浊度、碱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值、水温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梅尼小环藻、小席藻、肘状针杆藻与pH值、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浊度、碱度呈负相关关系;小环藻、小颤藻与硬度、化学需氧量呈正相关关系;二形栅藻、细小平裂藻与总磷呈正相关关系,与硬度、化学需氧量呈负相关关系;舟形藻、小片菱形藻受水环境因子影响较小。
  3 结 语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黄河干流济南段3个监测站点的pH值、溶解氧、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均优于Ⅲ类水标准,总氮劣于Ⅴ类水标准。6次调查共监测到浮游植物49种,分属于5门6纲12目17属,其中硅藻门25种、绿藻门12种、蓝藻门8种、裸藻门3种、隐藻门1种。浮游植物物种数时间上呈现夏季>秋季>春季的趋势,空间上浮游植物物种数顾小庄大于泺口和葛店引黄闸的。根据王勇等[8]对黄河干流13个河段和4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研究,艾山和泺口浮游植物物种数分别为29种和31种,黄河下游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09.24万个/L,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种群数量时空分布不均,浮游植物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9月的顾小庄,达到4 894万个/L,最小值为0。
  由浮游植物的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可知,黄河干流济南段水质整体良好。根据浮游植物夏季Shannon-Wiener指数,黄河干流济南段处于中污染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表明,黄河干流济南段水体处于轻污染状态。
  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优势种较多,根据Y≥0.02为优势种的原则,共有16种优势物种,其中2014年5月、8月、11月和2015年5月、9月、10月优势种数量分别为5、6、4、2、4、4种,从优势种的分布来看,未发现6次监测均出现的优势种,物种的年度变化、季节性变化均十分明显。
  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密度和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影响黄河干流济南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水环境因子主要是浊度、水温、碱度、pH值。铜绿微囊藻与浊度、碱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值、水温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梅尼小环藻、小席藻、肘状针杆藻与pH值、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浊度、碱度呈负相关关系;小环藻、小颤藻与硬度、化学需氧量呈正相关关系;二形栅藻、细小平裂藻与总磷呈正相关关系,与硬度、化学需氧量呈负相关关系;舟形藻、小片菱形藻受水环境因子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胡鹏,龚家国.实施黄河口大保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黄河,2019,41(10):7-10.
  [2] 王乐飞.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环境与发展,2017,29(7):195-196.
  [3] 司毅铭.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利,2013(15):60-62.
  [4] 杨浩,曾波,孙晓燕.蓄水对三峡库区重庆段长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4):715-723.
  [5] LEAN D, PICK F R. Photosynthetic Response of Lake Plankton to Nutrient Enrichment: a Test for Nutrient Limitation[J]. Limnology, 1981, 26(6): 1001-1019.
  [6] O'FARRELL I, TEZANOS P P, IZAGUIRRE I. Phytoplankton Morph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Underwater Light Conditions in a Vegetated Wetland[J]. Hydrobiologia,2007,578(1): 65-77.   [7] 朱海涛,彭玉,柴元冰,等.黄河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J].人民长江,2019,50(3):84-87.
  [8] 王勇,王海军,赵伟华,等.黄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J].湖泊科学,2010,22(5):700-707.
  [9] 白海锋,沈红保,问思恩,等.黄河兰州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6):243-244.
  [10] 袁永锋,李引娣,张林林,等.黄河干流中上游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09,2(6):15-19.
  [11] 胡鸿均,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12.
  [12] 毕列爵,胡征宇.中国淡水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25.
  [13] 朱蕙忠,陈嘉佑.中国西藏硅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6-3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规范:SL 219—2013[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12-16.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48.
  [16] MCNAUGHTON S J. Relationships Among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Californian Grassland[J]. Nature, 1967, 216: 168-169.
  [17] 況琪军,马沛明,胡征宇,等.湖泊富营养化的藻类生物学评价与治理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2):89-93.
  [18] 李芳芳,董芳,段梦,等.大辽河水系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1,30(11):2489-2496.
  [19] 刘晓燕.构建黄河健康生命的指标体系[J].中国水利,2005(21):28-32.
