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蓬勃。然而,一些民族地区由于缺乏规划、侧重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在城镇化中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民族文化面临危机。少数民族文化急需加强保护,而文化保护的关键,不仅需要从“物质层”等浅层来保护,更要从 “精神实质”、“制度文化”等深层次结构来促进和强化。
关键词:民族;城镇化;文化保护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髓。虽然城镇化是现今不可阻挡的发展,但是一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要遵循文化的传承,保护文化。这样才能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文化不仅是特定传统中人们的态度、价值观、信仰及行为模式,而且具有明确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效果。
1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是,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也进一步加速。近年来全国已有超过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领域的转移。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伴随着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扩张,也产生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总体发展水平低、浪费严重、环境受到污染等,但最为严重的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表现在: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城镇化的加快,民族文化的“生境”遭到破坏;城镇化缺乏民族特色,盲目照搬,“西方化”、“沿海化”现象严重;在城镇化过程中,民族地区传统民居和相关建筑被大量拆迁破坏,文物古迹被摧毁;民族服饰逐渐消失,民族语言被弱化,民族文化活动销声匿迹,民族文化被炒作滥用,民族习俗价值被否定;许多城镇化缺乏内涵,既没有学习到沿海城市的“精神实质”,又体现不出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没有发挥出民族地区的精神特色,使城镇缺乏“精神”等。
2用公共政策理论解决文化保护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跟着加快,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要防止城镇化对民族文化的破坏,那么,我们必须想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现在的困境,保护民族文化。
2.1 统一规划,健全立法保障,权衡考虑,做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一个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问题。各级党政领导、规划者和管理者要树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绩考核标准。在进行城镇规划时,除了考虑自然环境、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因素之外,更要考虑到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特点,要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性、脆弱性和其特殊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在进行城镇化规划时,要给予特殊保护。要进行听证制度,扩大民众对城镇规划工作的监督。要统一规划,多方考虑,以实现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物化世界与精神(心灵)世界的和谐发展。
2.2 保护民族地区现存建筑、古迹
在城市化急剧推进的今天,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应该从保护好现有的文化建筑、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开始。民族地区是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有众多的民族传统建筑、古遗迹、古文物等。要保护好现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房屋建筑、公共建筑、纪念物,如吊脚楼、城墙、街、坊、巷、桥、祠堂等。要做好在现今条件下民族地区现有民族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防止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发生,要加强被破坏、拆迁的建筑的修补,搞好修复、搬迁和重建工作。要通过各种“保护区”、“生态园”等的试点,来加强现有民族建筑、古迹的保护工作。
2.3 结合当地的地理文化特点,突出特色,搞好新城区的建设工作
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不仅要做好原有的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也要搞好新城镇的建设工作。要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来塑造新城区,使其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要用本土特有的浓郁风情和文化特色,来塑造城市的“外形”,来浇铸城市的物质“躯壳”,来充实城镇的内涵。
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规划新城镇。如:在湘西自治州的城镇就可以多建一些当地苗族、土家族民居,沿河岸可立一些吊脚楼;而云南大理地区的城镇的“街”、“坊”、“巷”就可以多建一些竹楼,建“泼水节”专用场地;这样一方面既符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符合当地的自然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显示出当地独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使民族地区的城镇化与“原生态”相协调,从而更具有内涵、个性和魅力。
2.4搞好文化活动的安排构建城镇化的建设,形成民俗型城镇
云贵高原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不仅有全国最大的苗寨侗寨,风情独特的鼓楼、苗族服饰、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节日,数量多达300多个,这些节日文化是一种“动态”意义上的文化,无法通过实物的保存来保护。因此,该地区在推进城镇化中,就可以多举办这些节日活动,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态保护。另外,对于当地的民族习俗和文化制度,要通过鉴别、吸收和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价值使其得到发展。
因此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特殊情况,吸收其民俗文化特点和文化制度的合理部分,发展城镇民族文化,创立“社区文化”,制定管理规则、乡规民约,搞好民族民间自治,倡导文化习气,发挥其辐射作用。
2.5搞好城镇的精神层次建设
用“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建设,发展城市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其“精神层”文化,即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基本信念、进取心和民族精神等,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民族文化保护,最重要的是对这“精神层”文化的保护。
3结语
