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之学以仁礼合一为本,其后孟荀双峰突起,一显仁一显礼,各引一端,各有所成。在道德养成上,孟子重“性”,主“人之性善”,肯定道德先天,以为人顺此性扩而充之即可成善,凸显了德性伦理之意义;荀子崇“伪”,主性朴性恶,倡言道德后起,以为人性之朴必待“伪”而“美”之,人性之恶必待“伪”而“化”之,凸显了规范伦理之价值。荀子崇“伪”的人性论主张,充分开显了孔子礼学之意义,深化了其仁礼合一之学“克己复礼为仁”(以礼显仁)的维度,即强调通过后天认知实践礼义(“伪”)的修养努力涵养德性、养成人格。当然,如果在德性伦理视域下审视,荀子以性朴性恶之论逼出“积伪”之说,在开显礼学之意义的同时,却也面临着礼义无所出、价值自觉无保证的理论难题。