  [20] 夏凡,胡圣,龚治娟,等.不同水质评价方法的应用比较研究:以丹江口水库入库河流为例[J].人民长江,2017,48(17):11-15,24.
  【责任编辑 吕艳梅】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解库尔勒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效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库尔勒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回归模型对地下水水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库尔勒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合理,综合治理效果基本达到要求;地下水水位回升区主要位于山前倾斜平原的沙依东园艺场、英下乡、库尔楚园艺场、上户镇、塔什店镇、兰干乡和恰尔巴格乡以及冲积平原的哈拉玉宫乡和普惠地区,影响地下水水位动态变
期刊
摘 要:水质与水量是水资源的基本属性,二者的统一是水资源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为进一步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提出水质水量双变量水权交易模式。从双变量水权交易的合理性、可行性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双变量综合交易、以质定价以量定值交易、以质易量交易3种交易模式,并对3种模式的设计逻辑与交易要素进行分析。建议通过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双变量水权交易法律法规、政府监管机制、开展试点探索
期刊
摘 要:黄河泥沙的利用是维持黄河健康发展的突破口。为分析黄河泥沙用于高速公路路基填筑的可行性,取引黄济青渠首沉沙池中淤积的黄河泥沙,进行筛分、击实、液塑限联合测定、承载比等公路土工试验,并对长深高速高青至广饶段K23+620—K23+720路基施工现场应用情况进行检测。试验结果为:黄河泥沙属于公路土中级配良好的砂类土,最大干密度范围为1.62~1.65 g/cm3,最佳含水率范围为14.0%~14
期刊
摘 要: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再生透水混凝土在保证透水性的同时,必须保证其强度才能够满足应用要求。为探究不同减水剂对RPC性能的影響,设计10组水灰比,分别掺入巴斯夫、聚羧酸、萘系3种减水剂,通过试验来研究其抗压强度、劈拉强度、透水系数、孔隙率发展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减水剂掺量的增加,劈拉强度、抗压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通过熵值法对透水混凝土性能进行评价,可知3
期刊
程得中,邓泄瑶,胡先学 著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定价:25.00元  黄河水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是炎黄子孙集体智慧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黄河水文化的研究,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由程得中、邓泄瑶和胡先学共同编著的《中国传统水文化概论》一书,具体介绍了与水文化有关的历史、哲学、文学、国
期刊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水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水利工程不仅关乎生态环境安全,还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水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设任务不断增多,既涉及众多骨干工程,又涉及大量的中小型工程。中小企业作为水利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基础力量,随着水利事业的迅猛发展,其地位及作用不断凸显。与此同时,近年来水利行业内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水
期刊
摘 要:针对西北黄土地区治沟造地工程中采用削坡填沟方法新造土地的原状土和压实土接触面产生破坏等问题,通过直剪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压实度条件下接触面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对比了同一条件下单一压实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结果表明:接触面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随含水率增高而减小,随压实度增高而增大;相比压实度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含水率的影响更加显著;压实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始终比原状土-压实土接触面的
期刊
摘 要: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降水数据为研究缺乏地面实测站点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2002—2015年TRMM 3B42卫星降水数据与站点实测降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VIC分布式水文模型验证了TRMM降水数据在我国资料稀缺的高寒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TRMM衛星测雨数据与站点实测降水数据在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上有较好的一致性,TRMM数据多年平
期刊
摘 要:为了解黄河干流同一断面冰厚增长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依据2019—2020年度冬季对头道拐断面封冻期原型观测数据,分析冰厚增长方式以及负积温、流速、冰花等對冰厚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头道拐断面冰层上层由冰花冻结形成;距左岸400~500 m为非主流区且区间内测点的冰生长方式为热力学生长,主要形成柱状冰;距左岸500~740 m为主流区且区间内测点的冰生长方式以冰花堆积冻结为主,测点之间的冰厚差
期刊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起源之地,承载着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但黄河给中华民族带来水源与肥沃土地的同时,也给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数次严重的灾难。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泛滥、决堤和改道现象就多达上千次,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灾难的改道现象就有20多次。黄河改道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每次改道必然对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地貌及人民生命安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