在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同时,塑造民族地区“城市精神”,用民族文化这个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去浇铸一个个“地方型文化”、“民间型文化”、“民族文化型”城镇,最终以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实现。
关键词:民族;城镇化;文化保护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髓。虽然城镇化是现今不可阻挡的发展,但是一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要遵循文化的传承,保护文化。这样才能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文化不仅是特定传统中人们的态度、价值观、信仰及行为模式,而且具有明确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效果。
1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是,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也进一步加速。近年来全国已有超过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领域的转移。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伴随着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扩张,也产生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总体发展水平低、浪费严重、环境受到污染等,但最为严重的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表现在: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城镇化的加快,民族文化的“生境”遭到破坏;城镇化缺乏民族特色,盲目照搬,“西方化”、“沿海化”现象严重;在城镇化过程中,民族地区传统民居和相关建筑被大量拆迁破坏,文物古迹被摧毁;民族服饰逐渐消失,民族语言被弱化,民族文化活动销声匿迹,民族文化被炒作滥用,民族习俗价值被否定;许多城镇化缺乏内涵,既没有学习到沿海城市的“精神实质”,又体现不出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没有发挥出民族地区的精神特色,使城镇缺乏“精神”等。
2用公共政策理论解决文化保护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跟着加快,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要防止城镇化对民族文化的破坏,那么,我们必须想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现在的困境,保护民族文化。
2.1 统一规划,健全立法保障,权衡考虑,做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一个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问题。各级党政领导、规划者和管理者要树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绩考核标准。在进行城镇规划时,除了考虑自然环境、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因素之外,更要考虑到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特点,要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性、脆弱性和其特殊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在进行城镇化规划时,要给予特殊保护。要进行听证制度,扩大民众对城镇规划工作的监督。要统一规划,多方考虑,以实现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物化世界与精神(心灵)世界的和谐发展。
2.2 保护民族地区现存建筑、古迹
在城市化急剧推进的今天,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应该从保护好现有的文化建筑、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开始。民族地区是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有众多的民族传统建筑、古遗迹、古文物等。要保护好现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房屋建筑、公共建筑、纪念物,如吊脚楼、城墙、街、坊、巷、桥、祠堂等。要做好在现今条件下民族地区现有民族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防止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发生,要加强被破坏、拆迁的建筑的修补,搞好修复、搬迁和重建工作。要通过各种“保护区”、“生态园”等的试点,来加强现有民族建筑、古迹的保护工作。
2.3 结合当地的地理文化特点,突出特色,搞好新城区的建设工作
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不仅要做好原有的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也要搞好新城镇的建设工作。要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来塑造新城区,使其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要用本土特有的浓郁风情和文化特色,来塑造城市的“外形”,来浇铸城市的物质“躯壳”,来充实城镇的内涵。
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规划新城镇。如:在湘西自治州的城镇就可以多建一些当地苗族、土家族民居,沿河岸可立一些吊脚楼;而云南大理地区的城镇的“街”、“坊”、“巷”就可以多建一些竹楼,建“泼水节”专用场地;这样一方面既符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符合当地的自然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显示出当地独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使民族地区的城镇化与“原生态”相协调,从而更具有内涵、个性和魅力。
2.4搞好文化活动的安排构建城镇化的建设,形成民俗型城镇
云贵高原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不仅有全国最大的苗寨侗寨,风情独特的鼓楼、苗族服饰、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节日,数量多达300多个,这些节日文化是一种“动态”意义上的文化,无法通过实物的保存来保护。因此,该地区在推进城镇化中,就可以多举办这些节日活动,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态保护。另外,对于当地的民族习俗和文化制度,要通过鉴别、吸收和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价值使其得到发展。
因此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特殊情况,吸收其民俗文化特点和文化制度的合理部分,发展城镇民族文化,创立“社区文化”,制定管理规则、乡规民约,搞好民族民间自治,倡导文化习气,发挥其辐射作用。
2.5搞好城镇的精神层次建设
用“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建设,发展城市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其“精神层”文化,即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基本信念、进取心和民族精神等,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民族文化保护,最重要的是对这“精神层”文化的保护。
3结语
在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同时,塑造民族地区“城市精神”,用民族文化这个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去浇铸一个个“地方型文化”、“民间型文化”、“民族文化型”城镇,最终以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